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沈丹,从负债累累到乡村创业推广大使
作者: 阿枫“我是从困境中走出来的人,特别能理解每个人的不容易。”
她来自福建的一个小山村,她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她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从这些经历中找到成功之道。她所做出的成绩,得到央视点名表扬,她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创业推广大使。
她就是“武夷乡愁”沈丹,一位34岁的单亲妈妈。3年时间里,从创业失败负债,再到如今的千亿身价,她是如何完成这个传奇逆袭的?
为了女儿,再苦再难也没有理由倒下
沈丹出生于1987年,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除了种田,还要经常外出打工。沈丹从小就跟着奶奶生活,是一个留守女童。
19岁那年,沈丹高考落榜,便去扬州打工。第一次出远门,她身上只揣着母亲给的200元钱,行李也就是简单的两身衣服。在他乡,为了生存下去,沈丹做过很多工作,仍然赚不了多少钱。夜晚的时候,沈丹总是想家,但只能默默流泪。
这时候,一个男人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两人都是外出打工的,自然有了几分惺惺相惜之感,慢慢就发展成了恋人。当沈丹把消息告诉父母时,父母不舍她远嫁,但看到沈丹坚定的眼神,还是选择成全女儿。
23岁时,沈丹怀孕了,本该谈婚论嫁的两人却在那段时间争吵不断。最终,在沈丹怀孕7个月时,两人的感情走到尽头。2011年1月,沈丹生下女儿。她当时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妹妹资助,才得以度过那段人生最为低谷的时光。而孩子的到来犹如一束光,照亮了沈丹原本灰暗的人生。
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在孩子3个月的时候,沈丹将女儿交给母亲带,自己又出去打工。女儿重复了她的老路,成了一名留守儿童。虽然很不情愿,但是现实的困难,只能如此,这一刻,沈丹理解了父母的难。
沈丹拼了命地干活,只要有活就干。酒店服务员、搬运工,甚至是锯木板的工作,只要能挣钱,她都愿意做。一年下来,她存了5万元。有了这笔初始资金,头脑活络的沈丹想到了创业。
2012年,沈丹和朋友合伙,在江西开了家瓷砖厂。她觉得,创业虽然辛苦,但是孩子能带在身边。朋友出技术,沈丹出设备,她拿着自己的存款,还有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钱,又贷了一些,凑了三四十万元。
可钱都投进去后,朋友却反悔不干了,理由是觉得瓷砖加工太累,不仅没有追加投资,还把技术都撤走了,沈丹因此欠了一屁股债。没办法,摊子都支起来了,沈丹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干。
好在她能吃苦,白天跑业务,去工地测量计算,把各种型号的瓷砖都记下来;晚上则挑灯夜战,自学设计,画一些图纸。其间,她还要抽出时间照顾年幼的女儿。
在沈丹的努力下,瓷砖厂全面运转起来。沈丹做生意,没有特别的诀窍,就是吃苦耐劳,亲力亲为。那些生意,都是她自己一单一单跑下来的。慢慢地,沈丹也赚了一些钱,不仅把工厂的贷款还清,还帮父母买了一套新房子,甚至,她还开了第二家工厂。就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转变时,生活又给了她沉重一击。
沈丹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做担保贷款,可是同学却跑路了,要债的找上门,沈丹只能卖掉厂子替同学还债。这次担保,让沈丹的人生跌落谷底,不仅辛苦打拼来的一切都化为泡影,甚至她还欠下80万元外债。
彼时的沈丹才30岁,却尝遍了苦难。那段时间,沈丹经常以泪洗面,女儿则在一旁安慰她。看着女儿稚嫩的笑脸,沈丹觉得生活还有希望,她没有理由倒下。
单亲妈妈用“乡愁”短视频还清债务
短暂的休整后,沈丹决定回到村子里,那里没有钩心斗角,没有商场战争,只有母亲煮的饭菜,有家人给的幸福。奶奶和父亲也支持她回来,说:“孩子,你回来吧,在外面太辛苦了。”
2018年,沈丹带着女儿坐在回村子的出租车上,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百感交集,过往几十年的经历像倒带一样,在她脑海中不断掠过。回到村子,沈丹并没有感到多少包容,反而受到很多非议,“那个开厂的沈丹回来了”“肯定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带着个未婚先孕的孩子,肯定是被人甩了”……
外界有许多闲言碎语,但来自家人对她的支持,让她感到暖心。为了家人,她必须振作起来。
于是,沈丹用父母资助的几千元钱,在村头开启了卖土特产的小店。闲暇时,她带着女儿在山间小道上悠然漫步,与家人欢聚一堂,偶尔还会亲手制作一些地道的当地美食,享受宁静而惬意的生活。为了捕捉这些美好的瞬间,沈丹用手机记录下一段段视频,并上传到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乡愁”里。
有一天,有粉丝看到沈丹做葛根粉的短视频,留言询问能否买到这里的葛根粉。这个时候的沈丹才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在网上卖东西,立刻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渠道。沈丹把握住机会,赚了1000元钱。
之后,沈丹又拍摄了一些乡村题材的视频,都是自己干农活的镜头。慢慢地,沈丹的粉丝越来越多,很多朋友留言,问她家乡有什么特产,可不可以拿出来卖。
