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完美陷阱
作者: 李欣诺刘先生是我的一位来访者。他的临床诊断是焦虑症。他年过而立,有温柔的妻子与可爱的孩子;有在附近居住且身体健康的父母;有稳定的工作且有短期与长期的投资与事业发展计划;有厚实高大的身材,修剪干净的鬓角和永远无褶皱的衬衫。
“我刚大学毕业那几年,身材很好,坚持吃素,跑马拉松,一个人的小家很干净,还经常读些书。结婚以后,尤其有了孩子后,饮食、作息都乱了,胖了三四十斤,跑步也没时间了,书也不读了。工资上升空间有限,但开销却越来越大。”在他眼里,身材、事业都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除此之外,家里散落的玩具,不再精致的饮食,依据孩子安排的凌乱作息等,都在分分秒秒刺痛着他。
通过交谈得知,刘先生从小成绩优异,一直是亲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全家人的骄傲。但步入社会后不再有考试,“做到最好”这件事变得很复杂。他认为和身边朋友相比,自己也算按部就班,但好像比谁都差。
焦虑的完美主义父母
虽然我只见过刘先生,但我好像已经认识了他的父母。这一类型的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上述问题。他们一个常见的表现就是焦虑——担心成绩,担心腰围,担心“社死”,担心工资,担心一切可以担心的事情。甚至某些焦虑的父母将完美期待自动投射给了孩子,以至于孩子还没学会爬,就已经被放在了“起跑线”上。
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父母往往还对孩子有“完美性格”的期待,比如乐观、豁达、慷慨、温柔、仁慈等。可想而知,这个游戏里,没有赢家。
但这种只存在于理想状态的“赢家”,却成为许多人心里的常态,仿佛这样才算是过上了“一般状况下说得过去的人生”。
完美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完美与其所带来的满足感觉,都是稀缺且短暂的。以此为标尺来获取的幸福与快乐,也是稀缺和短暂的。所以,这是一个完美的陷阱。
完美和乐观能兼具吗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常表现为追求极致的好,拒绝接受一切“次好”的事物。这个需要完美的对象可能是自己,可能是他人,可能是一切事物。
乐观主义是另一种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判断积极、正面,对未来的发展存积极、正面的期待,不但认为当下是好的,而且未来会更好。
追求完美的人,能兼具完美主义和乐观主义吗?如果只能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个命题,答案是不能,也是能。
——先说不能的理由
完美主义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思维,并不看重过程,且结果只存在“完美”与“不完美”两种答案。而乐观主义属于过程导向型的思维,甚至是未来导向型的思维。乐观主义者并非不看重结果,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比较不容易看重眼前的结果。以考试成绩为例,成绩80 分的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因此沮丧,并把这次学习任务定义为失败。而乐观主义者则会给予自我肯定,期待未来。
事实是,没有人可以永远得满分。如果一次没有得满分就是一次挫败,那完美主义者就必然常常活在挫败感里。所以,完美主义者往往是悲观主义者,而过度完美主义就是强迫症了。强迫症在临床上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
完美主义者往往也存在拖延的问题:如果不能获得一蹴而就的快感,那宁愿选择“摆烂”。
再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有自杀倾向:既然这个世界如此不完美……既然我如此不完美……既然未来也没什么希望了,那我还是一了百了吧。
——再说能的原因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人,也不存在百分之百的乐观主义人格特质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在微调、斟酌中,努力寻求“完美”与“乐观”的一个平衡。那从这个角度讲,特质复杂且流动的人,也能在完美和乐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
完美主义的三种表现
加拿大学者在20 世纪90 年代建立了一个多维度的完美主义测量评估系统,并把完美主义人群分为三类:自我导向型、社会规定型和他人导向 型。
以自我为导向的完美主义被定义为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并持有批判性的自我评价,简称严于律己。社会规定型的完美主义表现为认为社会环境要求高,他们必须完美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简称为了他人而严于律己。最后,以他人为导向的完美主义则是对周围的人强加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并批判性地评估他人,简称严于律他人。
摆脱苦恼的完美主义
在思想上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保持成熟心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明白,当下的一切都不是定局。
2. 享受过程而非结果,哪怕是一个失败的过程或结果。
3. 不要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因为我们不能真实、全面地了解他人。
4. 不要讨好别人,因为没人能被永远讨好,也没有人能讨好全世界。
5.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别人希望你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区分这两者。
在行为上可以尝试以下改变:
1. 思考完美主义者的利与弊。在思考时往往能克制住内心追求完美的冲动。如果事后忘了,那就再复习一次。
2. 努力去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身体。了解是接纳与欣赏的基石。
3. 想一想不完美的状况,并尝试将其视为默认模式,然后接纳,做出应对。
4. 保持感恩的心,每天记录3 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并真诚地感谢。
我第三次见到刘先生的时候,他已经度过抗拒阶段,开始操练以上建议了。我们一起做了许多“欣赏自己”的练习,包括让他观察自己的手,计时5 分钟,心无旁骛地观察自己的皮肤、骨骼、肌肉、经络,感受它们如何一起合作抱起了初生婴儿;接纳双手的伤疤、晒斑和蚊子包,因为每一个印记都伴随着回忆;感恩这双手多年的陪伴,并谨记接下来的日子也要一起走。
他将信将疑地开始练习了。从手指、手腕到手臂、手肘,再到全身许多部位,最后是在镜子里直面自己,接纳自己的白发与皱纹。
我们再次碰面又过了一个月,他看起来轻松了许多,我想应该是有不错的进展。他说:“虽然我还是容易焦虑,但已经好多了,因为我已经放弃追求‘完全不焦虑’那种状态了。剩下的,我想也会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