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Reaction视频
作者: 张媛媛
你看过别人看视频的视频吗?随着《周生如故》等电视剧以及《青春有你》《令人心动的offer3》等综艺的热播而广受观众青睐的,除了原节目本身,还有这些节目的Reaction视频,甚至有些Reaction视频比原节目更“出圈”。以UP主“大物是也”在哔哩哔哩(简称B站)发布的《令人心动的offer3》的6期Reaction视频为例,截至2022年1月10日,其累计播放量已达553.7万。有人在其视频的评论中表示:“原节目一期没看,Reaction一期没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视频,而非要看别人看视频呢?
什么是Reaction视频?
Reaction视频(Reaction Video),又被称作观看反应类视频,是视频创作者将自己或(自己与)同伴观看一段视频、一部电视剧或一档综艺时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在后期将观看过程与观看的原视频剪辑在同一画面中的视频短片。
事实上,“Reaction”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一直以来,体育赛事解说中风趣幽默的评价、真情实感的呐喊,就是解说员对现场赛事的一种“Reaction”。而真正意义上的Reaction视频则发迹于Youtube,其雏形是一类由父母记录孩子日常反应的短视频。
2013年,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三季)》第九集中跌宕起伏的剧情引发观众热议,不少观众将自己或朋友观看该集时的反应录制下来并发布在Youtube上,Reaction视频由此兴起。
目前,Reaction视频已由电视剧领域进军音乐、综艺、文化及宣传片等诸多领域,甚至衍生出对生活Vlog的Reaction视频,可谓无所不包。同时,在网络平台以外,不少观察类综艺节目衍生出的“观察室”也与Reaction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我家那闺女》综艺节目中,李维嘉、大张伟及欣然三位“情感观察员”陪同节目嘉宾亲友团观看明星嘉宾的生活视频,观察室中的交流互动不仅发挥了讲解员的作用,还会按下节目暂停键,利用观察嘉宾的观点引入热点议题,拔高节目价值。
Reaction视频的分类
B站作为国内较早开始传播Reaction视频的平台,其视频数量十分丰富。根据原视频内容的性质,可以将Reaction视频分为以下几类:
不要XX类Reaction视频。这一类视频包括“不要笑挑战”“不要心动挑战”等。视频创作者与观众约定,不要对视频内容做出某些反应。部分视频会在挑战失败后进行惩罚,为原视频本身增添更多看点。
音乐类Reaction视频。这一类视频主要针对音乐、音乐MV、音乐现场等进行“Reaction”。其主体包括以夸奖和赞美歌手为主的粉丝群体、从专业角度对歌曲等进行评析的专业人士,近年来还出现了专门对中国流行歌曲进行“Reaction”的外国网友。
影视类Reaction视频。这一类视频主要针对影视剧进行“Reaction”。该类视频以分析剧情和吐槽为主,其主体除影视剧粉丝和外国网友外,还有以“直男”自称的男生群体。因为“直男”并不熟悉电视剧的套路,所以他们在Reaction视频中对剧情进行分析或猜测时便会出现十分搞笑和滑稽的场面。
综艺类Reaction视频。这一类视频主要针对真人秀、观察类等类型的综艺节目进行“Reaction”。其主体除粉丝群体外,还有从专业角度对节目内容进行解读的专业人士,如从医学知识的角度对《心动的offer3》进行解读的UP主“大物是也”,以及从舞台效果的角度对《创造营》进行解读的UP主“电视这个圈儿”。
宣传片类Reaction视频。这一类视频主要针对宣传片进行“Reaction”,且其主体主要为外国网友。如“MOCA初体验”发布的外国网友观看《盛世中华》短片的Reaction视频,截至2022年1月7日,其累计播放量已达146.9万。
我们为什么偏爱Reaction视频?
从价值层面来讲,相比传统的科普类视频,这类Reaction视频能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得专业性知识。
Reaction视频以创作者为意见领袖,传播特有的信息。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通常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那么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在Reaction视频的创作主体中,就存在着这样的“单一型”意见领袖。他们凭借自己的职业特长、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在Reaction视频中输出较为专业的观点和评论。
如B站UP主“大物是也”邀请了4位医生朋友(其中3位是北大医学博士)共同观看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3》并对其做出“Reaction”,该系列视频中,就加入了许多专业医学知识和职场经验的补充分享。
从创作层面来讲,视频创作者以自己的理解对原视频内容进行再解读,有时还会关注到观众并未注意的细节,这便使观看的粉丝产生了“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的快感。
从情感层面来讲,观看Reaction视频是观众寻求社会认同的外在体现。对于已看过原视频的观众来说,他们之所以还会点开Reaction视频,是因为在其点开这些视频之前,会持有一种对视频创作者态度和观点的期待。通过比较视频创作者的“Reaction”和自己的“Reaction”是否一致,观众可以由此寻找社会圈层及社会认同。倘若视频创作者与自己对原视频所持态度与观点一致,观众便会认为自己与视频创作者属于同一圈层,并由此产生社会认同。
不仅如此,视频上的弹幕区也成为了一个互动区。倘若弹幕中有其他观众也认同视频创作者的观点,观众会通过“刷屏”“扣1”等方式强化对这一圈层的社会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另外,观看Reaction视频还能使观众产生虚拟的陪伴感,从而在视频创作者与观众间建立起准社会关系。
不得不提的是,从欲求层面来讲,观看Reaction视频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审视心理。尽管部分Reaction视频可以为观众提供有趣的专业性知识,但专业性知识有时也使Reaction视频成为了一种凝视的渠道或途径。
在医学女博士UP主“nagi真的很文静”发布的《令人心动的offer3》的Reaction视频中,当节目中的实习医生犯下错误时,UP主用教导式的语气评价了实习医生的行为,并用放大表情与添加特效等方式来表达对实习医生的吐槽。
而这种带有吐槽性质的评价,事实上就是在用其专业知识来凝视节目中的人物。但参加节目的嘉宾却没有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的权利。屏幕前的观众通过视频创作者的“Reaction”,也对节目人物进行了带有审视与批判性质的凝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媒介人物居高临下的审视心理。
Reaction视频背后的思想暗流
目前,国内的Reaction视频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原视频版权、“Reaction”中观点的专业性以及“Reaction”的真实性,一直以来都是颇具争议的话题。同时,Reaction视频内容的商业模式也尚未成熟,目前多数视频创作者仅能从广告合作及平台流量分成两种渠道获得收益。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我们还需擦亮眼睛,警惕过度渲染及夸张表现的Reaction视频,以此避免其不良影响。
一方面,一味地在Reaction视频中寻找认同感,可能会加强证实性偏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证实性偏差是指个体在判断自己的信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寻找与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和解释,忽视可能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和解释的一种倾向。如果视频创作者与自己的态度、观点一致,观众会点击视频并更有耐心看完整个视频。倘若视频创作者持有的观点或态度与自己的相左,那么观众可能会避免点击视频或减少视频观看时间。因此,视频创作者为追逐更高的视频点击量,更倾向于迎合受众思维。久而久之,或将导致“Reaction”观点的单一化和内容的同质化。
另一方面,Reaction视频中UP主表现出的“意见”占据天然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其他声音,形成“沉默的螺旋”。根据视频推送机制,往往点击视频的大部分都是UP主原有的粉丝。因而,数量庞大的弹幕和评论容易形成相同的意见。而不同的意见微乎其微,甚至有用户可能会因发表不同意见而遭到他人的言语攻击。因此,为避免自己在网络环境中陷于孤立状态,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会更倾向于保持沉默。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