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

作者: 杨红珍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在民间及王廷贵族传唱的诗歌,共311首。在这些诗歌中,涉及昆虫描写的诗歌共有19篇,其中,“风”诗8篇,“雅”诗10篇,“颂”诗1篇。在这些篇章中,除了两篇是借助昆虫的生活习性来描写时令转换之外,其余的都是借助昆虫表达一种情感,比如,思念、凄苦、劝诫、讽刺、斥责、欣赏、美好愿望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 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 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 於我归说。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真是“朝生暮死”吗

蜉蝣是蜉蝣目昆虫的总称,古人看见这种昆虫在水面上空飞行,姿态优美,仿佛在水上漂游,便称它们为“蜉蝣”。在初夏的黄昏时分,这些体态优雅、身姿曼妙的昆虫似乎在水面上表演着炫目的集体舞。它们舞动着轻纱般的薄翅,长长的尾丝、弯弯的腹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然而,黑夜的来临给这种美景画上了句号。越来越多的蜉蝣从空中掉落,水面上以及水边的小草上落满了它们的尸体。短暂的绚丽之后是生命的结束。相传,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蜉蝣在空中飞翔时,见其顷刻坠落而死,便认为它们“仅有一天生命”,蜉蝣学名Ephemeroptera的意思就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虫”。

古人把蜉蝣作为“朝生暮死”的同义词。它们在一天的短暂时光里,不吃不喝,不断地在空中飞舞,直到殒灭。在《诗经》中有独立篇章描述蜉蝣,诗歌全文借助蜉蝣的美丽、蜉蝣的柔弱及蜉蝣的短命来感叹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以及作者对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忧心。而此后的文人骚客更是借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特性来抒发自己低沉、消极、哀怨的情绪。唐张九龄在《感遇十二首》中写道:“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都是借蜉蝣感叹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古人只是凭着原始的观察来认识昆虫。他们观察到了舞姿灵动而生命短暂的蜉蝣,却没有注意到身姿曼妙的蜉蝣只是蜉蝣的成虫阶段,而其稚虫阶段的生命过程是很长的。蜉蝣的成虫只有几个小时到几天的寿命,最长的也超不过10天,但稚虫在水中生活的时间则有几个月,甚至几年。如此看来,蜉蝣在昆虫世界可不是什么“朝生暮死”的短命昆虫,而是相当长寿的了。要知道,一般昆虫的一生也就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有些昆虫的寿命更短暂,一年能完成好几代,甚至好几十代。比如,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果蝇,一代只需要10天的时间。看来,古人的情感终究是错付了!

虽然蜉蝣成虫的生命仅有短短的几小时,但它们过得非常充实。它们要飞向天空,交友、恋爱、结婚、生子,并且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最后在生命的起点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还是能从蜉蝣的身上获得启发:即便人生短暂,我们也要像蜉蝣一样,努力绽放出生命绚丽的光彩!

独特的变态类型

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个变化过程我们称之为变态。雌雄成虫在交尾之后产卵,卵是昆虫生命的起点。之后卵孵化为幼虫,这是昆虫的第二个阶段。在幼虫期,昆虫要经过多次蜕皮,每蜕一次皮,昆虫的翅就会长大一些,终于在最后一次蜕皮之后,昆虫的翅完全长成,进入了昆虫的成虫阶段,也就是昆虫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成虫阶段,昆虫的生命都比较短暂,最多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少的就像蜉蝣一样,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1

还有一些昆虫,在幼虫和成虫之间要经过蛹的阶段。蛹期和卵期一样,表面上看是一个静止的阶段,蛹内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幼虫的器官会全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逐渐长出的成虫的器官,直到时机成熟羽化出成虫。这类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差别很大,这种变态类型为完全变态。世界上80%的昆虫种类都属于完全变态类型,比如蝶、蛾、甲虫、蚊、蝇等。不经过蛹期的昆虫,其幼虫和成虫长相相似,其变态过程被称为不完全变态,比如蝗虫、螳螂、椿象、蝉、蜻蜓等。

蜉蝣的变态类型既不属于完全变态,也不属于不完全变态,而是独辟蹊径,有着自己独特的变态类型—原变态。

原变态是一种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也是蜉蝣目昆虫独有的变态类型。蜉蝣的一生会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昆虫幼虫的称谓在科学上有一定的规定:只有完全变态的昆虫的幼虫没有特殊名称,仍叫幼虫;生活在水中的其他变态类型昆虫,其幼虫被称为稚虫;陆地生活的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被称为若虫。

蜉蝣稚虫在羽化为成虫之前,要经历一个亚成虫的时期,这是蜉蝣较之于其他有翅昆虫所不同的地方。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与成虫几乎一样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翅的后缘有明显的短毛,复眼没有发育完全,前足、尾铗以及尾丝等附肢也没有完全展开,性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亚成虫的口器还没有完全退化,而成虫完全没有口器,根本不能取食。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2
▲ 蜉蝣稚虫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3

▲ 蜉蝣蜕皮

在亚成虫期之后再蜕一次皮,就可以使蜉蝣尾丝的长度进一步增加,更有利于飞行的稳定;还可以使雄性蜉蝣的前足进一步加长,以便在交尾时以牢牢地抱住雌性,增加交尾的成功率;亚成虫期翅表面的防水短毛,能避免危急时刻被困在水中。因此,亚成虫期的存在是蜉蝣生命史中不可或缺的转变阶段。亚成虫期长短与成虫期长短呈正相关:亚成虫期短的蜉蝣,成虫寿命也短;亚成虫期长的蜉蝣,成虫寿命也长。

