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警心中的“平安账”
作者: 鸣之第一次有人称我“铁人警察”,是在十三年前惠阳特大洪水抢险救灾的新闻媒体报道上。2008年6月14日上午8时许,当得知辖区淡水河旁的桥头市场被淹,我上报后迅即带领几名同事赶去抢险。在被淹的桥头市场一带,数十名被困的居民正焦急地等待救援,我们硬是用绳索、轮胎和木板,来回不停地接送被困居民。其间,我的右脚被掉落的砖头砸伤了,简单处理后我忍着疼痛又投入到救援工作中,直到天黑把所有被困居民全部安全转移。当时,我们真不知疲倦,只知道这是警察的职责。
——铁警心语
素有岭东雄郡之称的惠州,毗邻深圳、香港和广州,是一个位于中国南部、人口约五百万的地级市。得益于“深莞惠”经济圈建设,惠州的GDP多年来连续居广东省前五,城市文明、生态等各项建设成效显著,先后斩获全国文明城市、最安全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近年来,惠州区位和环境优势愈加显著,这个位于粤东腹地、珠江东岸,地理面积三倍于深莞的山水人文之城愈加引人瞩目。
近年来,惠州犯罪率逐渐下降,昔日困扰这里的“盗抢骗”犯罪得到遏制,街面治安日趋稳定。2020年,“零发案”日逾三百天,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而这一切与人称街面犯罪“克星”的便衣警察息息相关。
英雄之后 入警为荣
在惠州,有一位名叫沈忠民的便衣警察,是抓“盗抢骗”的一把好手。据说,他接手的案件,几乎不隔夜就被侦破了。
今年五十三岁的沈忠民,从入警的那天起,就一直奋战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在当地,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政法公安队伍教育整顿英模报告会上,只见他身材魁梧,英姿飒爽,面庞黧黑,目光炯炯有神。他步履如风,举止利索,出语爽捷,中气十足,虽已年过半百,看上去却干劲儿满满!
沈忠民是惠州市公安局惠阳分局便衣侦查大队的大队长。1968年9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广东惠阳。1991年大学毕业后跟随父亲到南京市粉末冶金研究所工作。1993年3月,惠阳经济发展,警队增编,他应考参警,1995年5月入党。
沈忠民生于军人之家,自幼在部队大院里长大。伯父沈许,1945年5月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称“铁人”。1950年,沈许有幸作为全国的战斗英雄代表,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样的英模,当时在惠阳是整个城市的骄傲。沈忠民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荣耀的影响,他年少立志,要传承家庭的红色基因,长大要像伯父那样,做人民英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许多人讲起“老惠阳”(今惠阳区及其周围广大地域)来,一句顺口溜,流传甚广:150多年前,香港是惠阳的;10多年前,深圳是惠阳的;5年前,东莞、河源、汕尾是惠阳的。惠阳是南粤著名的“侨乡”,据说当时随亲属“偷渡”去香港、澳门以及“下南洋”的,少说有好几十万人。加上随后在当地繁衍生息的人口,惠阳籍“侨胞”算起来约有百万之众。
惠阳人杰地灵,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近现代还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杰出的革命家,如叶挺将军、廖仲恺、邓演达等革命先驱都来自惠阳。后来随着行政区划的一再调整,惠阳区域逐渐变小,“老惠阳”昔日的荣光似乎也淡了下来。现在,“老惠阳”中只剩成为惠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的惠阳区了。
惠阳区的核心乡镇名为“淡水”,位于惠州市南部,毗邻深港。这里依山傍海,面积约一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四十万,如今也是惠阳最繁华的辖区,惠阳区人民政府就坐落在这里。纵有毗邻深港的优势,淡水的发展,也是等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第二波浪潮来临时,才真正迎来了转机。
199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初期时投资四十五亿美元)——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地惠阳。紧接着,许多石化、电子产业相继落户惠阳,惠阳经济开始大踏步腾飞。
