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是受到诅咒的美梦”
作者: 冰美式
提到宫崎骏的作品,永远也绕不开的主题就是飞行。
宫崎骏对天空的热爱,源自家族的耳濡目染。在父亲和伯父创建的 “宫崎飞机工厂”里,宫崎骏对飞行、机械、工业载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年时的宫崎骏就在父亲的工厂里照着飞机画画,还会配上相应的故事。然而这份对飞机的原始热爱,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原罪。因在二战时期给日本零式战机②提供备件,宫崎家族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1941年出生的宫崎骏,其成长岁月正好赶上美国打败日本后在日本本土进行的“民主化改造”,这让宫崎骏对战争本身产生了批判性思考,对家族发战争财的黑历史也生出负罪感。直到20世纪60年代宫崎骏的青年时期,轰轰烈烈的日本左翼浪潮,如安保斗争③、全共斗④等,都对宫崎骏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飞机的一头承载的是宫崎骏所痴迷的工业设计之美,另一头承载的却是他所痛恨的战争机器之丑。正因如此,与主角们美妙的飞行梦想呼应的,是受诅咒的王虫、巨神兵、空中军舰、杀人机器、滥用科技而灭绝的文明等等。
宫崎骏曾为《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随笔集《人类的大地》撰写解读:
“越是爱读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喜爱与他同时代的飞行员,就越觉得应该冷静地重新认识飞行器的历史。对于从羸弱的少年时代就迷上飞机的我来说,那份动机里包含了未成熟的对于力量和速度的渴求。想到此,我便从飞行器的历史中,看到了无法用空中的浪漫、征服天空一类的辞藻所掩饰的人类的悲哀。”
本期“惊奇档案”,我们将盘点宫崎骏的作品中这些汇集了各种矛盾的飞行科技。

吉卜力的起点,飞行的初心——《风之谷》里的滑翔机
制作《风之谷》(1984)时,吉卜力还未正式成立。一开始只是打算做一票就解散的团队,没想到首部作品就在那个年代吸引了超过90万人进电影院,“动画电影”由此登堂入室,成为日本电影市场举足轻重的板块。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中了头彩,原班人马才能够聚在一起继续创作。广义上来讲,《风之谷》成了吉卜力第一部作品。
女主角娜乌西卡驾驶的滑翔机绝对是整部作品中最亮眼的设计;涡喷发动机为其提供初始动力,起飞后可以在无动力的情况下滑翔,高展弦比保证了滑翔距离更远。然而这款滑翔机既没有尾翼,重心又高,女主角站在上面时为何不会翻跟斗就不得而知了。


《风之谷》奠定了宫崎骏往后三十年里所有作品的基调,其不同时期作品里的个人意识投射,都围绕着《风之谷》所创造的元素。这些元素就是:一个苏维埃式的乌托邦,末世后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代表救赎符号的女性角色,以及自由地在天空翱翔的梦想。
收不住的想象力——《天空之城》里最大胆的扑翼飞机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天空之城》(1986)算得上是宫崎骏最纯粹、私货最少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正值好莱坞科幻冒险大片浪潮,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三部曲,斯皮尔伯格的《E.T.》《夺宝奇兵》系列正风靡全球。《天空之城》结合了当时最时髦的奇幻冒险和寻宝题材,严格遵循商业片的经典结构,再加上少年遇上少女的王道式设定,使得这部电影成为年轻的吉卜力最有激情的一部作品。


人类在研究飞行的跌跌撞撞的路上,最早就是在模仿鸟类设计扑翼飞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设计的飞机图纸,也是扑翼式的。2021年大火的科幻电影《沙丘》,里面的巨型扑翼飞机视觉冲击力十足。宫崎骏本身就是《沙丘》和《指环王》的书迷,《天空之城》的扑翼飞机就借鉴自《沙丘》,《风之谷》中的王虫则来自《沙丘》里的沙虫。宫崎骏早期作品里的幻想元素深受这两套书的影响。
粗鲁又无能的反派——脉冲发动机飞机
在《天空之城》剧情中期,男女主角逃出地底,在蓝天下的原野上还没有缓过神来,一架屁股喷着火的飞机就像野兽一样冲了过来,这种飞机就是脉冲发动机飞机。
脉冲发动机是一种技术路线十分冷门的发动机,结构简单、重量轻、造价低廉。燃烧室通过向外喷气实现室负压,再通过单向活门吸入空气后混合燃烧喷出,形成循环。
脉冲发动机曾经在二战时被德国用在V1火箭上轰炸伦敦。但由于噪声大、震动大、油耗高,在其他领域的实际应用寥寥无几,这条技术路线也就束之高阁了。类似于这种简单粗暴的设计,经常被宫崎骏用于反派驾驶的飞行器上。
承载着幻想与梦碎的庞然大物——齐柏林飞艇
齐柏林飞艇是1900年由德国的著名飞船设计师齐柏林伯爵设计的飞行器,通过巨大的龙骨将气囊撑起来,里面充满氢气实现浮空能力。一战时期,这款飞行器被德国用来实施空袭。
一战后,这款航程超长的飞行器被大量运用于民航,也是最早实现跨洋航行的商用飞行器。直到1937年的兴登堡号空难,齐柏林飞艇才走向衰落。


