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高阶手术”传承者

作者: 徐晨

孙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多年,在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及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年华褪去的老年,在无数个乘光而来、踏月而归的日子里,抢救一颗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脏,他把人生最精彩的光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他就是孙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已经和心脏打了40多年的交道。经过长期摸索,孙强成功攻克了心外科救治难度最大的疾病——主动脉夹层,成为继“孙氏手术”创立者孙立忠教授之后国内实际操作该手术台数最多的医生。

“没想到,拿起手术刀就是一辈子。”孙强感慨地说道。他17岁学医,40岁当上心血管外科主任,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等领域成就突出,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漫漫从医路,有奋力拼搏,也有怅然若失;有欣喜若狂,也有无奈悲痛……千翻滋味后,他对自己的坚守无怨无悔。

“以前遇到复杂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我们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没法治,只能无奈地告诉患者另请高明。但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情非常凶险,有的甚至等不到转院,人就没了,实在令人痛心。现在我很欣慰,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更多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得救了。”孙强说。

这种凶险的疾病激起了他的征服欲

时至今日,主动脉夹层手术仍然是心外科的一道难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疾病本身的凶险程度决定的。

主动脉是人体最粗大的一根血液运输通道,与心脏直接连接,血液经它发出的各个分支到达各个器官。人的心脏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向主动脉内喷射血液,冲击到血管壁的血流速度可达6000米/小时。主动脉管壁分三层:提供平滑内衬的内膜;具有相当强度、韧性和弹力的中膜;分布着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外膜。

健康的主动脉,三层膜天衣无缝地结合着。而主动脉一旦破裂,血液将如同山洪暴发一样奔涌冲击,进入中膜,其力量足以把具有一定厚度的中膜撕裂开,并在中膜层内冲击出另一个可容纳血流的异常管腔结构,医学上称为假腔,即主动脉夹层。夹层形成后的主动脉血管壁,就是一颗随时可以取人性命的“定时炸弹”。“它无力且脆弱,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也不为过,就连日常的咳嗽、弯腰甚至情绪波动,都可能导致管壁破裂。一旦破裂,其中的血液就会沿着主动脉壁向心脏或背离心脏的方向一路冲下去。”孙强介绍。

当血流朝着心脏方向撕裂时,会出现升主动脉夹层,就会导致夹层病中最凶险致命的A型主动脉夹层。由于升主动脉与心脏直接相连,取人性命也就“手到擒来”。在我国,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约20万例,其中有97.5%的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而死亡或随时面临死亡,最终生存下来的患者仅有2%左右。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主动脉疾病起病急且后果严重。该病从发病开始,24小时内的死亡率约为33%,48小时内的死亡率可达50%。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率急速攀升。“很多患者甚至还未到医院,就失去了生命。”孙强遗憾地表示。

原因之二,是主动脉夹层手术难度太高,能做这一手术的医生太少。孙强解释说,救治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首要任务是止血,必须在高速喷射的血液中快速找到内膜破口位置并及时缝合。然而,这简直难于上青天。“有时一针下去就是一个孔,根本缝合不起来,反倒增加了一个出血口。”孙强说。

无疑,这是一种令人棘手的疾病:选择不手术,等待患者的就是死路一条;选择动手术,花费高额费用的同时仍有失败可能,最终可能“人财两失”,医生也可能要面对患者家属的不满和误解。正因为如此,有心外科医生不加掩饰地感叹:“主动脉夹层手术就不是人能做的手术!”然而,这种大家敬而远之的疾病,偏偏激起了孙强的征服欲。

站上手术台 与主动脉夹层正面对峙

2003年,我国心血管外科知名专家孙立忠教授开创的“孙氏手术”,很好地解决了A型主动脉夹层的难题,首次报告即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这一手术简化了手术操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很快被公认为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治疗方案。

不过,如此有效的术式并不能轻易掌握。就好比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笔下的“乾坤大挪移”,虽有扭转乾坤的奇效,但也要修行者有足够的悟性和内力。悟性,是要反复琢磨参透其中的玄机;内力,便是技巧和经验,胆大心细,敢于尝试,才能精进技巧,积累经验。

直到“孙氏手术”问世10年,全国掌握这一术式的医生仅有100多位。“手术过程中主动脉随时有可能破裂,这一术式虽然降低了止血难度,但仍是对医生技巧和经验的极大考验。”孙强说。

 孙强“高阶手术”传承者0  孙强“高阶手术”传承者1

孙强没有退缩,他花时间搜集论文,每个案例都认真学习,一有空就反复琢磨手术中的要点。由于该病病情险急,患者通常都被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这意味着当时的孙强见到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机会很少,几乎没有实地观摩学习的机会,而外出进修,对当时已是山大二院心外科主任的孙强来说也不切实际。

