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1+X”证书的课证融通体系探索
作者: 薛小松 李娜 蒋其友关键词: 1+X;可证融通;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03-0163-03
1“1+X”证书制度特点概述
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 ,明确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样化的职业技能证书[1-2]。同年4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1+X”证书制度成为职业教育领域重点关注内容。随后教育部发布了共92个技能等级证书标准,遴选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学习者掌握技术技能水平的证书,是由教育部引导的学习者获取的证书,是用人单位衡量员工是否达到入职标准的参照。由国内院校在校内实施,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学生学习效果的凭证,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凭证。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直接对接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自我职业能力的认知,有利于其个人职业选择和发展,有利于企业用人选人,有利于将人才配置到最合理最合适的岗位。“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对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对接国际先进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能反应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素养,是职业知识、技能、素养的综合体现[3]。
2 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意义
2.1“1+X”证书制度本质
“职教20条”中提到,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改革”。这其实揭示了“1+X”证书制度的本质,首先强调了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1+X”证书制度中提到学历证书与若干技能证书,这与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其次落实“1+X”证书制度就是一次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是同等重要的,而不是主次从属关系[4]。
2.2“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1+X”证书制度中的若干职业技能证书是为了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实施过程中就需要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师资建设等进行深度结合,推进原本的学历证书与“X”证书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质量,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复合人才。
2.3“1+X”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价值
“1+X”证书制度的取得可以转换成学分,替代通过传统课程的学习内容,相比于课赛融通更适合普及全体学生,更贴合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导向性。
“1+X”证书制度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制度体系,能有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表面看“1+X”证书制度是对学生毕业证书制度的改革或增加。但实际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X”证书认定标准由具有评价资格的相关组织或企业制定,同时负责对认定师资人员的培训。“X”证书的取得过程就是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过程,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3 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1+X”证书制度模式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让学生能提前适应企业需求,建立了各种各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引进企业导师、校内师资接受企业培训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自身能联系的优质企业数量少,学生体量不大,企业成本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维护不方便;企业导师往往只能在学校短期连续授课,时间紧;校内师资接受企业培训同样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技术更新快,教学任务重,导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效率低。
“1+X”证书制度首先从全国遴选具有良好资质、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的企业,与学校建立产学研机制,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制定适应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标准、实训器材、教学资源等,学校的角色则转变为,按职业技能标准在校内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教育场所以及培训对象。最终形成一种能适应“1+X”证书制度本质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5]。
3.1 以能力为本位
“1+X”证书制度本质,要求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人才需求的特征、物联网行业热点岗位典型特征、人才流向、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深入调研考察之后确定。物联网专业人才走向岗位所具备的能力够不够,应该由企业说了算,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企业联合起来,发挥企业对能力鉴定的作用。
3.2 以素养为基础
“1+X”证书制度本质,要求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应以素养提升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除了要能培养出具有合格能力的学生,还应注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学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推陈出新,顺利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任务需要一个团队所有成员努力合作才能完成,需要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用心完成,对自己的岗位有敬畏之心。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完成岗位任务的基本保障,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良好的职业行为与职业作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细化的每一节课,通过任务式教学或者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去不断强化。良好的职业意识是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
4 面向“1+X”证书的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感知与组网技术、物联网工程、物联网运行与维护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但距离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生生之间的个体差距,每个人所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面向就业时,学生对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匹配度并不了解,企业同样没有可靠的选拔参照。
