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的莫扎特》助攻父子“相爱相杀”

作者: 钟茜

《外太空的莫扎特》助攻父子“相爱相杀”0

“我内心特别希望专为暑期档打造一部电影。”导演陈思诚告诉《综艺报》。

7月15日,由陈思诚自编自导,黄渤、荣梓杉主演的奇幻喜剧《外太空的莫扎特》全国上映。故事由任大望(黄渤 饰)一心想把喜好天文的儿子任小天(荣梓杉 饰)培养成钢琴演奏家,父子争吵不断讲起。一天,神秘外星人莫扎特意外出现,从此,莫扎特帮助任小天开启了和爸爸“斗智斗勇”的生活……至发稿,该片票房已突破1.56亿元。

陈思诚表示,这部主打青少年、家庭教育、真人奇幻的电影,是自己一直想做的题材。“属于青少年的国产IP形象稀缺”,《外太空的莫扎特》最重要的观众是那些久违影院的孩子,他希望能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引发大家对代际沟通的思考。

从《北京爱情故事》牛刀小试,到《唐人街探案》系列大获成功,再到《外太空的莫扎特》尝试全新类型和风格,陈思诚的导演生涯不断自我突破。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走出舒适区”“敢于尝试”等关键词,并坦言,“拍‘莫扎特’,没有过多考虑商业结果。未来,会更加冒险。”

拍摄初衷:给青少年留下共同记忆

《外太空的莫扎特》的剧本陈思诚写了很久,差不多跟《唐人街探案3》的故事同时进行。2020年3月,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正式立项,同年9月开机,杀青后又花了1年多时间做后期。

陈思诚提到,自己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是希望拍一部像《霹雳贝贝》(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1988年上映)一样陪伴一代青少年成长的影片。他回忆,小时候学校组织看《霹雳贝贝》,男孩贝贝用手摩擦发电遥控着红绿灯,令公交车一路畅通,虽然是一个特别简单的特效,但全场几百个孩子欢呼雀跃,“这个场景迄今都萦绕在我内心,而且会伴随我一生。”

陈思诚表示,人这一辈子会由无数个片段式的记忆组成,可能是一段影像、一段台词、一段旋律、一段气息。“我特别想用一部电影,让当下的青少年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留下一个属于他们共同记忆的角色形象。”

他也直言,自己第一次对电影的商业性没有把握,“拿一帮初中生做主角,是非常大的冒险。”按照市场惯例,青少年向电影往往只能拿到一两千万元的投资,很难做成大体量的商业电影。但陈思诚坚持认为,创作者一定要勇于突围,敢于尝试,不断跨出舒适区,产业才有希望。

他期望用这部电影,“把久违电影院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拉回来。”

影片主题:探讨代际沟通

《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个跟艺术和科学有关的故事,运用了大量古典音乐、交响乐,有浪漫的场景、孩子气的纯真和喜剧元素。但在陈思诚看来,电影内核是关于代际关系的反思。

电影中,黄渤和荣梓杉演绎了一对“中国式父子”:望子成龙的任大望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第二个“郎朗”,“我是你爸”“我是为你好”等台词,让人深感“家有同款老爸”。任小天则喊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和困惑——被安排的人生还有意义吗?“我的人生是星辰大海,你却让我练琴考级。”这样的“对峙”,似乎是不少中国家庭的缩影。

戏剧源于生活,陈思诚也有过和父亲互不理解、互相较劲的经历,创作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我一直想讲一个关于代际关系的电影,‘父为子纲’似乎根深蒂固在我们血液里。但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家长教育孩子可以有更好的交流方式,而不是强行干预和安排。”

在陈思诚看来,《外太空的莫扎特》是“反父权”的,但他并不想用沉重的、严肃的姿态来讨论这个话题,而是用喜剧的、奇幻的、合家欢式的方式去弥合这道鸿沟。

设计灵感:钢琴、熊猫、导演之子

作为影片的绝对主角,来自外太空的“莫扎特”和大家脑海中外星人的形象不太一样:圆滚滚、二头身、粗眉毛,神似憨态可掬的熊猫,头顶还有一撮黄毛。影片中,莫扎特来自距离地球20亿光年的α-18星球。作为被派往地球的外星特工,它在星际航行的过程中,以精神体的形式投射到了任小天的毛绒玩偶上。

对于莫扎特的设计灵感,陈思诚给出了答案。从色彩来说,莫扎特的黑白配色来源于钢琴琴键,莫扎特头顶一撮黄毛的灵感取材于音符的尾巴。中国的文艺作品习惯用黑白两色来体现无尽的想象,例如山水画追求的“大象无形”,恰好熊猫也是黑白两色。“我希望有更多外国人看到这部电影,熊猫可能是他们更容易接受的形象。”

除了熊猫元素,陈思诚说:“‘莫扎特’的设计还参照了我儿子的形象。”他透露,当初被设计师问起自己最喜欢什么“生物”时,他的回答是“我儿子”,他还给设计师看了自己儿子的照片。

片中,在外星人莫扎特的星球,艺术是一切能量的能源,莫扎特能以音乐为能量,任意操控物体。比如,让书本在空中起舞,搭成天空之桥;把石头组成悬空云梯,带孩子们登上高高的水塔;甚至能让积木搭成的大船在北京上空飞翔……对于这一设定,陈思诚解释道,“解决人类的困惑有两个最重要的方法,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所以,影片探讨了艺术和科学的融合。”

与此同时,他认为,“音乐是艺术高度集中的展现形式,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在电影中,音乐则是全宇宙共通的语言。莫扎特、贝多芬、巴赫这样的大音乐家,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带给世界一种全新的体验。”

制作:1500—2000个特效镜头

作为奇幻题材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特效量巨大,约有1500—2000个特效镜头。众所周知,做特效最怕的三样东西——烟、水和毛发。莫扎特的毛绒质感经受住了IMAX屏幕的考验,做到了纤毫毕现。陈思诚直言,“光做莫扎特这个形象,(制作成本)就能拍一部大型商业电影了。”

影片运用真人动捕技术和CG特效,比如,片中荣梓杉和外星人莫扎特的对手戏,其实是分别拍摄的:荣梓杉在棚里跟绿模进行无实物表演,外星人莫扎特的动作捕捉则由演员在另外一个棚里,一边看屏幕,一边配合荣梓杉表演。导演陈思诚在监视器里看到的画面,是经过合成的两人的对手戏,所有的表演和互动都是即时的。演员通过看回放,就知道哪处表演有问题,迅速在下一次拍摄时调整。

片中,莫扎特驾驶着一艘巨型积木船,载着孩子们腾空而起,扬帆在落日余晖中,飞越热闹的北京城。陈思诚透露,这座10米多长、重达数吨的积木船是1∶1等比例搭建的。“因为片中它是从水池里‘起航’,船体离开水面的质感及拨浪滴水的生动感,CG特效难以传达。”

除了少数戏份在上海天文馆拍摄,电影基本在北京取景,长城、长安街、德胜门、东便门等北京的地标建筑,在影片中均有出现。“竭尽所能把最美的北京呈现给观众,”陈思诚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