机会终于来了。2012年的一天,一位主动脉夹层患者到山大二院就诊,孙强决定马上邀请专家到医院做手术!这是个一举两得的选择——不仅能避免患者奔波产生的风险,还能让全科的医护人员现场学习观摩。很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专家为该患者进行了手术,孙强得以第一次近距离学习“孙氏手术”。此后,他又抓住机会,陆续参与了好几台“孙氏手术”,同时继续钻研手术要点。确认自己充分掌握后,孙强开始站上手术台,与主动脉夹层正面对峙。

起初,孙强非常谨慎,第一年只做了一台“孙氏手术”。手术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开始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曾有一位患者令孙强至今记忆犹新。患者被送到医院时,主动脉外膜已经渗血,由于失血过多,血压极低,高压值不到80毫米汞柱,且用升压药后仍不见升高。此时手术,风险极高。但孙强观察发现,患者的血压虽低,却没有进一步下降,还有希望!尽管希望很小,孙强也觉得要尽力一搏。他立即告知患者家属:“此时动手术,患者有1%的生还可能。如果你们同意手术,我们可以为这1%的希望付出100%的努力。”

最终,孙强和同事们通过近10个小时的努力,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好的“内科医生” 再加一把“手术刀”

慢慢地,孙强完成的“孙氏手术”数量越来越多。2019年,他完成的“孙氏手术”突破百例,成为山东省年度内“孙氏手术”量突破百例的第一人。2020年,孙强获得国内大血管领域最高水平的“2020盘古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全国共有9位医生获此殊荣。2021年,孙强完成了256台“孙氏手术”,成为山东省救治最多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医生。孙强和山大二院心外科,成为破解主动脉夹层魔咒的一把利刃。

孙强是一个好强的人,这从他早年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1977年10月全国恢复高考后,17岁的孙强一边下乡一边复习,结果高考前夜休息不好导致发挥欠佳,最终服从分配进了济宁医学院。在家人看来,能考上大学成为医生,已是一条很不错的道路——不仅能治病救人,以后还有稳定的工作。更何况,当年孙强所在的高中班级里,他是唯一成功“上岸”的大学生。

但孙强并不满意:一来他当时没兴趣学医,二来他也不甘心。后来,尽管他听从家人的建议入了学,但心里总想着再参加一次高考。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孙强对医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尤其是在经历几次小手术实习后,他一下子有了成就感,开始萌生了披上白大褂的理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孙强如愿考取山东医科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的研究生,并选择心外科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心外科可以说是最难的学科之一,当时我就想,要学就学最难的。”孙强说。1989年毕业后,他回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当时,我国的心外科正值学科形成期,许多医院还未开设这一科室,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心外科也是与胸外科合并组成的胸心外科。1998年,山大二院设立心外科,并向孙强抛出橄榄枝。尽管明知新设心外科将面临种种挑战,但孙强仍选择加入其中,渴望干出一番事业。

人们常把心外科医生比作“开刀匠”,但孙强认为,真正优秀的心外科医生应该是好的“内科医生”,再加一把“手术刀”。

在“生死门”前 拿到救命的钥匙

2021年7月,孙强从心外科主任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却无法离开手术台。

“能干多久就干多久,真的撑不住了再离开。”为了尽可能久地站在手术台上,孙强已经坚持锻炼10多年。没有手术安排的清晨,小区里经常看到孙强慢跑的身影。“但经常是前一夜经过长时间手术,精力体力不济,我就不能跑了。”持之以恒的有氧锻炼,让孙强的体力得到提升。2021年,60岁的孙强完成了42.195公里的全马比赛。

不久前,孙强接收了一位病情非常复杂、难度极高的手术病人。患者已经70岁了,主动脉三大分支都有明显的夹层,其右侧冠状动脉撕断,有主动脉根部瘤、马凡氏综合征病史,还换过瓣膜。

“我看完这位患者的片子后,捏了一把汗。患者情况的复杂程度超出我的想象,任何单一的术氏都不能妥善解决她的问题。”孙强说,所幸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总算是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手术方案。最后,患者被成功救治,身体恢复得不错。

每次站上手术台,都是一场与死神的博弈。在“生死门”前,患者把活命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而医生要经受住层层考验,才有可能拿到救命的钥匙。

当然孙强也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仅凭一己之力无法随时随地满足所有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需求。因此,在争取更多时间给人治病的同时,他也致力于带出更多能救人的同事。现在,孙强把帮助年轻医生尽快成长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在瓣膜手术、支架手术等相对简单的手术中,孙强把更多的动手机会让给年轻人。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走上“孙氏手术”的手术台,像当年的孙强一样,目不转睛地学习这一高阶手术技巧。

 孙强“高阶手术”传承者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