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旅居带娃

作者: 阿枫

感知快乐、追求热爱、探索人生意义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近几年,“环球旅居带娃”的教育模式,在国内不再算是个新鲜事儿——把热爱变成技能,又把技能变成谋生手段,更好地去享受生活。

以下这三位带娃旅居的家长,他们都不是来自大富大贵的家庭,却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带着孩子环游世界、游牧学习的愿景。他们都说,把世界当作课堂,学与玩齐头并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和遥不可及。

关键在于转变思维,不给人生设限

2022年9月,马斯俪把新西兰的房子出租了,带着9岁的女儿萱萱开始环球旅居的生活,计划用3年时间走遍五大洲30个国家。

“我们80后这一代,拼命读书挤进好学校,拿了大学文凭,找了工作,有时候对自己的生活方向还是感到茫然,我不想女儿再走这样的路。我是单亲妈妈,我希望引导女儿找到自己的热爱,考虑她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再倒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然后有目标地学习。”

萱萱在新西兰的小学读书,新西兰的快乐教育对孩子学习太宽松,加上小学期间知识结构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和网络资源能够满足,不需要一直待在学校里,所以马斯俪决定带女儿脱离“体制内”的学校,选择旅居的方式,寻找适合孩子的课程内容。

比如萱萱想学西班牙语,他们在拉丁美洲的时候,萱萱可以去当地的语言学校上西班牙语课,还可以和当地人交流,菜场、餐厅、超市都是她的课堂。

再比如,她们在夏威夷玩的时候,萱萱尝试了一节冲浪课,爱上了冲浪,马斯俪就带她到哥伦比亚的海边去学。夏威夷720元一节的冲浪课,在哥伦比亚当地只要80元。

马斯俪和女儿都很喜欢骑马,新西兰的一次骑马课折合人民币500多元,每次课45分钟,来回马场路上2个小时,萱萱学了1年还不能骑马慢跑。到了埃及,一节马术课便宜多了,折合人民币只要16元,马场环境和教练水平丝毫不比其他地方差。

马斯俪和女儿用1年半的时间,去了十几个国家。凡是她们待得比较久的国家,都是有好玩的事情。当地有什么本土运动,她们就去体验什么,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降低很多,学习效果反而更好。马斯俪认为,女儿在9~12岁这个年龄段,开阔视野、挖掘兴趣,比起待在学校里更重要。

有关基础教育,萱萱是通过上网课和学习App完成。第一类是语言。英语是萱萱的第一语言,她会每天看新闻和英文书,有主题地写作,锻炼综合能力。中文是第二语言,马斯俪每天会用中文与萱萱沟通,每周上两次阅读课,持续增加萱萱的词汇量。西班牙语是第三语言,萱萱每周会上三次西班牙语课,马斯俪会找西班牙语母语的老师和萱萱聊天,锻炼口语,学习语法。

第二类是通识教育,比如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数学与科学上网课,历史与地理采用项目式自主学习,每到一个国家,马斯俪就会让萱萱大量搜集资料,参观博物馆,探访历史遗迹。自主学习和亲身探访结合起来,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回到中国的那段时间,萱萱说想有小朋友跟她一起玩,马斯俪就在大理找了一家接受短期游学的创新学校。萱萱在这里中文进步很大,还交到了好朋友。玩的时候就尽情地玩,学的时候就好好学,马斯俪说:“我们现在在土耳其,前面十来天就是到处去玩,这是‘旅’的部分。”

但是等她们回到伊斯坦布尔,住下来,就进入日常生活的状态。马斯俪会回归工作,萱萱也会进入她的学习状态,每天学习五六个小时,其他时间就是出去吃饭、闲逛、游玩。

开始旅居之后,马斯俪便在视频号上分享她们的生活,还建立起了“环球旅居”的社区群,分享旅居经验。

在马斯俪看来,这种生活不是非要财富自由才可以实现,关键在于转变思维,不给人生设限。

跟着心走,是她感到正确的事

咏梅的女儿沐恩今年6岁多,几乎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跟着她在全世界旅居。沐恩快4岁的时候,她对咏梅说:“妈妈,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状态,天天在野外,住房车住营地,我想要有自己的小伙伴。”咏梅觉得,是该考虑送女儿去幼儿园了。

“我从小生长在离异家庭,又是留守儿童,换过很多学校,一直处于很游离的状态,但我适应得很好。从23岁开始,我就一直在世界各地旅行,见识了人生百态,反而让我的情商得到锻炼。”

咏梅说,她做出这个选择,不是因为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一定要去上学。如果当初沐恩说的不是“我不想坐房车了”,而是“我想去哪里徒步”,咏梅也会满足她。同时,咏梅也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因为自己的生活不是围绕着女儿转。虽然暂时放弃了这种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但她并不想放弃旅居的状态。

权衡下来,咏梅打算找一个合适的国家,先满足女儿当下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去经历和成长,再看下一步怎么安排。

