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花市,贺新春

作者: 暨江

逛花市,贺新春0

金牛送福,又是一年春来早。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民俗形式辞旧迎新、欢度春节,北方的庙会和南方的花市,都是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在各地的迎春花市中,尤以广州的迎春花市最为著名,成为广府人除夕之夜的必逛去处。岁暮时节,当人们置身于花海之中,一眼望去,“十里花街”人潮涌动。特别是初来广州的宾客,定会被花街的盛景所征服,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作为独具岭南意蕴的传统民俗活动,广州迎春花市究竟始于何时?为何能在岭南这片沃土上延绵不息呢?

“花田霸主”素馨花

谈到花市,肯定就少不了花。广州自古就有“花城”的美誉,据记载,广州花卉栽培的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民间很早就流传有“粤东四市”的说法,即羊城花市、廉州珠市、东莞香市、罗浮药市。其中,尤以羊城花市最为著名。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常年气候温润,草木繁茂,特别适宜种植花卉。南越(今广东和广西一带)素为百花生长之地,当地人特别喜爱花并乐意栽花。早在汉代时,南越的妇女们已懂得用彩线穿花成串作为头饰。

在孕育出的众多花卉品种中,尤以素馨花的栽培历史最为悠久,影响也最为深远。素馨花,又名耶悉茗花,俗称玉芙蓉,为常绿直立亚灌木,属木犀科,花体呈白色且富有香气。素馨花产自西域或波斯,并非岭南特产,据传是汉代时由胡人经海路引种于南越一带的,之后被当地民众广泛种植。据传,西汉名士陆贾奉旨南下劝南越王赵佗归汉,他将在南越的所见所闻编纂成《南越行纪》,书中记载:“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这里的“二花”指的是“末利花”(即茉莉花)和“耶悉茗花”(即素馨花)。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一书中亦记载:“耶悉茗、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素馨花成为广州花市的开业鼻祖,堪称“花田霸主”。

“耶悉茗”源自波斯语,后易名为“素馨”。人们为什么将其称为“素馨”呢?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素馨原为一位国色天香的种花姑娘,她敦厚善良,孝敬父母,并时常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接济乡邻,广受贫苦花农的爱戴,人们称颂她为“花魂”的化身。为了纪念素馨的功绩,花农们将精心栽培的耶悉茗花称为素馨花。素馨的芳名就如同素馨花一样流芳百世,为后世所赞颂。

另一种说法是,素馨原为南汉宫廷的一名秀女,据说,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国庄头村有位种花的姑娘名叫素馨,她自幼酷爱耶悉茗花,本人长得比花还要美艳。南汉君王刘鋹广选佳丽,素馨与十几位花田姐妹也被选入宫中。由于她俊俏聪明,深受刘鋹的宠爱。刘鋹见她喜爱耶悉茗花,就下令将御花园内统统种上耶悉茗花,并要求所有的宫妃像素馨一样佩戴耶悉茗花。每日清晨秀女们梳妆打扮的时候,花瓣如雪,花流成河。据说,广州城内的“流花湖”和“流花桥”就得名于此。素馨死后,刘鋹将她埋葬于御花园之内,并在周围种满了耶悉茗花。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国被宋军所灭,南汉皇宫也毁于兵燹之中。庄头村的父老乡亲十分缅怀素馨,于是将她的坟冢由宫内移回庄头村。后来,人们发现在素馨的坟头上长满了洁白的耶悉茗花。缘于耶悉茗花白且香,暗合了素(白)馨(香)之意,此后人们便将耶悉茗花称为素馨花。

逛花市,贺新春1
▲ 素馨花

宋代,岭南一带广泛种植素馨花。南宋文士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载,素馨花“番禺甚多,广右绝少,土人尤贵重”。据此可知,素馨花广泛种植在番禺(今广州)一带,即便是相邻的广右(即广西)也极为罕见。人们出于对素馨花的喜爱,大多将其采下,作为装饰之物,并在市集上售卖,买者甚众,逐渐形成了花市的雏形。事实上,宋代男子簪花的风气甚盛,《水浒传》中的蔡庆就因“生来爱戴一枝花”而有“一枝花”的美誉。宋代君臣每逢重大节日也都有戴花的习惯,据《宋史·舆服志》记载,“襆头簪花,谓之簪戴”。《东京梦华录》中也说,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还赐花给从驾的臣僚和仪卫簪戴。由此观之,宋代岭南民众喜爱佩戴素馨花,也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最爱登眺素馨斜

在古代,花市并非广州城所独有,各地均出现过花市。秦代的都城咸阳,就有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唐代的长安与成都也都有花市,“诗圣”杜甫的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就道出了芙蓉花遍开成都城的盛景;诗人韦庄亦吟诵有“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漠漠尘”的千古名句。迨至南宋时期,临安和扬州也都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花市。

广州的花市缘起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国,此后便异军突起,成为扬名海内外的花市之都。当时,在广州城门下聚集有不少花农,他们都以种花和售花为业。据记载,珠江南岸的庄头、瑶头、五凤、南村一带,就居住有大量的花农,这一带也被人们称为“素馨斜”。

这一现象持续到清代也极为普遍。岭南文士陈华咏诗道“三十三乡人不少,相逢多半是花农”,又说“花田女儿花作命,衣花食花解花性”。一代文豪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亦记载,“珠江南岸,有村曰庄头,周里许,悉种素馨,亦曰花田”,说的就是珠江南岸的庄头村盛产素馨花,这里的妇女天亮之时就起来采摘鲜花。许多花贩“涉江买以归,列以九门出售”,继而出现“城内外买者万家,富者以斗解,贫者以升,量花若量珠”的兴旺景象。当时“花市在广州七门”,这里所说的“七门”,指的是广州老城的7个城门,也就是早期花市的所在地,所售卖的大多为素馨花,“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素馨花成为广州城的名花。

