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高竟是抗结核药惹的祸
作者: 王彧杰 原永芳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以侵入全身各脏器,表现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目前已鉴定出的耐药结核菌有1000 多种,给抗结核药物治疗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抗结核治疗时间长且不宜随意调整治疗方案,因此,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起来较复杂,需要医生与患者相互配合,做好全程监护与管理。
一线和二线治疗药物
针对敏感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抗结核药物分为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
一线治疗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布汀、利福喷丁等。
二线治疗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链霉素、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卡那霉素、环丝氨酸、丙硫异烟胺、特立齐酮、对氨基水杨酸、氯法齐明、利奈唑胺、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等。
耐药结核菌通常会对一线治疗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药物存在耐药性,此时就需联合使用二线治疗药物进行治疗。虽然二线治疗药物可治疗耐药结核病,但对于敏感结核菌的作用强度并不优于一线治疗药物,所以治疗敏感结核病仍应优先选用一线治疗药物。
结核病存在潜伏期、活动期和静止期,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遵守治疗原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抗结核治疗时,患者多数时间是在院外用药,对于用药后出现的副作用通常需要患者自己发现并评估。

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不良反应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1. 尿酸升高
结核病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尿酸升高的情况很常见。一线药物吡嗪酰胺会造成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使原本能排出体外的物质(包括尿酸)重新回到体液中,造成尿酸升高。尿酸升高后容易形成结晶,结晶停留在关节中形成痛风石,导致发生关节肿胀、疼痛等痛风症状。
有些患者虽然尿酸升高,但并无痛风症状,那是不是就没事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当尿酸≥ 480μmol/L 时应重视,而且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尿酸结石、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的患者要及时就诊,请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应使用降尿酸药物或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
2. 皮肤变色
二线药物中的氯法齐明是红色小药丸,它会导致服药者皮肤变红或者变黑。不过,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在停药后的几周至数月内,肤色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无法接受治疗时肤色变黑的现实,可以尝试减少光照,多食用含维生素C 的水果、蔬菜等方法,必要时去医院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3. 肝功能异常
在抗结核药物中,吡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平、乙硫异烟胺或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等可造成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甚至发生胆汁淤积、黄疸。若仅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且无明显症状、无黄疸,可密切观察,必要时可加用保肝药物。
然而,如果转氨酶指标持续升高,且出现黄疸、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需停用可导致肝损伤的抗结核药物,并进行保肝治疗。尽管停药是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措施,但由于主要的抗结核药物都是通过肝脏代谢,可引起肝损伤,因此,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应慎重。
4. 其他不良反应
使用异烟肼或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失眠症状,或失眠症状加重的患者,应当予以重视,切勿自行服用镇定类药物或者辅助睡眠的药物。抗结核药物对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如果治疗期间细胞的生长慢于衰亡,就会导致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有可能出现显著的血细胞下降。遇到此类情况时,患者可口服利可君、地榆升白胶囊、鲨肝醇等药物,必要时还可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
优质蛋白质是合成白细胞的物质基础。日常饮食中,大家可以通过摄入食物来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如多吃一些优质的蛋白质,包括新鲜的牛奶、鸡蛋等。同时还要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帮助补充各种维生素。
长期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的患者,如果听力受损,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存在耳蜗或前庭功能异常。长期使用乙胺丁醇或利奈唑胺的患者,如果出现畏光、视物模糊等症状,要警惕视神经炎。长期使用异烟肼或利奈唑胺的患者,如果出现肢体麻木,可能存在周围神经炎。70 岁以上患者和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加强对治疗药物副作用的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应遵循“5个正确”原则: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正确的给药时间和疗程。用药期间,患者应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及时与医师或药师反馈,这是保持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