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早已超越绘画技巧
作者: 流念珠
在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正展出一幅名为《毕沙罗夫人在窗户附近缝纫》的布面油画,作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画的尺寸很小,画中的女人正借着窗口的日光仔细地缝补衣服。现场观展的人中不乏美术界的资深评论家,他们通过印象派画家的技巧来分析整张图,说画家毕沙罗巧妙地安排了夫人所站的位置,刚好让她的下巴因为太阳光的折射更显迷人。可更多普通的观展人则发出了真实的声音:“这幅画,我觉得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
博物馆的向导走了过来,她微笑着说:“单看毕沙罗的这一幅作品,的确不太惊艳。”
“那他的画还有什么看点?”大家不解。
“我们将他的画串在一起,就有看点了。”向导说着,带领大家欣赏起了毕沙罗的几幅画,并娓娓道来:“这是毕沙罗为他夫人朱丽·瓦雷画的第一张像——她20岁时缝衣服做家务的样子。这个时期他们虽然在一起,但是没有结婚。朱丽·瓦雷是毕沙罗父母从南美洲带来的一个佣人,她来家里不久,毕沙罗很快就与其相恋了。可他们的爱情不被家人祝福,更不被世俗接受。于是两人逃出家门,来到了伦敦。直到同居十年之后,他们才举办了婚礼。”
“刚刚大家所欣赏的这幅《毕沙罗夫人在窗户附近缝纫》,正是毕沙罗为朱丽·瓦雷画的第二张像。此时她32岁,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母亲,每天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缝缝补补。因为是佣人出身,她十分俭省,连一盏灯都舍不得开,所以要借助幽微日光去缝补衣服。”
“这幅是毕沙罗为朱丽·瓦雷画的第三张像——此时的她42岁,微微发福的脸上写满了沧桑。”
“这边的三幅,是毕沙罗专门给长子路西安画的,分别是路西安7岁、11岁和19岁时的样子。7岁的路西安低头沉思着;11岁的路西安拿着素描本在画画;19岁的路西安则侧着头,认真盯着不远处的一个地方看。因为受父亲的影响,路西安也很喜欢画画。我们猜测,毕沙罗画11岁的路西安时估计在想:你在画画,那么我也画你。他通过描绘孩子不同时期的样子,与孩子建立了亲密的亲子关系。”
“这幅是毕沙罗为8岁的女儿珍娜所绘。画中珍娜上身穿着白色衬衣,外面套着蓝色丝绒裙子,手上拿着一把团扇,正盯着毕沙罗看。珍娜诞生之后因为先天不足,患上了严重的呼吸疾病。毕沙罗从医生口中得知,这个女儿的寿命恐不长。所以可想而知,他是带着不忍、疼惜、眷恋等多种情感在作画。果然,就在毕沙罗画完这幅画的第二年,珍娜就夭折了。”
“最后这一幅,是朱丽·瓦雷83岁时的样子。但这幅画的作者不是毕沙罗,因为此时他已去世20年。它是毕沙罗长子路西安为母亲所画。画中,朱丽·瓦雷满头白发,眼睛的焦距都已模糊,正披着一个貂皮坎肩静坐着。”
听完了向导对毕沙罗和路西安8幅画作的一一介绍,刚刚还窃窃私语的观展人,此刻大都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又重新讨论起来。不过,这一次他们讨论的关键词不再是“技巧”,而是“爱”:“串在一起的这些画,背后是一个有爱的家庭。仅是这一点,就足够震撼人心了。”
“我猜想,能否借着绘画成名不是毕沙罗所关心的。他只想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原来,艺术不是这么自我的,艺术可以是基于对家人的爱而通过绘画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密联系。”
“画家心里的爱,早已超越任何绘画技巧!”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