而“1+X”证书证书制度正是基于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学生所需掌握技能的要求。基于最新的行业标准、新规范、新工艺、新技能,制定的相应课程标准,与符合“X”证书初级、中级、高级分类要求的内容体系,符合新时代对综合性新型人才的要求。总的来说,“X”体现了课程与教学内容在原有“1”的基础上的提升,能直接反应专业技术技能素养要求,能体现最新企业、行业标准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从学历证书“1”,到“X”证书培训通道的体现。
5 面向“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包含学科评价、综合测评素质评价、实验实训评价、企业实践评价。随时时代和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相关企业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1+X”证书制度就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产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发展。同样的,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尺——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看成绩,看排名,看表现。而是需要立足于评价手段和技术的发展,以辩证多元的眼光,借助于先进的评价手段,不仅仅将人才培养的评价置于末端。而是要依据“1+X”证书制度的有效指引,明确具体的岗位要求,将技能素养的要求细化到具体的课程中,甚至细化到每一节课中,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多维度综合评价,形成有效的多元评价机制。
5.1 内容多元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停留在原来的卷面成绩、理论考试成绩。而是依据“1+X”证书制度下对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将考核内容进行延伸,内容多元化。如课前预习,做到预习效果的实时考核,既能确保学生做到提前预习,还能对学情有更清晰的了解,教师可以实时调整教学内容。课中内容考核可以包含分解任务的考核、小组合作的考核、技能再训的考核。课后进行作业考核、课堂学习效果考核、任务创新考核。
5.2 指标多元
指标多元是指在内容考核过程中,考核学生的衡量指标不仅仅是单项分数的多少,还包括其他的指标,比如课前预习的任务完成比例、质量元素;课中任务实施过程中职业素养元素、团队合作元素、领导力元素、道德元素;课后拓展任务中的创新元素等。
5.3 主体多元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整体不仅仅由授课教师评价,要形成由课程教师、企业导师、自评互评、用人单位评价的多元主题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6 面向“1+X”证书的师资队伍建设
“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加强,要做到有重点方向的培训。如面向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学生的“传感网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和应用”等“X”证书,需要师资力量具备嵌入式开发技术、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师资团队,引导团队教师成员不断学习前沿的专业技能课程,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物联网专业相关技术更新快的特点。
6.1 教师进企业锤炼新技术
为了保证校内教师能持续掌握最新的技术,应该建立轮岗机制,实现校内教师在教学岗位与企业技术岗位轮岗流通,每年确保物联网应用技术的骨干教师至少在企业技术岗位或者企业实训基地轮岗至少一个月。
6.2 企业导师进课堂把控新方向
不同于传统校企合作的企业导师进课堂,在“1+X”证书制度下要利用企业导师了解最前沿应用技术的特点,合作应不仅限于技术课程授课,而是由经验方法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把控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重点和训练方向与目标。要建立企业人才库,定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导师进行校内考核,符合授课条件的安排上岗。
此外由于企业导师无法长期在校内停留授课,应同时在教学授课方式上实现改革,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现场导师的方式,将企业的一线市场资源引入课堂。
6.3 柔性人才引领新高度
合理利用产教融合资源与校内柔性人才引进制度,聘任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与校内教师组成创新团队,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引领专业教师团队达到新的高度。
7 面向“1+X”证书的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相关“1+X”职业技能证书的技能要求,根据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特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将讲授、演示、虚实结合、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任务完成率和任务成功率[6]。
7.1 项目驱动与任务导航相结合
物联网应用技术职业人才培养为了符合“1+X”职业技能证书的技能要求,学生能胜任项目组中不同的角色,在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确定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定不同的岗位角色,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以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任务操作技能。任务实施过程中,根据技能点设置任务导航标,以是否完成导航标设定的任务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该技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的作用,形成过程性评价。同时,导航标的设定应该是分层次进行阶梯式培养,能让不同的学生适应不同的技能要求。
7.2 虚实结合与演示教学相印证
由于专业技能要求的特殊性,训练设备的复杂性,实验场所的固定性,学生实验实训学习会受到时间、地点的影响。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课前主要通过虚拟软件进行模拟,了解学习任务,形成预习技能训练成果。课中老师主导,通过演示教学法,手把手在仿真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演练,学生根据对技能点的观察进行训练,验证技能点。虚拟仿真平台与实物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在仿真平台的所见即是实物平台的所得,所得的物化成果即是所学习的技能点,所学习的技能点即是物联网应用技术岗位中所需用到的,即“所见即所得、所得即所学、所学即所用”。课后学生可以继续在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创新训练,印证学习效果,拓展思维。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社会、国家对新型符合人才需求的产物,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究的产物。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迎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贴合“1+X”证书制度内涵,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紧跟时代脚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紧密联系企业,结合一线岗位需求,确保培养的人才能胜任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制,培养多元人才,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这样才能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