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应早期筛查胰腺癌
作者: 司小北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解剖位置特殊,胰腺癌早期临床表现隐匿,不易察觉;加之其恶性程度较高,病程中晚期往往病情进展迅速,因此也被称为“万癌之王”。以往研究显示,胰腺癌5年生存率约为8%,其中确诊该疾病1 年后患者存活率仅为20%。
开展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以此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常见的胰腺癌筛查方法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A19-9等血清学检查,以及胰腺磁共振成像(胰腺MRI)、胰腺CT、超声内镜等影像学检查,需在胰腺专科医师指导下做胰腺癌早期筛查。

以下四类人群已被公认为胰腺癌高危人群,应积极开展胰腺癌的早期筛查:
●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
通俗地说,如果1 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个互为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的成员被诊断为胰腺癌,就可认为该家庭成员具有胰腺癌家族史,应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依据上述标准,家庭中罹患胰腺癌的成员数量越多,其他成员因遗传因素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就越大。此外,已证实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伴随乳腺癌基因2(PALB2)、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等基因突变的患者以及确诊罹患皮茨- 耶格斯综合征(Peutz-Jeghers 综合征)的患者,即STK11 基因突变携带者,同样属于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应积极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目前建议上述人群50 岁时(或比家庭中最年轻的胰腺癌亲属年轻10 岁时)开始胰腺癌筛查。
●新发糖尿病患者
在健康人体内,胰腺通过分泌胰岛素发挥调控血糖的作用。当胰腺受损难以分泌足量胰岛素时,即可出现血糖升高。因此,多种胰腺疾病可能会表现为血糖水平的异常。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新发糖尿病可能是“无症状”胰腺癌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通常认为,对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24 个月内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建议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其中年龄大于50 岁者更被认为是散发型胰腺癌的高风险人群。
●慢性胰腺炎患者
慢性胰腺炎是由于各种病因所导致的胰腺组织以及其功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慢性炎症。该病患者常会反复出现上腹痛症状,并向背部呈放射,同时可伴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表现。慢性胰腺炎常继发于酒精中毒、胆道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胰腺外伤等疾病。胰腺的慢性炎症可导致腺泡导管组织转化,并逐渐进展、癌变。目前已公认胰腺癌是慢性胰腺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对于确诊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同样应作为高危人群进行胰腺癌的早期筛查。建议该人群在40 岁时开始胰腺癌筛查。
●胰腺囊性肿瘤患者
胰腺囊性肿瘤(PCN)是指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和/ 或间质组织的囊性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和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胰腺囊性肿瘤常无症状,仅在其他疾病就诊或体检中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皮肤巩膜发黄、血糖异常等异常表现。由于部分胰腺囊性肿瘤存在恶变为胰腺癌的风险,因此,在发现、确诊该疾病后应就诊并进一步评估,酌情制订个体化方案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