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乌河

作者: 马玉涛

悠悠乌河,从老家桓台东南缓缓流淌而来,又一路向北奔涌不息流去,它荡涤着世间的尘埃,留下两岸的美丽富饶。它仿若一位年迈的老人,流淌在时光隧道里,诉说着沧海桑田。

往事越千年,情系乌河畔。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记忆中的乌河,在孩提时代就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河畔西边是我老家桓台—张家桥庄,那里是我生命的摇篮。

“清清乌河水,悠悠门前流。”我曾经上学的校园就在河西岸,这里的老校舍、土操场、凤凰湾、奠安门,这里的围子墙、土崖头、三岔口,以及连接两岸的老石桥,都鲜活地投映在记忆中,让我刻骨铭心。乌河宛如一面流动春夏秋冬的镜子,把缤纷五彩的童年照亮,蜿蜒着流向我生命的远方。

乌河,旧时称溡水,又名时水、系河。明代诗人王象春有诗云:“褥草繁阴古系河,野云不散海风多。往来射猎诸年少,醉唱凉州放马歌。”乌河源头地在临淄辛店小黄山之阴的矮槐树村,从村子向西北流去,一路流经临淄、索镇、起凤等地,最后流入马踏湖,又汇入小清河,向东奔向大海的怀抱。关于乌河名字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个是: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率军东征,路过此地,在槐荫下歇息,到溪水中濯洗战袍。突然从战袍下钻出一条乌龙,色黑如墨,窜向西北。顿时,泉水喷涌,小溪化大河,故称之为乌龙河。第二个是:东海龙王之子乌龙,经常施雨作法拯救百姓。有一年,齐国天降大旱,民不聊生。乌龙施雨作法后,仍得不到缓解。于是,他舍生取义,腾跃人间化作一条长河,解除旱情,拯救了黎民百姓。为了纪念乌龙,这条河美其名曰乌龙河,简称为乌河。

由索镇大桥顺乌河而下,向北约两公里,在树林中出现一座石拱桥,这是乌河上现存的一座最古老的老石桥—张家桥。此桥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是旧时我老家的村民为方便去乌河东岸种地而修建的一座石桥。因当时张姓为村里的大姓,故人们将此村庄起名为张家桥庄。听村中老人讲:在解放战争期间,此桥是附近唯一能通过炮车和坦克的大桥。那年大桥一连通过了三天三夜的炮车、坦克及部队辎重,为全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古桥如今虽显低矮破旧,但至今仍在通行使用。老家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村风尚学,声名远扬。不大的庄子,因傍乌河而居,得秀水之灵气,在清代曾出过“一庄三举人”。

“乌河水,碧悠悠,黄金河道载金舟,西连泉城黄台港,东至寿光羊角沟……”这是我们从小便耳熟能详的民谣,唱出了乌河水道曾经的繁华。老家县城索镇大集的乌河段,两岸捣衣声、拍案说书声、儿童戏水声、啁啾鸟鸣声、集市叫卖声……舟楫往返,渔舟唱晚,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逢四排九的索镇大集就设在乌河两岸,顺河畅通两公里,南北摆摊五桥间。集市上车水马龙人聚攒,好似《清明上河图》再现。云涛古迹,就在索镇大集的集市中间,玉带桥以北。这里曾是旧时桓台的八大景观之一。

老家的桓台县城索镇,有一座强恕堂酒厂作坊,也就是现在山东黄河龙酒业集团的前身,其曾经盛产的乌河特曲酒素有“淄博茅台”之称。乌河酒文化源远流长,记忆中的乌河特曲酒,黑白陶瓷的酒瓶,也被称为黑白双龙。“家家有乌河,合家欢乐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淄博广播电视台的经典广告词,乌河的名字在齐鲁大地上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乌河水源断流了,河水被污染了,它从此变成了一条污水河。我读过同村作家陈公云先生写的《悠悠乌河情》,为文中他对乌河污染所流露出的真情而难过不已。

岁月荏苒,乌河在历经磨难之后,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随着乌河入湖口人工湿地公园一期的建成,乌河水由设立的泵站提升后进入湿地,经潜流加表面流过滤,使水质得到净化,恢复了河道生态系统,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再现河清水澈、鸟语花香的景象。这条属于桓台的母亲河,又以温柔有力的怀抱,润养着沿岸的万千居者。

在几十年的时光留影中,乌河奔流不息,流淌至今。桓台人世世代代的乡愁扎根于这方热土。无论游子在外漂泊,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这里始终都是家乡人心底的骄傲和归属。

悠悠乌河情,情系乡愁魂。家乡的乌河,它始终不渝以平缓且坚定的力量,带着家乡的繁华和记忆,载着桓台人的祈愿和福祉,不断向前奔涌着流淌而去。

上一篇: 大唐赋
下一篇: 她是我的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