逛花市,贺新春2
▲ 清朝外销“通草画”中的街头卖花情形
逛花市,贺新春3
▲ 清代广州大北门

岭南人对素馨花情有独钟。清代文士陈坤在诗中说,“素馨花市闹黄昏,抛掷金钱价莫论”,素馨花已成为广府人重金购买的佳品。清代诗人何渐鸿在《羊城竹枝词》中说:“观音山畔阿侬家,生小由来只爱花。百步石梯梯石滑,时常登眺素馨斜。”“观音山”即广州城内的名山越秀山,“百步石梯”指的是由山麓至半山亭的石级,每逢秋高气爽之时,人们便在此登高品赏素馨花。屈大均也将冬凝寒瑞的洛阳雪松与花田雪白的素馨花进行对比:“能将北雪为南雪,为有苍苍自洛来。松柏至今虽然尽,花田尝见雪花开。”

更买鲜花度岁华

随着花卉业的急遽发展,广州的花市也逐渐形成。每日清晨,花农们采摘大量的素馨花,从珠江南岸运至城内售卖。水上花市古已有之,明代万历年间,花农们大多聚集在天字码头,然后进城售卖。于是,人们又将天字码头称为“花渡头”。后来,花市的规模逐渐延展,扩展至广州9个城门,售卖的品种主要以素馨花为主。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还在广州城西的大策一带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详细注明了明代大策花市的由来与兴起。

清初,广州花市的规模日渐壮大。据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记载,康熙年间从花田村运往城区出售的素馨花不下数百担。清代中后期,广州已形成了常年固定的花市交易场所。同治年间,广州开始出现了夜间花市。据同治年间纂修的《南海县志》记述,夜间花市“灯月交辉,花香袭人”,引来众多民众前来观赏。不久,随着广州城人口的激增,花卉的用量也急遽增加。特别是岁暮时节,花卉已成为广府人迎春贺新的必备之物,迎春花市由此出现。

缘于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岁暮时节的花市与平时花市相比也颇为不同,不仅花色品种繁多,而且除了售花之外,市集上还兜售春联、诗画、盆栽等,随着广州民间商业经济的日趋繁盛,市井生活也颇为丰富多彩,花市也由单纯的售花集市逐渐演变成融节庆活动于一体的休闲民俗。一首形容广州花市的《羊城竹枝词》写道:“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岁华。除夕案头齐供养,春风吹暖到人家。”不仅如此,清末文人潘贞敏在其所著《佩韦斋诗钞·花市歌》中也写道:“粤省藩署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可见,夜间的花市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逛花市,贺新春4
▲ 广州光孝寺

清末,每逢除夕之夜,全城男女老少便来到双门底一带逛花市。双门底大街分为上街和下街,上街主要以售卖吊钟、桃花为主,下街主要以售卖水仙为主,开市的时间从腊月廿四起,至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据记载,当时道路两旁商铺林立,路面上矗立着十多座牌坊,此外还有一座古楼和三座古庙。花农们席地摆设花档,排列于道路两旁,聚集在古楼、古庙四周和古牌坊之下。六七米宽的空间,左右两旁是两长列的花档,路中间随处也是花档,游人如鲫,随意穿梭于花档之间。晚清之际,尚未有电灯,每逢夜幕垂降时,花市内一片油灯和马灯,有挂着的,有吊在牌坊柱上的,有放在地上的,远望星星点点,岁末寒风一吹,整个花市便在一片光影中摇曳。密密麻麻的人影、花影映在古楼古庙古牌坊之上,正如《岁暮杂诗》中所言“双门花市走幢幢”,这里的“幢幢”说的便是灯影摇曳的样子。

除夕花市游人如织,平时也有不少花贩入城叫卖花卉,有诗咏道:“一声叫破春城晓。东家又要,西家又要,楼头叫骂嫌迟了。金钱买得春多少?”可见,“花仔花女”们的生意还不错。不少商号店铺、茶居酒楼食肆还定购四时花卉,清末时已有专业的“花贩”“花客”送花上门,包插花、摆盆花,品种以万年青、菊花、大丽花为多。

逛花市,贺新春5
广州越秀西湖花市
逛花市,贺新春6
广州羊城花市
逛花市,贺新春7
▲ 广州天河花市

花埭群芳似云霞

除了逛花市之外,春节期间“游花埭”也成为一项颇受人们欢迎的民俗活动。明清以来,广州城的周边已形成了众多的花卉产区。其中,在花卉产区芳村一带,就有个名叫“花埭”的地方,那里一年四季百花盛开,花卉品种多达1000余种。为何花埭繁花似锦,能集天下名花于此地呢?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报恩的感人故事。据说,芳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小荒村,杂草丛生,蛇鼠出没。在一片低洼地上有个菜园,菜园里的一间小草屋里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名叫蔡伯,他终年与檐头营巢的燕子相依为伴。一日,一位过路人射伤了小燕子,蔡伯为它精心调治,直至伤愈长大放回燕群,小燕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翌年春天,当群燕飞回来的时候,每只燕子都在蔡伯的园子里吐一颗种子,将天下的奇花异卉撒播在菜园里,菜园瞬间变成了百花园,也就是今天的花埭,从此“荒村”变成了“芳村”。

上一篇:
下一篇: 古人如何拜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