选择亚美尼亚的原因很简单,一是签证和居住证申请容易,二是教育成本很低。在亚美尼亚接受基础教育,她们可以有大把时间腾出来做别的事情,去留白,去挖掘。

咏梅先给女儿报了一个本地的幼儿园。亚美尼亚有两门母语,亚美亚语言和俄语,幼儿园里必学。大概上了半年,沐恩就学会了本土的语言,可以很流畅地进行基本交流。

去年9月,咏梅又给沐恩报了一所纯英文的国际学校,把英语再提高一些。“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也没有去刻意安排。既然她想要和小伙伴玩,就需要学会他们的语言。那学习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让她玩得更好。”咏梅说,自己身边也有旅居的家庭,孩子在亚美尼亚待了好几年,还是不敢用当地的语言和别人交流。也有的小孩越来越自卑,在幼儿园里被人欺负。但是沐恩在幼儿园里特别开心,有很多好朋友。

其实,孩子的能力是超出父母想象的,对他们来说,学习并不难,学习的动力则是更重要的。于是,咏梅开始给沐恩安排各种兴趣爱好班,上半天幼儿园,剩下半天让她去接触文艺体,比如足球、体操、画画、杂技、拉丁舞、芭蕾舞……

有人问咏梅:“孩子学这么多,她累不累?”咏梅回复:“我们把这些兴趣爱好当成玩,来愉悦自己。她不去玩这些,也是要玩别的。”

沐恩对运动明显更有兴趣。尤其是在花样滑冰上面,教练就曾夸她很有天赋,很多动作不需要教练示范第二遍,她就学会了。所以,咏梅就把精力专注在女儿花滑上。

明年5月,沐恩就要参加第一次公开比赛,每天的训练时间也会加长。咏梅每天要给她喷云南白药,膝盖腿上总有一大片淤青,都是练习时摔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沐恩没有过一次抱怨,也没有哭过,甚至每天回到家坐在沙发上,她一边自己把裤子捋上去,按摩自己的腿,一边轻描淡写地跟妈妈聊别的事情,根本就不在意受的伤。

现在,咏梅在亚美尼亚,没有高学历,不懂当地的语言,依然能在一家外国大企业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和女儿。咏梅说,跟着心走,对她来说是非常正确的一件事。

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

汤彬是一个带娃环球旅居的爸爸。2023年7月,在儿子汤圆3岁7个月的时候,汤彬打算暂时放弃传统教育模式,带儿子去看看世界。

汤圆在加拿大出生后,汤彬和妻子就带他回了国。他和妻子在北京忙工作,孩子在大连由长辈帮忙带。一直到孩子3岁,汤彬觉得孩子还是需要和父母一起生活,就把他接到身边。

在北京,汤彬和妻子先让儿子上了3个月的幼儿园,发现汤圆不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个时候,我就萌发了带孩子环球旅居的想法。我自己以前在3个不同的国家工作过,也穷游过很多国家。”在汤彬看来,孩子的成长,应该尽可能地接触大自然,释放天性。再说,旅途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可以是孩子学习的对象。

当时,汤彬收到一份50万年薪的offer,但他毅然决定放弃这次机会。因为接受这个offer,就等于失去了陪孩子成长的机会。于是2023年6月,汤彬辞了职,7月踏上了旅途。

他们选择日本作为孩子开始旅居生活的第一站。“其实我带孩子旅居,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自己出去玩。但是天天带着他确实太累了,我就想着要给他找一个学校,这样他白天去上学,我就可以出去玩了。”于是第二站,汤彬就选择了东南亚的岛屿巴厘岛,把孩子送进一家叫竹子的学校。

学校坐落在一大片稻田里,跟大自然融为一体,满眼的绿色,教室也都是竹子做的,孩子们光着脚丫在学校里乱跑,也经常爬树去摘果子。

因为汤圆当时还不太会英语,但是特别喜欢昆虫,就有一个老师特别照顾他,天天陪着他抓蚂蚱、抓壁虎、抓螃蟹,教他有关虫子的单词。

汤圆上学的时候,汤彬就在当地租了一辆摩托车,去Spa、潜水、爬山、冲浪;到了周末,就领着汤圆一起出去,看海豚、浮潜、潜水等,探索巴厘岛的奇妙。

“我不会给汤圆布置学习任务,都是在路上学。他看见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就会问我,我就会告诉他这个英文是怎么说。”

今年2月,汤彬和妻子按原计划带着汤圆,来到比较熟悉的加拿大温哥华,正式开启加拿大之旅。

加拿大和巴厘岛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在竹子学校时,他们基本都待在室外,做手工经常弄得到处都是,脸上涂得五颜六色的。而加拿大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做饼干,捡树枝,去消防站看消防车。形式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发挥孩子的创作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

汤彬说,汤圆现在就像散养的一只小狗,健康、自由,最重要的是见过世界,他渐渐会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打个比方,小时候,我们在书本上见到的苹果都是红的、脆的,只有真的去了市场,才会知道苹果也有绿的、黄的、酸的。汤彬夫妇打算在这边待18个月,等汤圆学好英文,就去南美一边继续读书,一边学习西班牙语。

汤彬从事的是国际供应链相关的工作,他认为语言特别重要。他希望在汤圆上小学以前,可以学会英文和西班牙语。再加上中文,汤圆就可以和全世界将近79%的人交流。而且,接触各地文化,对汤圆的性格塑造也有所帮助。

汤彬说:“出来旅居快1年,汤圆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在温哥华的学校,班上有100个学生,来自40多个不同国家,汤圆还不太会讲英文,已经交了十几个好朋友。”

感知快乐、追求热爱、探索人生意义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汤彬相信自己的选择,只有走出来,才会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