界线
作者: 罗伟章姚平江是一个把门卫当成事业来做的人。当干到六十七岁,再没人要他当门卫时,他依旧希望能有一道门让自己把守。于是,镇里的牌坊门、家里的大门,都成了他把守的对象……几经周折,一个坚守原则和界线的人,能否在当下的环境中获得认同和尊重?
人尽其才,自古就是一种社会理想,可时至今日,依然只是理想,很难变成现实。正因此,姚平江是幸运的,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而且不管走到哪儿,都能在那位置上发挥才干。他是一个门卫。门卫也需要才干?那就看怎么做了。要做到姚平江那样,就不仅需要,还十分需要。姚平江把守着某个单位的门,单位再大,最多一个星期,他必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能听清每个人的脚步声,能从脚步声分辨人的心情和处境。那年,他在福建某地,有天王科长上班, 他听到王科长的脚步声,轻轻地摇了摇头。当时王科长已经走过去了,王科长的上司刚好走到门口,问姚平江为什么摇头?他不说。半个月后,王科长侵占巨额公款的事就败露了。这时候姚平江才说,王科长那天的脚步声是空的。
怎么空?姚平江没解释。
但毫无疑问,这是个可怕的人。多年来,他不停地转战南北,就因为招聘方见识了他的可怕,不敢久留,他只好离开。其实要说恪尽职守,谁又能比得上他呢?陌生人进来,即使由本单位职工领着进来,不规规矩矩留下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就迈不过那道门槛。对姚平江而言,门,既是他的岗位,也是他的阵地。这道门不一定真实存在,但在姚平江心里,却如国界般神圣,闪电般清晰,钢铁般坚硬,开合之间,响如雷鸣。他觉得,天底下所有的门,都应该发出那样的响声,以示庄重和威严。他作为守门人,被那响声喂养,也才能生出庄重威严的感觉。关起来,是一个世界;打开了,是另一个世界,这就是门的意义。世界和世界之间,首先要过的关口,是他,或者说是他把守的门。最初那些年,还没有小区的概念,后来有了小区,并且也需要门卫,但他从不去小区应聘。小区过于生活化。生活是土壤, 但土壤之上得有乔木,得有高翔的飞鸟和更高的天空,否则他也没必要离乡背井。
他是把当门卫当成事业来做的。
在别人眼里,他从二十九岁当门卫,当到六十多岁,还是个门卫,他的人生就像一滴雨,落到某个地方,就在那个地方干涸。但他自己不这样看。门卫和棋手一样,有段位,他在不断晋级。如果小时候他能多读些书,写出一本门卫教科读物,世间的门卫肯定就不是当下的素质。这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事,也是他深表遗憾的事。
满六十七岁后,姚平江回到了故乡。
他是个干瘦人,不长肉,只长头发,上了年纪,头发照样茂密,且黝黑如初。为此, 他很是自豪,见了人,说不上三句,就把前额一低,头发一抹,说,原装货!表明他没染过发,更没植过发。别人自然是夸,却总是夸不到点子上。比如:你爸爸当年就是这样子的。这是什么话?这无非是承认他种子好,种子和他本人,各是各的事。更关键的是,那些人生一双眼睛,都只会往后看,不知道眼睛长在脸上,是为了向前看。
可他的前方在哪里呢?