1993年5月,国务院再批设立县区级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淡水四周的部分区域,加上沿海的澳头、霞涌两镇划入惠阳。从此,以惠阳为中心、辐射周围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推动了整个惠州经济的发展,惠州开始驶入深港莞经济圈发展的快车道。
当时的淡水,放眼望去,尽是中外合资企业或工业区,四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大街小巷涌动的,尽是行色匆匆、从港澳台返乡回来的打工人、来自日韩等国的投资商以及慕名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当时的淡水,究竟有多少人,公安机关都难以准确统计出来,只能估算约为五六十万。热闹非凡的淡水,一度被称为是深圳、香港的后花园,有“小香港”之称。
有人说,经济如车,犯罪似尘,车跑快了沙尘自然大,经济高速发展犯罪自然增多。当时的淡水,曾是广东全省有名的三大治安“重灾区”之一,每天都会发生数十起“盗抢骗”案件,民众对此似乎习以为常了。毕竟,伴随经济的迅猛腾飞,好人来了,坏人也来了。
严峻的治安形势,引起惠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经会议研究决定,公安机关迅速增编招警。由相关公安局领导亲自带队北上,分别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和颇有名气的江西公安专科学校等地招贤揽才——凡高等院校的警校生,愿意来淡水的,待遇从优。同时,也在本地发出“招警令”,开始大量招(调)优秀青年入警。
此时,沈忠民年近花甲的父亲已携家人返乡定居,只剩他一人留在南京工作。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以及公安机关招警的契机,1993年3月,时年二十五岁的沈忠民应考入警,分配在新成立的古屋派出所。当时的惠阳,在约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口气成立了一个公安分局和十余个派出所,分局有几十名民警,每个派出所有一二十名民警和一二十个治安员,尽管如此,警力还是略显不足。足以见得,惠阳当时的治安形势多么严峻。
当警察 就是要抓嫌破案
古屋派出所所长张海生时年三十五岁,是惠阳本地人,从部队转业入警,在派出所一干就是七八年,算是位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了。他个头儿中等,身材魁梧,处事果断,快言快语,无论是所里的同事,还是辖区的居民、干部和企业老板,都挺佩服他的。
和沈忠民一起分配到所的,还有四位青年民警。全所共十一人,管辖淡水当时唯一一条主干道——广汕公路,以及公路以东约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古屋、洋纳、新桥和淡环四个村,约五六万人口和数十家企业。辖区地处城乡接合部,除了“盗抢骗”案件高发外,到了晚上,酒后斗殴、寻衅滋事等警情每天都会发生几十起。沈忠民白天要接处警办案、忙于各种会议,晚上还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值班、巡查,一点儿都不能马虎,并且还要经常处理一些随时可能会“民转刑”的纠纷类警情,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他却感到很充实,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天上班接处警的全过程。
那天下午两点多,110指挥中心转来警情:“太古城”房地产项目工地门口,聚集了近百位村民,将门口堵得水泄不通。所长张海生迅即带上全所民警和治安队员赶往现场。原来,“太古城”房地产项目附近的洋纳村、沥背小村村民,以房地产开发商施工破坏村道为由,带着锄头、铁锹、木棍等工具围堵了工地大门,试图以此种方式迫使开发商出资,为他们修建长约一公里的双向水泥路。双方各执一词,难有定论,吵作一团,眼看就要打起来了。
见此场景,作为新警的沈忠民甚是紧张。只见张海生沉稳冷静,一边指挥民警快速上前把双方隔开,一边严肃责令双方保持好安全距离。然后,张海生担任调解员,让双方各派一至两名代表,进入工地的一间房子坐下来,进行沟通协商。就这样,一场剑拔弩张的矛盾很快被化解了。后来,开发商和村民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出资修缮道路,皆大欢喜。
沈忠民很佩服张海生“快刀斩乱麻”的办事能力,并借鉴此法,在日后的工作中成功解决了许多矛盾纠纷。
当警察,就是要抓嫌破案。不抓嫌破案,就别当警察!