这成了沈丹带货的起点。于是,她特意选择一些可以售卖的东西进行拍摄,比如辣椒酱、笋干。端午节来临,她白天拍摄视频,记录从采摘粽叶、浸泡糯米到包裹粽子的全过程,晚上独自完成剪辑、处理订单、客服沟通、售后服务以及商品发货等一系列工作。
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沈丹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一次,她为了拍摄蘑菇开伞的过程,在山里蹲了5个小时,被蚊子叮得满身是包,终于拍到蘑菇绽放的时刻。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视频一夜之间爆红网络,收获上百万点赞,沈丹的“乡愁”账号粉丝数也急剧攀升。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表示想购买新鲜的山中食材。这一刻,沈丹意识到,她的人生迎来了转机。
沈丹再接再厉,拍摄了很多干农活的视频,下地插秧,山间采茶,开拖拉机播种,农家“十八般武艺”,沈丹一样一样展示给大家。她可以用几个土豆做成土豆饼、炸薯片等;她可以摘一筐桃子熬成桃胶,或是煮过之后晒成桃干,再做一碗桃花羹,一桌由粉黄桃组成的全桃宴,透过屏幕都能让人闻到芳香。
就这样,沈丹借着短视频的风口,也凭借自己的勤劳麻利,成了一名千万粉丝的网红。有粉丝,有流量和销量,沈丹很快还清了债务。
自从沈丹在网络走红,她在村里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她被视为“没出息”的单亲妈妈,如今被大家公认是才华横溢、内外兼修的女强人。
做自己的品牌事业,造福家乡父老乡亲
邻近的村庄也知道了沈丹的事迹,纷纷把农产品拿来找沈丹卖。其中有一个村,村民们做的红糖特别好,但是大小不一 ,不好统一包装,沈丹就让他们买切割机、分装机,工厂化生产。可他们没钱,沈丹就自掏腰包,帮他们买机器。经过沈丹的视频分享,他们3个月卖掉了几万斤红糖。
沈丹还把家乡的特产介绍到外地:葛根加工成粉、竹笋晾晒成干笋、鸭子腌制成品,和村里的老妪妇幼一起做茶叶伴手礼、回礼小礼物等。大家总是一起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
沈丹有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继续深耕“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于是,她想到大家都会做的东西——茶叶。“家乡武夷山的茶叶,早已声名在外,如果能做出一款特色茶叶,不就有了明星产品吗?”说干就干,沈丹从小在武夷山下长大,对茶叶非常熟悉。为了产品化,她亲自采购茶叶,从采摘炒制,到包装的所有环节,她都亲自参与。
一个人忙不过来时,沈丹从当地学校招来4名大学生,做视频,做剪辑,做文案和推广。外出打工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们,也都回来帮忙。
有一次,刚采购完茶叶,就赶上下大雨。一夜之间,上百万的茶叶全部被雨水泡了。沈丹心疼得泪水直流。创业如此艰难,但沈丹始终初心不改。后来,她又推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一款产品:“丹心可鉴”茶叶。经过宣传,茶叶卖得非常好。不仅在国内市场受欢迎,甚至还销售到国外。新加坡、美国等地不少机构向沈丹抛出橄榄枝,让她宣传茶叶,并许诺她能赚很多钱。
那数字实在惊人,沈丹兴奋得一整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盘算这钱要怎么花。买房?买车?她不断叩问着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找到的答案是:自己是要打造产业链,在村里建厂房,走品牌路线,推介家乡好物。于是她拒绝了国外机构的邀请。
沈丹说:“与其说是我帮助了村民,不如说村民也在帮助我,这是双向的互动,而商业化团队,不可能体会我对家乡的深厚情怀。”在沈丹眼里,粉丝就像朋友,村民就像家人,“他们都对我期望很高,这种期望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容不得有失误。”这些年,女儿常说“妈妈是超人”,父母也说沈丹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山”,甚至是父老乡亲的“靠山”。
2021年5月13日,沈丹受邀参加央视的节目《村里有个宝》,为家乡武夷山代言。当被问及视频号“乡愁”名字的由来,沈丹说,想念自己的家乡,希望“乡民不再愁,乡愁不再愁”。
在沈丹的“乡愁”短视频下,总有农村妇女真情实感地给她留言:“看了你的经历,我好像没那么累了。”“你给了我希望和动力。”很多妇女向沈丹取经,希望沈丹能够帮助自己的家乡售卖农副产品。
看着做女儿、做妻子、做母亲的她们,沈丹好像看见了自己,她觉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是从困境中走出来的人,特别能理解每个人的不容易。”2024年夏天,沈丹创办了巾帼培训学院,免费为农村留守妇女、家庭顶梁柱母亲、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抖音电商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实现自我价值。
沈丹的愿景不止于此,她还想把“乡愁”短视频这个概念转化为更大的平台,让更多人被看见,展现巾帼培训学院的故事,挖掘产业背后的价值。于是,她深入宁夏溯源枸杞,走访四川雅安、安徽砀山、湖北汉川,以及福建的各个角落,讲述农产品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土地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