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安眠药并不难

作者: 林红

夜间辗转难眠,白天昏昏欲睡,心情烦闷焦虑……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的多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失眠的痛苦。有些人认为,睡不好那就吃安眠药。其实,睡眠障碍不能简单用睡眠时长来判断,更不能盲目服用安眠药。

失眠者该采用哪种治疗方式,需要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另外,安眠药是处方药,属于国家管制类精神药品,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可私自购买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首选对因治疗

根据中国睡眠学会的统计数据,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也就是说,超过3 亿的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比如躺在床上超过30 分钟还不能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比如晚上醒来超过2 次,醒来时间超过30 分钟,或醒后难以再睡着;早醒,比预期时间早1 小时醒来;感觉睡不安稳,睡醒后还是觉得很累;第二天白天疲劳,全身不舒服,情绪不稳定,爱打瞌睡,影响工作和学习。

这么多人发生睡眠障碍,都需要治疗吗?不需要。失眠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偶然发生短期失眠,不必过度焦虑,只要适时调整,恢复正常作息习惯即可。超过3 个月的慢性失眠,大家需要特别警惕。

失眠的治疗应首先明确病因,并对因治疗。例如,因躯体疾病问题而不能入睡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对失眠产生紧张和恐惧情绪的患者,应了解睡眠与觉醒的正常规律,消除心理畏惧;焦虑障碍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如果病因不明,再考虑对症治疗。

用好安眠药并不难0

了解常用安眠药

常见的镇静催眠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地西泮、三唑仑;非苯二氮卓类,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治疗时,优先选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这是第三代治疗失眠的药物,半衰期短、见效快、安全性高,副作用较少,成瘾性较低,催眠作用较好。

苯二氮卓类药物半衰期相对较长,可维持长时间睡眠,次日残余效应明显,易产生日间困倦。此类药肌肉松弛作用明显,会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老年人应避免使用。此类药具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禁用。此外,此类药还容易造成药物依赖性和戒断症状。

其他镇静催眠药物包括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组胺H1 受体拮抗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患者需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选用。

避免用药误区

误区一睡眠时间减少,就吃安眠药

有些人认为睡足8 个小时才算正常睡眠,一旦睡眠时间减少,就感到焦虑,服用安眠药。这是错误的想法。其实,睡眠的最佳时长没有绝对标准,每个人有不同需求。总体而言,青少年和成年人每天要睡够7 ~ 8 小时,婴幼儿一般需要睡10 个小时以上,老年人一般睡6 ~ 7 小时就可以了。有短期失眠不必太紧张,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如放松心情、按时作息等。如果发生慢性失眠,则要尽早治疗。

误区二不吃安眠药,就担心睡不好觉

不吃安眠药就睡不着,表明失眠者对安眠药产生了依赖性。患者通过调整行为方式、心理因素、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消除药物依赖性。具体做法:在心理方面, 要正确认识失眠的问题, 放松身心,消除对失眠的过度关注和恐惧;在行为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规律作息;在药物方面, 除了遵医嘱调整用药外, 还可以结合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手段, 逐步减少用药, 从而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误区三找医生开药太麻烦,自己找药吃

安眠药在我国属于管制药品,服用的剂量、频次、疗程需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处方,不可私自购买使用。如果患者从其他渠道获取药物,自行服用,容易产生依赖性。患者长期过量使用安眠药还会产生耐药性,对身体的危害更加严重。

误区四怕吃药伤身,不按医嘱服用

有的人对安眠药抱着抵触的情绪,担心服药有副作用,因此,没有听从医生意见,就自行减量或者随意停药,结果使失眠长期不愈。其实,现在临床上常用的安眠药均经过严格把关,一些副作用大、成瘾性大的安眠药已经基本不用或被严格限制使用。因此,应听从医嘱,规范足量用药,不必过于恐慌。即使失眠情况好转,也应听从医生的指导,逐渐减药或换药,不可突然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很多失眠者的病情反复就是由于减药不当引起的。

牢记用药禁忌

大家在使用安眠药改善睡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用药禁忌。例如,服药期间不宜饮酒。酒后服用安眠药,会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

治疗期间,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师正在服用安眠药的品种、剂量。部分安眠药容易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轻者引起其他药物疗效下降,重者引起安眠药中毒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对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应在睡前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时再服用。这类药物起效快,有的患者服用后5 分钟内就可起效。曾有人服药后又起身,在洗手间因药效发作而睡着。因此,为确保疗效和安全,要等睡前所有准备事项都完成了,上床后再服用这类安眠药。

服用安眠药后,一些患者第二天可能出现嗜睡、头晕、反应力和注意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因此,服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车辆、高空作业等工作。年老体弱者的机体代谢功能差,容易造成药物蓄积,应谨慎服用安眠药。

孕妇忌服安眠药,因为有的安眠药可能使胎儿畸形。哺乳期妇女如果服用安眠药,其成分可能进入母乳,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母亲在哺乳期服用安眠药,需避免喂奶。

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应定期随访,进行血液生化检测。

总之,失眠是身体健康状况的风向标。治疗睡眠障碍不能仅靠药物,而要采用综合措施,才能标本兼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