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摄影装备越来越好但传世之作却越来越少?#
作者: 进三黄一凯
因为你得等到下个百年才会知道这个时代的传世之作是什么。所有的传世之作之所以能传世,都是因为时间在默默承担了筛选的责任。

Erwin Chen
有能力被称为传世经典的,都是在技术上领先并同时拥有深刻思想的,新设备提供的便利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比较近一点的例子比如埃里克·索斯(Alec Soth)对于美国乡村的记录和 Boogie 对于纽约贫民窟的记录,都是在优秀的视觉效果上同时拥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陆零柒
想要传播成为现象级作品需要满足大众的观看需求,要有一定的文字描述或解读相互配合,毫无疑问,故事性更强的作品更容易让普通观众产生情绪共鸣并配合传播。我们很少在讨论传世作品时提到风光摄影,很多风光照片的美令人震撼,但难以承载太强的故事性,所以传播能力并不强。
sydneyhugh
任何艺术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从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构建自己的表达方式、应用范围,随后进入它的高峰期,然后慢慢进入平缓期,这时候艺术的本体语言的发明少了,表达方式可循的轨迹十分分明,表达的内容也不是首创,大多在表达内容上进行。那么它就仅靠内容取胜了。摄影术从发明到现在作为应用已经极其成熟了,它的平面特性在光影构建过程中的本体语言已经基本枯竭。因此,传世之作的大师也就少了。
SakuraL
这个逻辑很奇怪,摄影装备好坏跟传世之作有关系吗?按照这个逻辑,不是应该摄影装备越差,条件越落后才会迫使人更严谨地对待摄影,从而有更多的“传世佳作”吗?还是说摄影装备跟条件越好越普及,拍摄人群的基数大了,才有可能拍出更多传世之作?
月光下的摄影师
并不是传世之作少了,而是整体“规格”上来了。以前真正玩摄影的才多少人?以前的摄影器材又是什么样的?以前是胶片时代,数量上是有局限性的,所以,“被逼”出一部分传世大作。现在是全民摄影,数量上就增加了很多很多倍。本身摄影就是个视觉领域,所以,传世大作在数量面前,有着很明显的“被打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