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楼里守望相助

作者: 郭蔚臻

唐楼里守望相助0

豪门之家与平民之家的二元对立叙事模式

在香港家族商战剧中,普通大众和豪门望族同样生活在高密度的香港,共同分享着香港的有限的都市空间。然而,普通大众的生活空间被香港那些象征权力的都市空间所隔离。在剧中,以香港楼市的居高不下作为家族商战剧所植根的社会语境,“顶级住宅”“首席府邸”“旷世豪宅”“名门公馆”成为了高人一等的优质与尊贵生活的转喻。

香港家族商战剧的制作特点之一,就是表现豪门之家与平民之家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影像叙事过程中,香港的豪门之家成为了暗战、争斗、罪恶、冷漠的代名词。相比之下,香港的平民之家更多的是和睦、亲密、平等、幸福的情感体验。当然,这种明显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成为了家族商战剧富于戏剧色彩的故事情节的重要载体,香港的豪门之家的恩怨情仇被过度放大和夸张,而香港平民之家的和睦成为商战剧反复书写和强化的重点。在越来越追求高效率和功利性的香港社会中,港剧的影像传达出的是一种在光影交织、霓虹梦幻的香港社会中依然有着人情的温暖。曾创下香港无线收视纪录的《溏心风暴》及其续集的灵感来源就是亚洲女首富龚如心的遗产风波。在越来越功利化的香港社会中,豪门之家的暗战与平民之家的和睦,这种截然对立的二元叙述模式,并不是香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正存在。

事实上,通过影像去呈现高密度的城市空间里依然能够传递人情的温暖,是港剧对抗逐渐拜物教化的香港现实社会的一种干预方式,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守望相助的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当然,平民都生活在老街和唐楼。夏循祥在《权力的生成——香港市区重建的民族志》一书中,就以实地考证的方式对香港湾仔和利东街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从中可以发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旧区,居住环境恶劣、密集,但身处其中的老街坊依然怀念富有人情味的旧区。书中这样写:“造就细路哥(细路是粤语对小朋友的称呼)开战弹马子、大人闲话家常的天地。而哪家主妇没来煮饭,谁人不舒服,要不要帮手……街坊虽未至手足情深,却真个守望相助。”

近几年来香港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反思香港的现代性的过程中,借助经典剧集的翻拍与创作,呼唤的是在流金岁月中逐渐被淡化的守望相助精神。香港无线近年来的经典剧集,比如《无业楼民》《楼住有情人》《十月初五的月光》《街市的童话》《一屋老友记》《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巴不得爸爸》《巨轮》《当旺爸爸》《缺宅男女》《金霄大厦》《香港爱情故事》等都是此类的作品。

充满市井和烟火气息的香港老街

100多年来的香港老街就好像一条时光隧道。游走于香港老街,可以深刻感受到香港百年的历史和转变。电视剧里,庄士敦道一直到皇后大道东一带的旧城区包括了香港著名的利东街、春园街、太原街、石水渠街等,是湾仔最有人情味和市井气息的地方。旧商铺、老建筑(唐楼)承载着香港的历史记忆。

一个城市最大的秘密,莫过于那些隐藏在市井里的露天集市和特色街道了,它们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妙趣横生,永远是城市中最具鲜活魅力的地方。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和购物天堂,代表香港城市风貌的总是锃亮的摩天大楼和热闹的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巍峨的建筑延伸到维多利亚港,成为香港的地标;金紫荆广场成为游客回顾历史的必经之地。因此,在香港电视剧中,对街道和唐楼的生活细致入微地描摹能够让观众重新审视都市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重新在这座透支幸福感的城市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香港电视剧对于香港街道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庙街·妈·兄弟》(2000)、《街市的童话》(2004)、《鸭寮街的金蛋》(2005)(又名《翻新大少》)、《情陷夜中环》(2005)、《当旺爸爸》(2012)、《溏心风暴》(2007)系列、《金宵大厦》(2019)等剧集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充满市井和草根气息的老街。纵横交错的横街窄巷之中,传统的商铺和建筑、街市人流、灯红酒绿,承载着香港作为现代化都市的情感与记忆。现代化和全球化让香港的城市街道悄然发生改变,新型的大厦和会展中心不断取代原本老街的房屋建筑。

