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洲政策:一洲之策与全球方略之互动
作者: 李安山【关键词】中非关系 非洲 全球方略 发展中国家 全球南方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韩森(Valerie Hansen)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一书中提出,公元1000年即维京人登陆北美洲的最早时间被视为全球化的开端。然而,为什么非洲人向全球扩展和不断迁徙不能被定义为全球化呢?为什么阿拉伯人在7—8世纪向西亚、北非和南欧的扩张就不能被看作全球化呢?这种世界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需要反思和批判。事实上,无论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还是地缘政治的现实来看,非洲在国际事务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与非洲的关系,真实亲诚、正确义利观等理念的提出,深刻反映出中非关系中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实质。在世界秩序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中国的非洲政策与全球方略之间的关联将进一步提升。
非洲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非洲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地理的角度看,北非阿拉伯地区、萨赫勒地区、非洲之角、几内亚湾、南部非洲等区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整个非洲大陆是连接东西方的通道,既有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也有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莫桑比克海峡、好望角和马达加斯加等岛屿。因此,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对两洋三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战略影响。以萨赫勒地区为例,其位于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草原之间,长3800公里,包括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等10个国家。2014年,包括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等五国在内的萨赫勒五国集团成立,主要致力于推动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合作。从历史上看,萨赫勒地区是重要的商业贸易节点,也是整个大陆民族迁徙、宗教传播、文化交流的关键通道。美欧在萨赫勒地区拥有重要战略存在。欧洲着重训练萨赫勒地区各国的军队,美国以军事基地或援助方式介入。由于这一地区多为非洲法语国家,前殖民宗主国法国竭尽全力发挥自身在该地区的军事和文化影响力。
非洲宗教的重要性表现为其存在感以及各种宗教的互相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本土宗教大约各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移民也信仰不同宗教,如印度教、佛教等。以基督教为例,截至2020年,非洲基督教徒达6.67亿人。伊斯兰教在非洲的影响也很大,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非和北非。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相处还是对抗冲突表现不一,塞内加尔是宗教和谐相处的典型之一。塞内加尔90%以上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而首任总统桑戈尔是天主教徒,在其领导下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非洲矿产资源丰富。非洲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世界首位,如锰矿、铬铁矿、铝土矿、金矿、铂族矿等。非洲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非洲大部分石油储量集中在5个国家: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南苏丹和安哥拉,这5个国家的石油储量占非洲大陆已探明石油储量的90%以上。主要的天然气田(探明储量的91.5%)位于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和尼日利亚。非洲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植物至少有4万种以上。森林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1%,盛产红木、黑檀木、花梨木等经济林木。草原辽阔,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7%,居各洲首位。非洲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坦桑尼亚、南非、摩洛哥、安哥拉、尼日利亚、肯尼亚、加纳等国,其中摩洛哥渔业产量在非洲排名第一、在全球排名第13位。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资本主义体系在牺牲非洲民众利益的情况下得以确立,并为殖民主义体系作好了物质准备。在随后的百年里,殖民宗主国对包括非洲在内的各殖民地的残酷统治和剥削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至今,许多前殖民宗主国一直力图维持在非洲的影响力。以法国为例,其在乍得等国拥有军事基地,为相关国家提供军事培训,并会在“紧急情况下”向非洲派遣武装部队介入地区冲突。再如,位于西印度洋查戈斯群岛的迪戈加西亚岛,原为英国殖民地,后租借给美国,并被打造为美军在印度洋唯一的军事基地。毛里求斯一直为收回该岛而努力。毛里求斯要求英国归还查戈斯群岛的诉求,得到国际法院和联合国大会的支持。虽然规定的归还日期已到,但在美国等方面的袒护下,英国拒绝归还查戈斯群岛。
非洲国家独立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阵营分布、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的国际立场、非洲的军事战略地位以及非洲在国际事务中日益突出的独立性等方面。自从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访非以来,非洲国家一直给予中国最坚定最有力的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非洲大陆所投赞成票最多。与之相对,美国于2007年成立美军非洲司令部,但大多数非洲国家对此持保留态度。2007年11月,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元首委员会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外国在马格里布地区和其他非洲国家建立军事司令部。东非国家乌干达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亦表示不愿意成为美军非洲司令部驻地。2007年,尼日利亚时任总统亚拉杜瓦反对美国在西非建立军事基地。南非和利比亚对此也持保留态度。最终,美国于2008年将非洲司令部设在德国斯图加特。[1]


