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烟雾才有诗意栖居

作者: 张田勘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向世界各地宣扬不吸烟的理念。据统计,中国的吸烟者超过3亿,占全世界吸烟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预计到2050年,中国与烟草相关的死亡人数将上涨至每年300万人。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公共场所被“二手烟”侵扰已经成为涉及面更广、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二手烟”问题与城市化、控烟的法律法规有关,更与城市居住者的科学素养有关,如果更进一步,该问题还涉及人们生活的更高层次—诗意栖居。

当城市化兴起之后,栖息于城市环境中的人们犹如蚁群和蜂群,群居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否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进而实现诗意的栖居,不只是科技和管理问题,也是人文和社会问题。

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0.6%,并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城镇化率提升至70%,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城市居住的人口将达到9.8亿。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世界上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到205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增加到68%,全球城市人口总量将增加25亿,其中中国将新增2.55亿。

今天,中国不只是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其他特大城市同样人口密度极高,这也意味着,烟草烟雾对邻居和周围人的影响极大。如果不能解决“二手烟”问题,城市难以实现宜居,更不必说诗意栖居。没有谁会忍受在餐馆吃饭、车站候车、影剧院看电影和演出时被二手烟雾包围和毒害。吸烟和吸“二手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情绪和生活质量,烟雾中的生活不仅谈不上诗意,甚至是野蛮的、粗陋的。

为应对全球城市化进程,人们把建设宜居城市的希望寄托于打造智慧城市上。

智慧城市有许多定义,其本质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测量、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城市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事实上,打造智慧城市就是建设宜居城市,让在城市化进程中吸纳了大多数人口的城市能更洁净、更便利、更绿色,并因此而宜居。

一个没有烟草和烟味的城市至少是宜居城市的标配之一,更是诗意栖居的基本标准。虽然无烟雾污染只是一个城市的“软件”,但是这已成为今天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11月发布报告称,有174个国家同意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这个公约要求缔约国保护其居民不接触烟草烟雾带来的危害。但是,全球只有11%的人口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且免于受到“二手烟”的伤害。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建设无烟城市是让人们免于受到烟草伤害的一个重要举措和行为,而且可行性极强。这是因为城市常常能比国家更早通过立法。国家层面不一定有禁烟的政治意愿,但是在一个国家的一个或多个城市可能有这样的意愿;地方层面比国家层面更容易克服烟草公司对禁烟工作的反对与阻挠。城市的领导人,作为所在城市公民可信赖的声音,也能在国家层面直接倡导推行无烟法律。

世界卫生组织之所以提出创建无烟城市,还有严谨的科学证据作为支持。“二手烟”至少含有69种致癌物,可以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心脏病、卒中等。只有100%无烟环境才能有效保护人们不会暴露于“二手烟”并免受伤害。《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明确要求: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设施和室内工作场所均应100%无烟,包括办公楼、宾馆、机场和餐馆的所有区域。中国在2003年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该公约于2006年在中国生效。因此,创建无烟城市自然而然进入到下一步—立法和执法。《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天津、克拉玛依等20多个城市制定或修改了地方控烟法规,这些城市也被称为“无烟城市”。即便如此,目前中国也只有10%的公众受到室内全面无烟的法律法规的保护。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曾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条例明确提出“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等规定。但是,7年过去,该条例尚未通过和公布实施。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烟草烟雾让人望而却步并毁掉宜居环境的现状,即便在已经立法创建无烟城市的地方,也面临着执法难的问题。

全国拟出台的控烟条例规定,对公共场所吸烟者罚款50~500元,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罚款标准,例如,成都拟出台的控烟条例是对违规者最高罚款200元。这样的条款对于吸烟者并无多大触动,即便实施,也只伤及“皮毛”,难以触及“灵魂”。在中国香港,如果在公共场所丢弃一个烟头将罚款5000港元;在泰国,有24处观光海滩实施了禁烟令,违反该项禁令,可处有期徒刑一年,或是10万泰铢罚款(约2.1万元人民币)。如果禁烟立法不严,执法不到位,法律就失去了威慑力,无烟城市也只是有名无实。

无烟城市的建立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仅仅是科学素养的缺失,也无法打造无烟城市。一些吸烟的男性认为,吸烟是一种社交手段、身份标签,甚至认为“不抽烟的男人不是男人”。其实,恰恰相反,吸烟会“毁掉”男人。社会认同的男性角色是阳刚、健壮(包括性能力和生育力)、有责任心、能担当。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会损害精子,导致精液中精子密度降低、精子运动能力减弱、精子形态异常以及体外受精受孕率降低。此外,烟草还会损伤睾丸;父母吸烟或尼古丁暴露(如电子香烟),均可引发后代抑郁。吸烟还会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尤其是动脉型ED。阴茎勃起是一种神经血管生理现象,在性刺激下,副交感神经通过神经递质一氧化氮激活环磷酸鸟苷(cGMP),促使海绵体舒张,增加阴茎动脉血流,使海绵窦充血,阴茎勃起。如果这一神经通道受到影响,就会引起ED。一氧化氮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以使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降低,香烟烟雾中的超氧阴离子还会直接降解一氧化氮,二者都会导致一氧化氮减少,影响阴茎动脉血管舒张,难以让海绵窦充血,从而导致ED。

“不抽烟的男人不是男人”不过是一种认知误区,需要科学传播才能矫正。只有从法律、文化、管理和科学传播上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建设没有烟草烟雾的宜居城市,进而进入诗意栖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不能不说,要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 你知道吗
下一篇: 爱上全谷物(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