由李克勤、梁汉文、叶璇主演的《庙街·妈·兄弟》讲述了发生在香港庙街的平凡人的故事,庙街承载了“庙街六小福”这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庙街位于香港九龙城的油麻地,是著名的香港夜市。因为兜售价格低廉的商品,庙街也被称为香港的“平民夜总会”。每天傍晚时分庙街的路边小摊开始营业,小贩摆卖吃的用的,包罗万象。

由欧阳震华、向海岚等主演的《鸭寮街的金蛋》以香港著名的电器街“鸭寮街”作为背景,鸭寮街的兴衰伴随着香港经济的起落,在《鸭寮街的金蛋》中,这条曾经繁华的香港老街见证了在金融风暴的重创之下“鸭记风尘三侠”之间互帮互助、相互依存的友谊。

唐楼的家族式团聚

2016年TVB 推出《一屋老友记》,故事发生在一栋老唐楼。年事已高的宝禄突然离世,他的遗嘱要求自己的四个孩子在老唐楼里一起生活9个月后才能卖掉房子分财产。于是,作为遗嘱执行人的大哥宝欢带着妹妹宝欣、三弟宝愉和小弟宝怡一起搬回了老唐楼。宝欢在年轻时不愿意子承父业,忙着追名逐利,对弟弟妹妹毫不关心,除了彼此感情淡薄之外,兄妹四人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也有不少摩擦,埋于心底的积怨好像地雷一样一触即发。一段时间的相处和磨合之后,兄妹四人逐渐敞开心扉,互相帮助,无话不谈,一家人最终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据历史资料显示,香港1900-1979年兴建的楼宇大多数为唐楼,俗称骑楼。唐楼的主要特色包括:低矮建筑物,大部分是三至五层高,以砖头以及木梁为主要材料;物业所占地盘甚小,面积以50~80平方米为主,外形呈细长而窄形状,街外行人路边有两条石柱支撑,连成一排;前铺后居或上居下铺的情况相当普遍,因此唐楼用途以商住混合为主;楼宇设计结合中西建筑结构特色,普遍具有楼底高、设有采光井、面向大街的阳台长廊或露台装有法国式窗户等特色。

香港的唐楼因为其独特的建筑特点,比如天台、吊桥、骑楼等形成了自然的公共空间,经过人们长时间使用,让唐楼镌刻上了情感的符码。香港电视剧往往将故事的地点设置在香港旧城区的某个唐楼,以湾仔地区最为典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在唐楼的特殊设计中被建构起来的。历史悠久的社区中,楼梯铺(staircase shop,也称为楼梯档)是唐楼特有的社交聚集地,也是人际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唐楼有着独特的楼宇结构,每幢大厦的楼层偏低,没有电梯,只有楼梯。楼梯拐角下腾出的是面积不过几平方米的小方块,它亦造就了一间又一间的楼梯铺。不过,人们开楼梯铺不单纯为了赚钱,商户与四周就此形成了共生关系——街坊之间相互帮忙,是现代香港社会中罕有的现象。

唐楼的公共空间的形式与使用者形成的网络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二者不可无一。这些社区网络对很多人来说,是他们赖以为生的重要依靠。对于底层人、独居者、长者或其他弱势群体来说则更为重要,因为不少旧区的居民是年老的长者,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当依赖街坊邻里的相互照顾和帮忙。

夏循祥在《权力的生成——香港市区重建的民族志》中详细描述了香港唐楼的老住户们互帮互助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张师奶到楼下米铺籴米,买豉油,要是赊账,老板一声应诺,无须记账;李师奶有急事,放下孩子给陈师奶看管一会儿是常事;烧腊档‘事头’常常给细路哥送块叉烧到嘴边,派发惊喜;街坊之间借电话,也如借盐、借油一样自然。”

在香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公共空间是打通和连接了许多个单位的天台(天棚)。每家每户的孩子放学后会在天台玩耍,由此天台成为联系人际关系的免费游乐场。周末的时候,天台成为家家户户露天烧烤、联络情感最好的地方。吊桥的独特设计让楼与楼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所以在一条街道从街头走到街尾,来来往往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这种人情的流动从天台的空间一直延伸到了骑楼下的城市街道上。家族式的团聚在唐楼中非常普遍。同一屋檐下的大家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折射出快节奏的现代香港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人情的温暖。

责任编辑:张蕾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