水、陆、空转换

蜉蝣成虫在其短暂的生命里要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它们必须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同时找到心仪的伴侣,这种在黄昏群舞的现象称为“婚飞”。交尾之后,雌蜉蝣便将卵产在水中。蜉蝣的生命就是从雌成虫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产在水里的卵开始的。

每只雌蜉蝣基本上能产两三千粒卵。卵在水里经过7~14天就会孵化成稚虫。水中生活的小蜉蝣形态极为可爱,有大大的复眼,身体两侧对称分布着7对气管鳃,三根细长的尾丝甚至超过身体的长度。在长达3亿多年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小蜉蝣发展出了完美的保护色,它们的体色跟水底石块的颜色非常接近,扁扁的身体贴在石壁上一动不动,天敌很难把它们从石壁上辨认出来。虽然蜉蝣成虫不食人间烟火,但稚虫在水中的食谱是相当广泛的,有高等植物、藻类、碎屑等,有时候也会捕食水中的其他小生物,在体内积存了较多的营养物质,以便它们发育为成虫时有力气飞行并进行交尾和产卵。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4
▲ 河面上大量的蜉蝣

在“漫长”的水下生活时光里,小蜉蝣要经过10~25次的蜕皮,最多的甚至达到了50次。每蜕一次皮,它们都会长大一些,等到了末龄稚虫期,它们便顺着水草爬出水面,爬到水边的植物或石块上,然后蜕去稚虫期的最后一次皮,伸出美丽的翅,进入亚成虫期。亚成虫不是很活跃,大多数亚成虫只能进行短距离飞行,之后再次蜕皮,又经过几分钟至大约一天的时间,才羽化为真正的成虫。到了黄昏时分,它们便舞动着美丽飘逸的翅,飞向空中。

蜉蝣羽化和婚飞都具有较强的时间性,都选择在黄昏进行,为的是尽量不被天敌发现。蜉蝣成虫白天躲藏在杂草或河边树叶的背后,它那近似三角形的透明发亮的翅膀,总是合拢着竖立在背上。黄昏时分,成群结队的蜉蝣便开始在水面上漫天飞舞,尽展优雅风采。

经过水、陆、空的转换,蜉蝣的一生也即将结束。漫长的水中生活,短暂的陆地和空中生活,这就是蜉蝣的一生。

复杂的交尾行为

蜉蝣的交尾行为独特而复杂,但交尾时间才不到半分钟。雄成虫在空中飞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似乎在努力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来引起雌成虫的注意,又似乎在疯狂地追逐数量较少的雌成虫。一旦雌成虫加入舞蹈队伍中,很快就会被雄成虫抓住,并在空中进行高难度的交尾仪式:第一步,雄成虫飞到雌成虫的腹部下方,然后伸出其明显加长的前足,并使两只前足向上反转,从两侧分别钩住雌成虫两个前翅的基部;第二步,雄成虫将腹部向上弯曲,腹部的外生殖器也会相应反转朝上,然后与雌性外生殖孔连接在一起。此时,腹部末端的尾丝也跟着向前方伸展,位于雌成虫身体的腹面或两侧,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雌雄成虫完成交尾。这种雌上雄下的交尾方式在动物界也相当罕见。之后,雌雄成虫同时向水面跌落,到达水面时,它们立刻分开,雄成虫很快会因筋疲力尽而死。而雌成虫还要完成产卵的任务,一般分几次将腹部倾斜到水中,每次释放一定数量的卵。产完卵以后,雌蜉蝣也就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形态多样的稚虫

全世界已知蜉蝣有3000多种,我国已知有360多种。除南极洲外,蜉蝣分布于各大洲的淡水中,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稚虫腹部侧面长有成对呼吸用的气管鳃,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须,通常还有一根中尾丝等。不同种类的蜉蝣,成虫的形态极为相似,只是大小有些差异而已。但稚虫的外部形态表现出了多样化,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比较特化的类型:扁平型和流线型。生活在底泥或石块下的稚虫,一般身体扁平,足也较为宽扁,并且只能做前后运动而无法进行上下运动,所以,它们在游动时,身体腹面与底质基本不分开,体色与底泥或石块颜色接近,身体多毛,而且常附着泥沙或者绿色藻类,形成很好的伪装色,不易被天敌发现,气管鳃多为叶片状,而且鳃与鳃之间紧密叠合成吸盘状,以防止被急流冲走,如细蜉或扁蜉等;而生活在水草中的稚虫则身体光滑,虫体较厚实,呈流线型,游起来的时候体态很像小鱼,尾丝上还有缘毛,具有螺旋桨的作用,足一般细长,可以抓握水中的底质或水生植物,如二翅蜉、短丝蜉、四节蜉等。除了这两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比如生活在沙土里的蜉蝣稚虫,头较小,但上颚发达并向前伸出,很像大象的牙,它们的前足为类似于蝼蛄的开掘足,可以刨开沙土潜入沙土内部。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5
▲ 蜉蝣稚虫

蜉蝣稚虫是河流生态环境食物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充当着初级消费者的角色,关联在生产者—藻类和次级消费者—鱼类之间。据统计,蜉蝣稚虫占整个底栖动物生产量的1/4以上,占整个鱼饵料的5%~40%不等,蜉蝣稚虫的天敌众多,除了鱼类,水生甲虫、大田鳖、水螳螂、水虿以及齿蛉和石蝇的稚虫都会把它们当作“口粮”。因此,蜉蝣稚虫对维系群落食物网的复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质的“检测员”

在自然水域中,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昆虫,它们与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同种类的水生昆虫对水体污染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种类只适宜在清洁水中生活,而有的则可以生活在污染水中。水生昆虫的存亡标志着水质变化的程度,因此水生昆虫可作为水体质量的指示生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