毕竟是六十七岁的人了。
他之所以回到故乡,就因为他乡不能作故乡。当没有一道门需要他把守,那些门就全部对他关闭了。这时候他才明白, 自己伺候了一辈子的东西,到头来却成了他的最高权威。他太老了。六十七岁的意思是,差三年就满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 现在不“稀”,现在的平均年龄都将近八十,可那些没出息的家伙,照旧把这句古话挂在嘴上。
他就是被这句古话打倒的。
最后一次求职,是在成都。立志不做小区门卫的他,也只好委屈自己,去成都西区和风苑应聘。招聘方二话没说,就让他加入培训,培训了三天,才想起看身份证。这一看,就不要他了。那个四十来岁的物管负责人对他说,大爷,不是嫌弃你,是你应该回家享清福了,我不能剥夺你享清福的权利。接着又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你差三年就满七十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在两个月时间里,他听了不下二十回。此后他不打算再去碰壁。多年以来,他总听别人的脚步声,现在才注意到自己的脚步声。他的脚步声像雨天行路,水花子从脚跟荡起,打着他的后背, 甚至后脑,如果没有后背或后脑挡着,就会飞到前面,画一个圆。
这是在告诉他,他人生的圆也到了封口的时候,应该回到起点去了。
于是他就回来了。
他的家在一个矿上,百花煤矿,但几十年前就已关闭。关闭的次年,百花煤矿改叫百花镇。叫百花煤矿时,很热闹——所谓热闹,就是有陌生人;看不见陌生人,成天都是老脸嘴儿,人再多,也算不上热闹。自从叫了百花镇,一夜间就败落下去。生活在这里的人,才知道败落的程度有多深,连树也不长个子。镇子西边,有道牌坊门,门外一条悬挂山间的路,直通七十公里外的东轩市。门内两排榕树,在百花煤矿时代,疯长;叫了百花镇,过几十年也不见长,从树干到枝叶,都哭丧着脸,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再朝里走,是个小广场,广场东侧,是个电影院,现在早就不放电影了,具体做啥,也不知道。电影院旁边,是舞厅,当年灯影婆娑, 而今蛛网披拂。舞厅的那一边,是低于地面、仿佛泳池似的灯光球场,曾经,篮球比赛、门球比赛几无断绝,眼下荒草葳蕤。风带来尘土,覆盖了水泥地面,荒草就长在尘土上。一年又一年,土越积越厚,草越长越高。
姚平江的家,在灯光球场南侧。球场堡坎顶端,有条马路,马路以里,是座小丘, 叫牛头丘,丘上柑橘成林,但更多的是房子,住着当地人。当年,矿工有本地人,也有外来户,外来户有专门的矿工宿舍,本地人多住在牛头丘。这里向阳。姚平江的祖上,清道光年间就到了百花,那时候的百花还只有几间茅舍,也没发现煤,姚家自是天然的“土著”。
他家里有两个人:他和他的妻子。
姚平江结婚晚,他四十一岁那年,三伏天,母亲病重,他只能从远方回来,在床前侍奉汤药。他有个姐姐,但姐姐毕竟是嫁出去的人,还嫁得远,翻山越岭的,走路要一天半,坐车,快不了多少!所以母亲只能丢给他。母亲说,我这病没得治,不出十天半月,就会落气。母亲说,你爹死之前,一直念叨你,叫你找个小妹儿(老婆),你也不听。你看都过去几年了?四年啦!母亲说,我要亲眼见你找到小妹儿,不然我就不落气,我烂了也不落气。都以为这是气话,谁知说得实打实——母亲活着时,就开始烂,流着黄水,臭不可闻。母亲自己说,那不是黄水,那是尸水!忍不过刀矛般的尸水臭,姚平江只好火速成亲。找个女人并不难,四周都是大山,尽管百花镇那时候已是掉了毛的凤凰,山里女子能嫁进来,到底也还算有福分。当那个名叫李萍的二十岁姑娘进门,母亲的喉咙咕嘟一声,安详地走了。
姚平江母亲的丧礼和他的婚礼,是同时办的。这在百花镇也算奇景。好在镇上的红白喜事都不复杂,主要是放鞭炮,你愿意当喜炮就是喜炮,愿意当丧炮就是丧炮,这边喜炮,那边丧炮,或者反过来,这边丧炮, 那边喜炮,也就是人生的样子了。
两口子生了个女儿,名叫姚婷婷。
姚平江回归故里的时候,姚婷婷已经二十五岁。
天天去给人亮黑头发,姚平江渐渐觉得没有了意思。麻烦在于,他再也找不出有意思的事情了。这怎么行,没有意思,也就没有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活着。长一头黑发又怎样呢?别人拿他跟他父亲比,他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死后,穿上寿衣躺在灵床上,浓密的头发向后梳着,戴上放大镜,也揪不出一根白发来。就是说,父亲死了,他的头发都不死。头发不死,人还是死了,因此光有一头黑发,确实没什么意思。
