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猫 害了鸟
作者: 曹穆清
10月,在前往中山大学同位素楼的路上,有同学发现了一具矛斑蝗莺(一种小型候鸟,每年9~11月到东南亚过冬,途经我国南部)的尸体,在尸体旁不远处,一只流浪猫正惬意地梳毛洗脸。对于栖息在校园内的鸟类而言,流浪猫就意味着危险。
根据自然观察社团“中大翼境”的记录,今年以来,中山大学南校园里出现过132种鸟类。然而,作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这片校园却正面临着流浪猫的威胁。凌皎潇是一位资深的观鸟爱好者,在中大读研的3年里,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里观鸟,但仅仅一学期,他就曾十几次目击流浪猫攻击鸟类。
捕杀
中山大学南校园是广州重要的观鸟地之一,曾和白云区麓湖公园、越秀区流花湖公园、荔湾区荔湾湖公园等一起,被列为研究广州鸟类食源树种的调查地。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中,白喉林鹟属于“易危”鸟种,数量稀少,根据翼境观鸟社的记录,每个迁徙季都有白喉林鹟在中大校园停留。同样属于“易危”种的候鸟还有仙八色鸫,这种鸟目前全球仅存约1万只,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中山大学康乐园,凌皎潇曾多次目击流浪猫对鸟类的攻击,包括红耳鹎和红尾伯劳等。此外,他还在现场看到过珠颈斑鸠的尸体。
凌皎潇说:“流浪猫对中大校园里这些珍稀候鸟的打击是巨大的。”候鸟飞进中大校园后,对学校环境不熟悉,很容易误入猫口。仙八色鸫、红喉歌鸲、绿翅金鸠、红尾伯劳、橙头地鸫等多种候鸟都有被猫捕杀的记录。


一些常见的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的鸟),也是流浪猫捕杀的对象。中大南校园游泳池附近有一个流浪猫投喂点,附近的鸟类有时也会去取食猫粮。9月便有流浪猫趁机捕杀了一只红耳鹎。此外,繁殖季后幼鸟被抓的风险也很大。凌皎潇曾在园东湖发现过一窝翠鸟。翠鸟一年仅繁殖一窝,但这窝幼鸟出巢后却全部被猫捉完。
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我们的投喂等行为,猫的数量增加了,鸟被更多地捕食,鸟的数量就会降低。”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张璐说,“城市环境中,我觉得人其实不能算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因为我们并不直接参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能量循环。我们更像是给城市生态系统一个人为的选择压力,有些物种会受益而增加,有些物种则会减少。”
流浪猫救助法则
“如果没有人的干预,猫的出生、死亡完全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终是能达到平衡的。但问题是人会投喂,会给猫看病,这些都可能大大提高校园生态系统中猫的容纳量,这就会导致更多的猫捕食鸟类和其他小型兽类。”张璐说。在他看来,只要控制住流浪猫的数量,猫和鸟直接的矛盾是能缓解的。
笃行志愿服务队正在为控制流浪猫的数量做出努力。笃行志愿服务队是下属于广州市番禺区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支公益队伍,主要负责对流浪动物进行TNR,以及寻找领养、联系医疗资源、宣传流浪动物科学管理、促进良好校园生态等工作。
TNR是现在国际上公认的人道主义流浪猫救助法则,全称Trap-Neuter-Return,即诱捕、结扎、放归。学校里没有条件给流浪猫做TNR,志愿者们只能求助校外机构,“以往我们利用的是公益组织‘熙熙森林’的流浪猫免费绝育名额,每个月都需要抢”。今年10月,笃行志愿服务队成员加入“熙熙森林”校园流浪猫绝育专项计划,绝育名额稀缺的问题有所缓解。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中大校园内有近50只流浪猫接受绝育。
笃行志愿服务队介绍说,TNR的效果要结合流浪猫聚集地的实际情况看。有的片区经过大规模、长期的TNR,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控制数量,例如中山大学南校园的东区。然而,考虑到流浪猫轨迹变动以及人为弃养等因素,整体效果还有待考量。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张履冰表示,TNR的预期结果是控制流浪猫种群数量,控制成效要看接受手术的流浪猫占整体的比例,还要考虑校园猫迁出和校外猫迁入的情况。
在猫的迁出方面,笃行志愿服务队正推动校园流浪猫的领养。2021年9月,服务队建立了康乐猫领养人交流群,为许多流浪猫找到“猫家长”。然而,有领养者,也有弃养者。笃行志愿服务队技术部部长说,在南校园图书馆附近的居民区,时常会有一些爱亲近人的新猫出现。
流浪之痛
弃养不仅对鸟类产生威胁,同时也将猫置于危险境地。一些经过驯化和遗传选择的品种猫,在野外将难以生存。笃行志愿服务队介绍说,近日,有一只加菲猫被遗弃在图书馆附近,而加菲猫的鼻腔较短,容易出现呼吸问题,如果没有人照顾,很难在野外过冬。笃行志愿服务队的解决方案是将它送去绝育,在绝育恢复期间帮助其寻找领养人,但如果找不到领养人,那只加菲猫依旧会面临被放归的困境。
流浪猫难以得到科学的喂养,这也会给它们带来伤害。此外,投喂流浪猫等行为也可能给同学们带来麻烦。近日,有两位同学在“康乐猫互助群”中反映,在投喂流浪猫时被抓伤。对此,笃行志愿服务队成员解释说,生存在自然环境和人为空间的夹缝里,大部分流浪猫警惕性较高,时常会出现攻击行为。而且,更麻烦的是大多数的流浪猫都没有接种相关疫苗。
流浪猫和鸟类间的生存矛盾曾多次引发大家的争论。面对生存之问,无论是流浪猫,还是鸟类,或许都期待着一个更科学、更理性、更负责的回答。
(文中凌皎潇为化名,图片由中大翼境、郑小鱼提供)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