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北大小说家讲堂

作者: 黄韵茜

来到北大小说家讲堂0

今年9月6日,“小说家讲堂”在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正式开课了。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课我极其费劲地蹭进了教室,缩在一个小角落里和众多同学们挤在一起。人实在有点多,大家都是慕名来到地学楼101教室等待大咖的出现。我好奇地问了问身边同学来自哪个院系,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来自中文系或是艺术学院,很多人偏理科,有搞物理的、学化学的、数学的,学金融的也不在少数。大杂烩一般的专业构成,让我颇为吃惊——原来大家一样都喜爱小说!“毕竟,这门课准备邀请许多知名作家嘛,听说还邀请莫言了!”身边的一位同学美滋滋地打开电脑,满怀期待地说。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著名作家曹文轩老师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洱老师是“小说家讲堂”这堂课的主讲及主持人。开课前,曹文轩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解释了这堂课的培养方案。他告诉我们,北大中文系自2004年招收第一位写作方向硕士至今,一直在努力探索大学文学教育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希望打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刻板印象,提升校园文学创作氛围。这学期除了李洱和他两位主讲外,还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小说家及新锐作家以讲座或系列讲座形式讲授,莫言、格非、毕飞宇、徐则臣、李浩等作家将会前来。看来,我身边的同学消息比我这个科班出身的灵通多了。

传统的小说写作课程都是按照具体的剧作技巧进行授课的,但是这堂课并不相同,小说家们与我们分享的是自身的小说创作经验。因为每位老师的创作领域不同、艺术审美也不尽相同,所以使得每堂课的味道都焕然一新。老师讲课的内容也不复杂,里面夹杂着创作理论与心得,听起来很容易被接受。比如老师告诉我们小说要用形象说话,用细节来表达,不能节奏越写越快,而且还会拿着书中的例子一一概括。这样的授课模式完全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就算没有任何写作基础的同学都可以听得明明白白。

我身边一位数学学院的同学在上课时,会一边听老师的课,一边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修改,我当时就坐在他的后面,算是完整地观摩了他修改自己作品的过程。听到老师讲授关于写作的节奏以及用词时,他对着屏幕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小声地念着他的小说,然后时不时地抬头皱着眉头望向老师。

说到期末结课方式,也很特别,老师鼓励我们进行小说创作。最妙的是,如果我能创作完成一部小说,帮我批改的将会是这几位重量级的老师们,我还将获得小说家老师一对一的指导,这一过程我只能说太过于奇妙且期待了。

说到创作经验分享,每位老师的风格及审美品位不尽相同。曹文轩教授很欣赏作家毛姆的小说艺术,他向我们推荐了毛姆的《刀锋》这本书。他建议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一读这本书,通过小说里主人公的境遇,对人生意义和自我存在意义进行反思与探索。还因此引出了职业作家、专业作家、“在路上”、富有与创作等艺术创作话题。这也正是我想在这堂课上获得的收获之一——该如何选书?我对于毛姆并不陌生,他的一些流行著作我也翻阅过。之前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我感觉自己缺少书籍的引领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并不清楚应该着重看哪本书。

在“小说家讲堂”这堂课上,有小说家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我可以非常轻松地捕获核心的名著进行阅读,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让我的阅读更加高效,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师会告诉我们看这部名著要着重看什么,不是泛泛而看,而是带着怎样的视角、在怎样的背景之下,批判地看书。比如,老师告诉我们要带着回归自我的视角去审视毛姆创作的《刀锋》这本书,这对我而言的确是新的读书体验。

当代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老师来授课时,他的演讲题目是“我们今天怎样做小说家”。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记笔记了,因为这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印象最深的是在课堂上徐则臣老师对我们说:“在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一位作家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既要有广博的阅读量,也要有写作的技巧,与此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文学意识。文学其实没有标准,作家应当持开放的、拥抱的、欢迎的态度。”我在笔记上记录下他说的经典——作为作家写作时要有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反映自身代际的生活和思想。

“时代”这个词反复出现在课堂上,令我记忆深刻。我一直以为小说创作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与时代并没有很大关联,但是徐老师恰恰打破了我这一固有价值观,他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如何认识世界”是我们在写作时应当考虑的问题。这对我而言算是醍醐灌顶式的引导。我恰恰缺少这样的思考,这是一种宏观的思考,至少对我而言。上这门课前我发现自己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创作意识,对于小说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艺术欣赏层面,少了人文层面的关怀。我极其感恩徐老师的这次讲座,我觉得他开启了我审视自身的大门,只有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创作。

来到北大小说家讲堂1

我当时写了一部校园爱情小说名为《阿远》,毫不避讳地说这是根据我自身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一篇小说。上完课我回去复读了我的小说,再重新审视阅读我的创作作品,内心最直观的感受是“稚嫩”“浅显”,爱情题材不可怕,但可怕的是作品没有情感格局,爱情的感受力也不够深刻。

后来我下单买了李洱老师的《应物兄》,李洱老师创作这本长篇小说花费了15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车祸、母亲去世……在痛苦的同时,他把所有的热忱与孤独都注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说角色当中,所以他的创作是真实而具有厚度的。想到这儿我突然没有了之前的焦虑。我以前写小说时,一直很“着急”,很想有属于自己的小成果,所以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没有仔细地思考人物设置的合理性,也没有想到人物的时代性,更多的是带着“私欲”去宣泄我的情感。我想起了老师在创作课中教导我们的一句话:“艺术创作并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感情的升华。想要获得情感的升华离不开沉思,更离不开时代。”

以前我把读小说理解成为简单的理解故事情节,但是曹文轩老师告诉我们:“带着思考去阅读,带着批判去阅读”;以前我把小说理解为一种消遣娱乐方式,但是徐则臣老师告诉我们:“小说应该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小说应该成为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小说应该成为一个预言或是启示”;以前我把写小说当成了一种宣泄,但是李洱老师告诉我们:“小说是情感的升华,要有岁月的打磨”。这几位老师的观点分享对我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作家一定要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你猜下一堂课会是哪位大咖莅临呢?“我身边的同学看着我笑着说。

“看看小说家盲盒能抽到谁吧,希望下次是莫言老师,我好想听听他的写作生涯之路。”

责任编辑:陈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