姚平江自己觉得没意思,别人更觉得没意思,见他走过来,就故意躲开。老朱不是就躲他吗?那天他出了家门,在柑橘林里弯来绕去,下到山脚,站在灯光球场的堡坎上, 望着满场荒草。仲秋时节,稀薄的阳光里, 高的狗尾草,低的酢浆草,都结了籽,麻雀、乌鸫、白头鹎,把自己斜挂或倒挂于草梢, 脑袋歪来歪去,沙沙地啄。场子两头,篮桩还在,篮板和篮筐也在,日晒雨淋,都变成了老乞丐模样,锈蚀的篮筐上,残存着三根网线,在风里颤。姚平江看上几分钟,仿佛看见了自己,厌恶地收回目光,朝前走。走过电影院,见老朱斜着身子,独自站在小广场上望天。老朱比他小两岁,十七岁下井, 二十六岁被砸断腿,成了残疾。也就在那一年,煤矿关了。因腿脚不便,他一辈子没出过百花。姚平江刚回来那阵,老朱总是一高一低地往他跟前凑,听他讲外面的世界。这时候姚平江想,好多事还没讲呢,既然他爱听,今天就给他开个小灶。他甚至提醒自己, 讲事就讲事,不要亮头发。
于是他快步朝老朱走过去。
脚步声让老朱把头低下来,目光跟姚平江的目光相遇了。目光丈量的距离,不过十米,姚平江再跨几步,两人就会面对面。他都想好了对老朱说的第一句话,他会说,老朱啊,那年……可话没出口,老朱倾倒似的把身子一斜,在短了一截的右腿裤兜里,摸出手机,贴在耳朵边,喂喂地呼喊,然后依旧是呼喊似的说,莫催嘛,来了来了!同时他向姚平江笑一笑,摇摇手,就撤身离去,还边走边对着手机说,马上就来了。
姚平江愣在那里。老朱的手机并没有响。他根本不信老朱是把手机开成了振动。无论何时,老朱的手机一响,就像煤矿时代放高音喇叭——这里的老人都如此,耳朵不好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是想听到高音喇叭,回忆起那份热闹,也回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
没有谁给老朱打电话,老朱就是要躲他。
悲哀是慢慢漫上来的。
姚平江今天原本就没打算见人,否则他应该朝镇子东边去。以前的矿工食堂,改成了菜市场,菜市场在东边。超市、饮食店、麻将馆,也在东边。
老朱是朝牌坊门外走去的。多半是慌不择路。出了牌坊门,不足五十米平路,就上山。极少车来,甚至也没有陌生人来,路两边草木疯长,最多的是麻柳树,老远,就闻到麻柳的苦香。密集的枝叶,快把路封住了,老朱出牌坊门没走几步,姚平江就看不见他了。
姚平江哼了一声。
他要守在门口,看你几时回来! 半个钟头过去了。
一个钟头过去了。
一个钟头二十分钟过去了。
老朱一直没从那条路上回来。
是穿林打叶地从小路回去了吗?姚平江不知道,但他猜想是那样。他在左侧的门柱上拍了几下。水泥柱子,通体黑,黑得像铁, 黑得比流动的风更有秋意。望上去,牌匾也是黑的——本来是红的,写着“百花煤矿”。真正是百花煤矿时,年年有人颈挂一桶油漆,爬上梯子,把那几个字擦亮,亮得晃眼,亮得喜气洋洋、日子兴旺,后来没人擦了,任由它们在岁月里变成黑色。红属于过去,黑属于今天,红变黑,就是被抛弃了。想到这里,姚平江感觉到,自己也变成黑色的了。他的黑头发,如同那块牌匾。
然而,在外闯荡那么多年,跟门打交道那么多年,门给予他的启示,就不是常人能体会的。悲哀是一种消极情绪,是对生活和责任拱手相让的没出息,那情绪姚平江当然也有,但他绝不沉溺;相反,变成黑色的牌坊门,让他看见了自己的老,更看见了自己的责任。
他要来守这道门!
回来这么久,怎么就没想到要来守这道门?
当然不是没想到,早就想到了,回来的当天就想到了。问题在于,这门不要他守。不是说没人给他工资,而是它本身就不是门,它只是装饰。人世间,有的没有门,却有无形的门;有的有门,却只是装饰。在姚平江看来,后一种非常可恶,是引诱,也是欺骗。引诱和欺骗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的事他见得多了。煤矿不是关了吗!关,是因为煤采完了,可为什么采完?是老天不给你了。老朱同样是欺骗,且早就付出了代价,在他二十六岁时,老天就知道,几十年后的这个下午,分明没人给他打电话,他却装模作样,就提前惩罚了他。
姚平江很后悔,老朱急匆匆离去时,他应该听听他的脚步声,看他是否会继续受到惩罚。
这并不是说他希望老朱再受惩罚,但他确实想听听。
事实上,当时没听也没关系,他在外地守门时,有些脚步声就是回想起来的。比如他正吃着饭,或正要熄灯就寝,脑子里突然忆起某个人的脚步声,他从那脚步声里听出了空,听出了满,听出了焦躁、忧愁、疲惫、困顿、窃喜、欢乐……他从中判断,这个人近期会出什么事情。并不是次次都准,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本以为要出祸事,结果出了喜事;本以为有喜事,结果却是祸事。但这样的时候不多,也并不让他苦恼,毕竟,悲喜祸福,看起来相反,其实走着同一条路。
真正让他苦恼的,是他现在失去了那种能力。
老朱的脚步声很容易就能回想起来,他却无法将那声音从日常生活中剥离,看见其中的核。他终于明白,旧时的巫婆,为什么在家乡当不了巫婆,因为在家乡无法通灵;家乡是盘根错节的人世,厚厚的人世尘土,把灵性遮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