今天,齐柏林飞艇已经成为“蒸汽朋克”的标志性符号。著名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于1990年出版的《差分机》标志着“蒸汽朋克”元年的到来,这显得1986年的《天空之城》更是如此前卫。不论是女主角乘坐的客船、军队的巨舰,还是海盗们的大本营,都是用的齐柏林飞艇。电影里面的各种蒸汽朋克元素也让人感觉历久弥新。
老愤青对世界的嘲讽——水上飞机
要从宫崎骏所有动画里选出最特立独行的一部,《红猪》(1992)必定当仁不让。这部作品另类、戏谑、娱乐色彩浓厚,且有着十分明显的个人化印记。在《红猪》痞气十足的风味下,包裹着隐晦、尖锐、耐人寻味的思考与矛盾。
《红猪》里的水上飞机,实际上有着十分值得考究的原型。
1913年,法国著名的钢铁和军工大王施耐德家族的继承人——雅克·施耐德创办了首届“施耐德杯”水上飞机大赛,直到1931年的最后一届比赛,总共举办了十八届。
动画里的“红猪”波鲁克所驾驶的意大利马基M-33飞机,在现实世界1925年的“施耐德杯”比赛中,输给了反派柯蒂斯驾驶的美国柯蒂斯R3C-2飞机。

表面上看《红猪》是一部无厘头味十足的电影,然而在这场喧闹与幽默的飞行竞赛下,隐藏着宫崎骏在思想冲击最激烈时期的挣扎与自嘲。制作《红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全世界意识形态斗争与变幻最激烈的时代,也是宫崎骏价值观受冲击最激烈的时期。这部电影也成了宫崎骏私货最多、解读最丰富的一部。
波鲁克在片头蒙着电影杂志睡觉时,收音机里放的歌是巴黎公社时期的纪念诗。片尾职员表里的插画,和电影剧情并无关联,而是宫崎骏描绘的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劳动者们的形象,以及他的偶像圣-埃克苏佩里的随笔集里的相关场景。
“红猪”这个形象,从头到尾都影射着那个年代红色阵营里落魄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对立面,反派柯蒂斯则代表着阵营的另一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
这并非无稽之谈,多纳德·柯蒂斯就是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电影中的柯蒂斯梦想是成为电影明星,然后当大总统。这正是里根总统的奋斗路线。从好莱坞进入政界的里根以“反共”闻名,在两届总统任期内,大肆提升军费预算,利用北约与当时的苏联针锋相对。国际间一致认为,里根正是拖垮苏联的真正推手。

宫崎骏眼中的资本主义长什么样子,看柯蒂斯这个滑稽、好色、利欲熏心的人物形象即可。《红猪》在表达宫崎骏对自己信仰崩塌的失意时,也歇斯底里地塞入了对资本主义、好莱坞电影工业(包括迪士尼)的疯狂嘲讽。
对杀人机器的控诉——轰炸机
1945年,美军轰炸机部队指挥官李梅对日本东京组织了多次轰炸。在这场被后世称为“李梅火攻”的战争行为中丧生的人,比两枚原子弹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
在宫崎骏的记忆里,年幼的他也有着随家人躲避空难的经历。轰炸机这种无差别的杀人兵器,自然是和宫崎骏的价值观相悖的,也常常被他用在作品里反派的一方。《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中,轰炸机投下燃烧弹轰炸女主角所在城镇,大量木质建筑在火灾中化为废墟,便是对东京大轰炸的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