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
作者: 马靖 符小斌前段日子,徐州的徐海路幼儿园火了,幼儿园的劳动体验活动让家长们看到了孩子快乐具象化的表现。在生活即教育的环境中,在网友一声声“小孩哥”“小孩姐”的赞美中,我们能看到这类活动另一层的成功:这些有趣的经历很好地帮助孩子们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境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他提出:“人必须要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孩子的自我控制、学习动力、情绪调节等。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学业等方面可以表现出色,从而更积极努力地投入学习。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孩子,会觉得学习力不从心,从而对学习产生怠惰、恐惧的情绪,严重影响其学业表现。不仅如此,自我效能更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甚至生命的意义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帮助孩子们提升自我效能感。
有效鼓励
我们经常能听到父母或长辈夸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实际上,这些夸奖的词会让孩子认为“我的聪明是天生的”,他们可能会为了保持自己“天生聪明”的形象,避免挑战困难。所以,当我们夸孩子时,可以夸奖他“努力”“勇敢”等经过后天努力而闪闪发光的优点。
同时,学会夸奖具体化。例如,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家长可以这样肯定:“这段时间你合理地安排了复习时间,对知识点查漏补缺,提高了学习效率。你付出的努力妈妈都看在眼里,真为你感到高兴!”这样,孩子就会明确地知道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在哪里,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即增强学业效能感。
不要过度夸奖孩子本来就喜欢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徐海路幼儿园的孩子们很喜欢这些劳动活动,有的活动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来要做的,孩子们在喜欢的活动中认真操作、努力表现,并发自内心享受劳动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分工合作的意义。这就是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的最佳方式——让孩子聆听内心的声音。
善用“摘桃子”理论
合适的目标如同孩子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桃子,在他们达成目标时就可以收获自我效能感。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做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孩子进行心理咨询时会说:“爸妈给我设置的目标太高了,我感觉自己怎么做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父母并不清楚孩子真实的水平;二是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强加给孩子。无论是哪种可能,造成的结果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因此,家长们可以通过与孩子、老师的沟通,客观了解孩子的真实学业水平、学习习惯等。同时,与孩子设定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制订具体执行方案。长期目标是大的方向,阶段性目标则是我们不断去够的“桃子”,而具体的执行方案则是我们“够桃子”的脚手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执行方案和原先日程安排的差异尽量不超过5%,即先从微小的改变开始,坚持形成习惯,看到改变的好处后再做5%的调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们也可以从该过程中感受到坚持、努力的正反馈,从而增强自信。
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有研究显示:在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支持,亲子关系也更加和谐,他们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信任,遇到学业困难时也更愿意求助父母。因此,他们会在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来应对学业困难,从而拥有更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而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个体,情况则恰恰相反。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为孩子们营造健康温暖的家庭氛围。
在动画短片《男孩、鼹鼠、狐狸和马》中,有这样一句话:家,不见得是一个地方,而是为了爱与被爱。用爱滋养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最好的教育。
健康温暖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回到家就觉得放松。一张整洁的书桌,可以让孩子安心写作业;一段亲子阅读的时间,可以让孩子与父母同频;一个固定的家庭茶话会,可以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
如果初次尝试,不知从何说起,可以尝试和孩子交换一个童年的秘密,拉近彼此的距离。和孩子聊天,用心地倾听和表达,就是最好的陪伴方式。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可以平静地诉说自己的苦恼,和家长讨论解决的方案。这也是培养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好方法。当然,如果家长能抽出时间和孩子一同参加一项体育项目,则是拉近亲子关系最好的契机。运动是身教的具体实践方式,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运动的过程中,孩子还可以感受父母热爱生活的态度、坚强勇敢的意志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在运动过程中,做不到、失败是很常见的,随着不断地尝试,孩子就能强烈感受到从“我不行”到“我能行”,从“我能行”到“我很棒”,这就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过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父母希望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就要从自身做起,努力让家充满爱与支持的能量。父母要做的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唤醒孩子”。父母在轻松和睦的氛围中不断“唤醒”,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得到增强,才能成长为一个有“特点”的人,正如晚开的海棠,即使在桃李之后盛开,也能在春风中自信绽放。
编辑 许宵雪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