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
《“反老登”,到底在反什么?》
可是,女孩子们,我们永远不应该因为任何“主义”,轻易放弃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女性主义召唤的是流动和自由,而不是封闭和窄化。如果只是从女性身份出发“反老登”而不能给出合理有力的论据,这无疑是滑向了与老登相同的那一面,而恰恰并未与老登对立:真正有“登味”的创作难道不是“登”就“登”在,只是从一种性别出发,而忽视、压抑了属于另一种性别的世界吗?
不要让女性主义庇护我们。女性主义是我们的武器,是我们的理论工具,是我们的实践指导,但它不是一个我们处在其下就可以拒绝理解、拒绝沟通、拒绝反思的庇护所,这会让我们变懒、变小。
@乐哟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议题,若想被广泛传播,就避免不了将议题“情绪化”为口号。这之后虽然更易传播,但是议题的进步性、包容性、思辨性都会随着议题的异化而逐渐被掩盖和破坏,随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方法被留下,只剩下骂战、争论的一地鸡毛,然后人们又奔赴下一场异化。过很久后再提起某个议题,也只剩下那个面目狰狞的口号了。
@TTTTTT
文学中只有老登在喋喋不休令人厌烦,只有女性在戚戚怨怨也看得心忧。文学从来都是向着复杂、向着丰富、向着不确定、向着多元的,批评不是终点,而是开启新视角的可能。为什么我们又要在批评之后人为再窄化艺术的范畴?

《从李诞到大冰,文青在直播间重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曾用来激励一代人的概念和意义被审视和消解。当“卷王”取代“先进”,“牛马”又取代“卷王”,当对“系统”的反思取代对“规则”的绝对维护,当“发疯”取代自己不是必须去理解的那些道理,当初盛行于青春时代的许多价值和情绪,都悄然黯淡了。这种平淡和失语,会反促人们分出更多心思给生活本身。正如今天的李诞会告诫年轻人:不要享受忧伤,忧伤本身没有任何价值。
因此,“文青”退潮未必意味着对意义的解嘲和消解,但至少代表着某种对宏大意义抱持警惕和审视态度的青年文化。这份审视布满疲惫和惶恐的血丝,它让我们心力交瘁,但也让我们心疼和心软。
@之柠
中年大冰可能最接近“老文青”,朴实有温度。
在外面吃饭直播视频的末尾,大冰往盘子里倒了水,涮了涮喝了,看到弹幕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他笑了笑说:“随你怎么想吧。”真的太酷了!
@赵懿行
李诞直播有卖货,大冰不卖货,纯聊天。我更喜欢大冰一些。
@哆啦咪孙
不要理想化,要与这庸俗的世界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