第一次破案经历,沈忠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他入警工作的第三天,即1993年3月29日,这一天是沈忠民第一次值班。
上午九点多,一位姓赵的四川籍中年男子急匆匆来到所里报警。该男子称自己遭遇了抢劫,不久前他驾驶嘉陵牌“摩的”,载着客人,行至新桥村一偏僻小路时,突然被搭载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叫停。年轻男子下车后,突然掏出匕首,凶神恶煞地说:“要车,还是要命?”就这样,他的摩的被抢走了。沈忠民认真地将中年男子的口述做成笔录,还从时间、地点、人物等角度询问到了许多细节。
新桥村是一个相对偏远的村落,有三百多户人家,案发现场是距大路几公里远的一条小村路。
当时的“盗抢骗”案件多是外省市务工人员所为,大都是流窜作案,而敢在大白天下手的,十有八九是熟悉当地环境的本地人所为。这是沈忠民的初步推测。从警多年的副所长张治平分析后指出,极有可能是附近村庄的“白粉仔”(吸毒人员)所为。
为此,沈忠民和同事展开了走访调查,辛苦了整整一周,说不累那是假的。尽管十分辛苦,但当看到案件告破、人赃并获时,沈忠民紧绷的心里好像一块石头瞬间落了地,他顿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成就感。
人们常说,派出所最累的活儿,或者说是雷打不动的刚性工作,就是每隔三四天轮值一次班,每次值班连续工作二十四个小时。派出所事情又多又杂,譬如处警写材料、搞调查询问、找知情人取证等,这些警情时效强、要求高,需要反复印证,才能形成证据链,派出所里人手显得严重不足。一个警情,多人问话、多份材料撰写、多地勘查,全套做下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值班这天基本上就是忙于各种工作,根本没觉可睡。按照规定,民警值完班的第二天可以休息一天。可沈忠民不知是从哪儿来的干劲儿,常常是值完班第二天接着干,好像一点儿都不觉得累,他常说,要把手头儿上的工作做完再休息,办事要善始善终,这样心里才踏实。入警的第二年,派出所里有人调侃他,说他像个“铁人”。而在他看来,那是因为手上的事情没做完,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要不停地做下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惠阳,经济发展迅速,大街小巷里,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外地务工人员已数倍于本地居民,本地人靠出租房屋就可以坐着数钱。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治安问题。沈忠民将治安问题归纳为“三个七八”:七八成的案件发生在租屋、旅店,七八成的案件是外地人所为,七八成的案件非抢即盗。淡水辖区的十几个派出所,每个派出所辖区每天都会发生多起“盗抢骗”案件,还会发生多起打架斗殴、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案情,这些都被当地人看成了家常便饭。沈忠民和同事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每个办案民警的手里几乎随时都会“攥着”几起案件。
在1993年底的收缴非法枪支专项行动中,入警不足一年的沈忠民,凭着和谐的警民关系,以及掌握的线索,收缴了数十支自制枪支,超额完成了上面下达的任务指标,表现十分出色,为此他首次获得了个人三等功,他所在的古屋派出所也荣获了集体三等功。
入党 是积极工作的体现
沈忠民之所以取名“忠民”,他父亲说,这个名字寄托了整个家庭对他报效国家和服务人民的深切期待。说通俗点儿就是,长大了,要忠于国家和人民;说详细点儿就是,这个名字是在提醒、叮嘱他,在工作中要时刻谨记:忠于党,无愧于人民。
沈忠民自幼听话懂事,为人诚实,手脚勤快,生活上节俭朴素,深得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喜爱。入警之后,他时常收到来自父亲、伯父的叮嘱:你要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心向党,做好工作,以实际行动忠于国家和人民。
或许是受父辈教诲和兄长的影响,或许是沈忠民的初心使然,入警的第一天,他就给时任派出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张海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记得张海生接过他的入党申请书时,拍着他的肩膀,微笑道:“好!小伙子,好好干!”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工作中锤炼理想和信念,后来他又写了好几份入党申请书,一遍遍写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