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证明
作者: 燕子引子
一个普通人,要怎样才能变得不普通?
一个平凡人,要怎样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
一张三尺验证台,要怎么才能创造英雄?
一方小小验讫章,如何守好国门安全,确保国门无虞?
黄平,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深圳湾边检站执勤二队三级高级警长,早年在内勤岗位二十年如一日,长期手工抄录管控信息无一差错,确保一线民警精确查验。从事旅检查验工作后,坚守验证台十九年,在章起章落之间,创下了验放旅客近三百万人次无一差错的纪录。
2019年,他当选中宣部、公安部联合评选的“最美基层民警”荣誉称号。
2020年,他当选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届“十大国门卫士”,荣记个人一等功。
在“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名单上,他榜上有名。
继此前荣获个人三等功6次、个人嘉奖9次之后,黄平再立新功,成为英模与功臣。
有人说,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那是作出了极大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获得的。对于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黄平做到了,他用信仰、忠诚与热爱,用三十八年光阴,成为平凡岗位上的“超级英雄”,更是实至名归的“国门卫士”。
卫士:不该出去的,一个不能出去;不该进来的,一个不能进来
深圳湾出入境大厅内,客流排成长长的蛇形队伍,沿着曲曲折折的栏杆通道缓缓来到验证台前。
黄平端坐在台后,面带微笑,接过旅客递上来的证件,比对人和证,还有电脑屏幕上显示的资料。
同时,他口里看似随意地发问:“您好!请问您来自哪里?准备去什么地方?打算做什么……”
若旅客是外国人,他就改用英语:“Welcome to China.Where are you from?”
日常,他的普通话带有几分广东口音,但这几句英语,却说得相当流利标准,一听就明。
没有拖泥带水,黄平在不动声色中迅速完成对每个旅客和证件的“诊断”,拿起验讫章,“咔哒”一声轻响,印章加盖在证件上,递还旅客,没忘说声“谢谢”!
对待正常的旅客,黄平有着阳光般的笑容和热情的服务,能快则快,在自然状态中让他们快捷通关;而各类违法违规人员以及偷渡分子,则在他严谨的查验下无以遁形,被他准确地拦截。
黄面孔、白面孔、黑面孔……每天,成千上万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旅客,如潮水般从他面前涌过。
哪个是不能通过的?
1995年,在罗湖边检站验证台出勤,黄平查获两名重大违法犯罪分子,荣立三等功。那时,他的主要业务职责是内勤,在旅客过关高峰期到验证台“客串”,对验证工作还说不上十分娴熟。但是他认真细致,熟记相关信息,准确地在各色面孔中辨认出嫌疑人,让他们插翅难逃。
2015年新春,人们兴高采烈地置办年货,开开心心地休假回乡,准备过年。关口迎来出入境人流高峰,黄平照例留守值班。大年三十那天中午,一个个头儿不高的外国人来到他的验证台前。
递上来的是一本崭新的南非护照,但没有附上出入境卡。旅客忘记填写这张小卡是常见的事情,黄平请他到不远处的填卡台补填。
填写出入境卡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填上姓名、出生年月、护照号码等基本信息即可。一般人三四分钟就填写完毕,可这个人磨磨叽叽,七八分钟还没有搞好。
黄平敏感地意识到有点儿异常。他认真翻看那本新护照,护照比较干净,看上去是第一次使用。他请旅客提供旧护照,仔细核看,护照上每年都有居留许可印章,但近年来的记录比较少。乍一看,似乎没有问题。
但黄平的脑子里闪过一丝疑惑,职业敏锐性让他觉得有点儿不正常啊!他问:“你留在中国这么多年,干什么?”
旅客回答:“做教师……搞英语培训……打工……”言语之间,神情变得有点儿慌张。
黄平联想到正在进行的针对外国人“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专项治理行动。
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吸引很多外国人前来工作或是旅行,然而也有部分外国人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出入境,甚至从事毒品走私、诈骗、飞车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对这种人,我们不仅不欢迎,还要严厉打击。
这么一转念,黄平再仔细比对新旧两本护照,审视证件的各种防伪特征,发现与真证有细微的差别。他更加确信自己的感觉,马上向值班领导汇报,把护照拿到后台核验。
经边检站证研专家鉴定,这位旅客持的两本南非护照皆为伪造,连公安机关的居留许可印章也是伪造的。此人不是南非人,而是另外一个国家的人,长期在中国“打黑工”。因为专项治理“三非”风声紧,想出境避避风头,还专门挑大年三十这天过关,想蒙混出去,没想到遇上了黄平。这是深圳湾边检站查获的首起伪造南非护照案件,黄平创造了一项“第一”的纪录。
“不该出去的,一个不能出去;不该进来的,一个不能进来。”这是边检人员的应尽之责,黄平牢记在心,也是这么做的。
“忠诚为民,担当奉献,专业文明,公正廉洁”,这是移民管理警察的职业精神,黄平恪尽职守,倾力践行。
有个形容边检人员的常用词,叫“火眼金睛”。
人们称赞黄平“火眼金睛”,他腼腆地笑笑:“这是应该的啊!这是我的职责要求,也是我的本分啊!”