非盟在应对非洲大陆内部事务以及国际问题上的一致性十分突出。非洲国家的边界划分是殖民统治的后果之一。非洲的政治领袖从独立始就十分关注边界问题这一“严重的和永久性的不和因素”。《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明确规定:“尊重各个成员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和独立生存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成员国保证以和平手段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郑重宣布所有成员国保证尊重它们取得民族独立时存在的边界。”[2]基于此,非洲独立至今60多年,各国尽可能避免因殖民统治留下的不合理边界引发的矛盾,边界冲突相对较少。此外,非洲拥有3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中拥有最大的地区投票团体。居多的投票权重和联合一致的集体主张使非洲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非洲国家在2023年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上,不顾美国的反对,推动以压倒性多数(120票赞成、14票反对和45票弃权)通过针对巴以冲突的决议;2023年11月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古巴提交的《必须终止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决议草案。在这一过程中,非洲国家的一致行动显示了集体意志的力量。
中国的非洲政策与实践
中非关系历史悠久。非洲国家独立以来,中国的非洲政策与全球方略之互动关系十分明显,中非合作是中国在国际上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斗争的重要内容。这一点非洲学者看得很清楚,“一些事实证明中国对非洲很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贸易大会上保证帮助非洲国家的独立斗争;支持茅茅运动,中国把它看作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底到1964年初访问非洲期间发表的著名论断:‘非洲的革命成熟了’;谴责罗得西亚白人‘单方面宣布独立’(1965年11月11日);对民族主义运动的支持扩大到葡属殖民地、津巴布韦、南非和西南非洲;中国始终如一地谴责种族主义政权以及援助这一制度的反对者,特别是援助泛非主义者大会。”[3]
中国与非洲一直命运与共。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非洲朋友时指出:“你们需要支持,我们也需要支持,而且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支持。谁来支持我们?还不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这是支持我们的最主要的力量……你们可以考虑,中国可以当做你们的一个朋友。我们能牵制帝国主义,使它力量分散,不能集中力量去压迫非洲。”[4]1961年,他在会见非洲朋友时表示:“非洲是斗争的前线……我们的斗争你们支持,你们的斗争我们支持。”[5]毛泽东主席的态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不仅倡导中非平等相待的理念,也明确表达了中国愿与非洲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态度。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埃及访问时提出了中国处理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并在访问加纳期间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中非合作在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原则的指导下取得显著成绩,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就是力证。非洲学者指出:“中国帮助非洲去殖民化的第一个重大贡献表现在修筑耗资巨大的坦赞铁路。”[6]
比较而言,美西方除对非洲国家在军事上进行粗暴干涉、强推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外,还以援助为借口阻遏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限制非洲工业发展,以所谓“民主化”名义对非洲政治蓄意干预,或通过操弄人权、环境等议题干扰非洲国家的正常发展,抹黑非洲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从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到后来的各种“发展战略”,从“结构调整”到“华盛顿共识”以及“民主化”浪潮,部分非洲国家为得到援助,只能按照美西方的意志进行各种并不符合本国实际的“改革”,但鲜有成功案例。一些具有独立意识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力图摆脱美西方控制,探索走独立自主发展之路,但频频遭遇被暗杀、政权被推翻、被迫流亡等厄运,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卢蒙巴、几内亚比绍的阿米尔卡·卡布拉尔、加纳的恩克鲁玛等。加纳学者奎西·普拉认为,“如果非洲人有他们自己最坏的敌人,那就是西方世界督导的一种制度,该制度一方面妨碍非洲的经济进步及发展,另一方面不停地存在着关于对赤贫的非洲给予‘援助’的谈论和某种行动。”[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政策已逐步完成了从强调意识形态到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交流领域从单一到多元以及合作性质从注重经济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的三重转变。[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方经济合作进一步打开局面。从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部长新年首访地都是非洲。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共同发展,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个重要成果文件。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对非合作始终坚持真实亲诚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时,非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中非关系源远流长,诸多文化价值观相似,历史遭遇相仿;非洲国家领导人积极推动,双方关系平等互利,合作机制成熟稳定,华侨华人资源丰富,民间友谊基础深厚,非洲民众高度评价中国在非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非洲领导人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十分重要,非洲国家欢迎中方积极参与非洲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并向非洲转移优质产能。其中,非洲在人口规模、耕地面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潜力巨大,与中国向外转移资本、产业和技术的需求相适配。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表示,中国一直平等对待非洲中小国家,中国历史上支持非洲的正义事业,今天继续帮助非洲的发展。卢旺达总统卡加梅认为,中国始终平等对待非洲,这“比金钱更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