本分:拧在哪儿,就在哪儿发光发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完美地诠释责任和担当
黄平的边检工作,始于三十九年前。
198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黄平对未来的理想设计是考上中专,学一门技术,有一份跳出“农门”的工作。他生长在广东省西南部的小县城信宜,自幼生活在小乡村,自我审视成绩,没有抱考上大学的奢望。
考上中专的理想非常实际,可现实的道路却非常曲折,黄平落榜了。复读一年再考,距离中专录取线,还差十几分。
他没有放弃,继续补习,打算来年再战。
但命运有时就是那么奇妙,充满计划性的人生道路忽然出现另一种延展。
1982年8月,肇庆边防检查站成立,隶属于广东边防总队。11月,开展招兵,有同学拉着黄平一起报了名。
到了体检那天,黄平没有接到通知,依旧到公社学校补习。正埋头苦读呢,一个人飞快地骑着单车来找他,一迭声催促他赶紧去体检。
原来,这支边防检查部队是按照“特种兵”标准招兵的,在文化程度、身高体格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数十名青年参加体检,竟没有一个被挑中。有人便想起了黄平。
十九岁的黄平应召而来。他高中毕业,身高一米七五,家庭成分贫农,体检各项指标合格。那个年代的粤西乡村青年,高中毕业已算是凤毛麟角,身高超过一米七的,已经属于大高个儿了。
前来招兵挑兵的部队领导高兴地说:“这小伙子,行!”
当时,全县只有十个招兵指标,每个公社一个,难度堪比考上大学了。
黄平的人生路向就此校正,此生未变。
1983年,黄平走进刚成立的肇庆边防检查站。条件非常艰苦,由马安煤矿腾出两幢平房作营房。官兵们一边训练,一边学习边防检查专业知识,一边还要开荒种地挖鱼塘养鱼以补伙食。黄平吃苦耐劳,干得不亦乐乎。
一日,黄平看见战友在出墙报,不由自主驻足观看一会儿,心中暗想:“这个,我也可以做!”当时,部队最缺的就是文化人才。只要有能有才,你就肯定有机会一显身手。很快,黄平便成为出墙报的骨干,漂亮又有所变化的字体为墙报增色不少。他还学会画简单的版花,被战友们戏称“才子”。
黄平敢揽这活儿,是有资本和底气的。中学时期,班主任常把他的作业本展览给老师、同学和家长看。他从小爱练字,作业本的字迹总是有板有眼,工工整整,常被老师表扬和树为榜样。受到激励,他更加来劲了,上次写宋体印刷体,这次写正楷,下次尝试隶书。
这一特长铺搭了黄平前进的一个台阶。1985年,深圳沙头角边检站成立。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派人来到肇庆边检站挑人,一下子看上了能写会画的黄平,问他愿不愿意换个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深圳经济特区,在国内已经声名远播。处于相对闭塞环境中的黄平,对经济特区卷起的浪潮还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听说过沙头角中英街。面对召唤,他愿意走向更远的远方。
调到沙头角边检站后,黄平在中队担任文书、通讯员,除了出墙报,还要写各式各样的文字材料。黄平一手字写得漂亮,可写作文的底子却不厚。20世纪60年代农村的教育条件和资源还比较落后,中小学教育打下的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在别的战士眼里,他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写写画画,没什么脏活儿累活儿,看起来很轻松,但其中的苦与累,只有他自己知道滋味。大材料、小简报,这请示、那通报,方案要写、总结要报,经常几易其稿。那时候没有打字机,更不知电脑是何物,全靠手抄,常常干得“满嘴起泡,睡不着觉”,这笔杆子实在不好握。
每个入伍的战士,都怀揣着梦想,“考学”和“提干”是最佳的出路。黄平心里很明白,想在武警部队干下去,就得提干;想获得提干,就得努力“考学”,他一直想报考部队院校。像他这样的战士犹如“过江之鲫”,最终能实现鱼跃龙门变“锦鲤”的屈指可数。
黄平迫切感到有事要做,有东西要学,有障碍要排除。他写信叫爸爸妈妈把他准备考中专的复习资料全部打包,从老家寄给他,一有机会就学习,努力提升文化水平。
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举轰轰烈烈,每一个中国人生活的改变,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方向。黄平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作为守护口岸的排头兵,有动力向前冲。国门打开,每日里口岸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外国人也渐渐多了,边防检查急需有外语基础的人才,方便对外交流。队里见黄平对学习文化如饥似渴,推荐他参加深圳边检总站组织的英语培训班。全班25个学员,全部比他低一两届高中毕业,数他的基础最差,从ABC学起。下课了,别人轻轻松松出去玩,他独自留在教室,反反复复地听录音机磁带,背诵和默写英语单词。
这个小小的英语培训班,成为托起黄平向上的又一台阶。依托刻苦学习打下的基础,1986年9月,黄平成功考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后升级为学院)外语专业,学制两年,专攻边防检查应用英语,1988年,他与全班同学一道获得结业证书。
从广州指挥学校结束进修回到深圳武警边防部队,黄平被分配到罗湖边检站内勤岗位。
这是一份非常适合黄平的工作。他生性内敛沉稳,做事踏实可靠,对工作高度负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边防检查信息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功能简单,办公自动化更无从谈起,工作材料仍然靠手写。当时,工作相关信息由上级下发,不定时更新,每位上岗检查员都须熟记在脑袋里,烂熟于心。每有新信息下达,黄平都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机要部门,抄写下来,再逐字逐句誊抄几十份,供检查员默记。
上级随时都可能下发新信息,“菜谱”随时更新,无论上班还是已经下班,工作日还是假期,黄平时刻准备着,相当于24小时备勤,召之即来。有时,新信息在午夜时分送达,次日上岗的检查员有四十多位,他就得连夜加班,赶在天亮之前抄完四十多份信息单。
繁华热闹的新都市渐渐安静下来,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渐渐熄灭。夜色阑珊,一盏莹白的日光灯陪伴着黄平。他伏在办公桌前,笔尖流畅快速地在纸上划过,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的一手好字派上了用场,抄出来的信息单,工工整整,清清爽爽,一目了然。尤其令人敬佩的是,这信息单,他一抄就是十五年,从来没有一次抄错抄漏任何信息,犹如复印出来一样,为检查员在台上准确验放、守护国门安全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