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刚水彩画“画·电影”系列作品研究

作者: 邓诗怡

许海刚水彩画“画·电影”系列作品研究0

本篇文章通过调研许海刚在水彩画领域的技巧运用与表现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分析其表现特点。通过2014年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最高奖项)的《亮宝节上的人们》巨幅作品和以“画·电影”为主题的展览,具体展开对许海刚的水彩绘画创作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将从许海刚水彩画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语言。探究许海刚水彩画的特色及其特色形成的原因,不仅能加深人们对其个人风格的理解,还有助于催生人们对当代水彩画发展的新认识与再创造。

水彩画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无数国内外画家和艺术研究者的努力,水彩画以其独特的绘画方式和画面效果,成为一种技巧丰富、形式多样、创作对象自由、情感表达复杂的绘画媒介。当今中国水彩画界的人才,在国内外画坛享有良好的声誉。

许海刚,中国当代水彩画著名画家,1962年8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他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现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获得了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最高奖,作品《亮宝节上的人们》于2014年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最高奖项)。

许海刚的画作曾在《美术》《新华文摘》《长江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从画电影到生活笔记,从画汉口老洋房到西藏洛扎之旅,再到意大利文艺古城游记,许海刚以笔为桨,以纸为舟,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山海之间,像诗人和旅者一样,将一路上所见所闻的壮丽景色和风土人情记录在画中。每一件创作和画册都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是他多年来留下的。近年来,许海刚创作了大量描绘藏族人物的水彩画作品,如《草地上》《亮宝节上的人们》,以及水彩人物系列《素描》《速写》系列等,被北京国际艺苑、湖北省美术馆、武汉市博物馆等地收藏,作品的艺术性广受认可。

一、许海刚水彩画《亮宝节上的人们》的创作过程

许海刚经常去藏族地区写生画画。西仓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那里正在举行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亮宝节。每逢正月十四的亮宝节,许海刚都会去藏族地区感受节日气氛,观察藏族群众的一言一行,和藏族群众促膝交谈,连续三年为创作积累素材。许海刚说:“每到一处,既收获了视觉素材,又积累了情感,对搞好创作有启发作用。”在亮宝节当天,人们穿着新衣服,穿戴着蜜蜡、宝石和串好的贵重的珍珠。许海刚说:“在传统的绘画作品中,大多数西藏人民都经历了许多的磨难,面露沧桑。可我眼中的他们,我更多看到的是如此高贵、美妙和华丽的,从他们那里,我能够体验到快乐与满足感,他们的质朴、纯真与积极的乐观感动着我。”许海刚决定用水彩画呈现在亮宝节上质朴、有满足感的藏族民众。此时正值藏族的农历新年,气温很低,因为西仓寺周围没有酒店,所以许海刚只能居住在较远的住处。许海刚说:“房子里没有热水,因为很冷,管道都冻住了,洗脸刷牙仿佛都成了奢侈品。每天黎明前,我就必须起床,走向目的地。”2013年1月14日凌晨,一场大雪封闭了前面的山路,与许海刚一同出发的汽车也无法继续前进。为了赶上亮宝节,许海刚背着相机和绘画工具,在雪地里跑了三个小时才到达了西仓寺。许海刚说:“当我到达目的地时,我浑身是汗,全身像是冻住了,感觉很糟糕,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水彩创作中,我一直比较偏爱藏族题材。这些年,我几乎每年都要多次深入西藏,深入到甘肃、云南、四川藏族同胞聚集区,无论是自驾旅游,还是带学生下乡,那里辽阔厚重的景物打动了我,也吸引了质朴虔诚的人们。”

《亮宝节上的人们》的画幅大小为156cm×150cm,对于如此巨大画幅的作品,许海刚坚持用小笔画,坚持细节的把握和画作的严谨性。他说:“这样的绘画作品,更加细腻,更加层次丰富,也更加厚重。但是,所用的作画时间也就更加长,画作的工作量也就随之增加了,变得更加繁重了,所花的心血也就更多了。”在许海刚看来,这幅画艺术技巧难度较复杂,“首先它是一件体量大的作品,同时也表现了群体人物和大型的节日场景。其次,我一点都不用白粉,这意味着不能修改,一笔都不能画错。”许海刚是用一支小笔蘸取透明水彩材料,在水彩纸上多次叠加,多次层层罩染,他的作画过程就如同在打磨一件极为精细的工艺品。

这幅画作中所塑造的人物众多,“画他们,为了选取素材,选择最终的画面构图,对画面主体物的正副形状进行剪影,我没有对现有的照片进行复制,而是从上千张照片中选取有用的部分进行再制作、再组织,对画面进行再构图、再组织。”许海刚表示,这样的构图过程是相当耗费心力的。

二、许海刚“画·电影”系列作品研究

许海刚的“画·电影”展,精选了四十幅作品,涉及作品有:《海上钢琴师》《放牛班的春天》《廊桥遗梦》《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朗读者》《教父》《静如海》《简·爱》《英国病人》等数十部电影画面的截取,他将其以水彩画的形式展开。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是笔者最喜欢的一件作品,暖色调下的少女在许海刚笔下显得那样静谧、美好。这一批作品在用笔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全部是用小笔点染,线描出来的。水彩的特点就是透明、通透,想要画好一张水彩,需要坚守水彩的纯,只有这样才能画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许海刚说:“现在的水彩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画面都有,在创作的时候怎么能不受他人的干扰,坚持自己的想法,保持绘画的品格。”许海刚作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只用两支毛笔,并以中国传统的画法来作画,没有空白,也没有留白液。他由传统的干湿画法逐渐转变为现代的自然绘画,接受了印象派与新画家的笔法,单纯的组织线的穿插,以及线条的长短变化等。他尤其善于通过近景清晰、前景虚化的视觉原理来完成水彩画的创作和表达,同时也能够利用光影的变换来表达他对空间感、肌理质感、层次感,以及多维度立体感的理解。

在创作水彩画时,许海刚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和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在柔和的色彩与细腻的笔触中,水彩画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所有的艺术媒介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语言秩序和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方法、手段。作为画家的许海刚认为,绘画这件事情的本身,也许可以让他创造一些更自由的东西,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畅想,使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行动的精神领域,并且这是一个只有他自己能够前往的精神领域。置身其中,他可以从根本上改造自己梦想的现实,在这个领域,他能够彻底塑造自己如同在梦境里的真实。然而,电影的生产与制作却不能完全由导演控制和决定,每一帧图像、每一秒的画面都是由许多因素产生的,都会受到演员、道具、物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相较于电影的生产与制作会随着众多因素影响,绘画的独立自主性更让许海刚觉得有了更大的塑造空间,可以促进他深入画面,让他更加深入地沉浸其中。

想要用绘画呈现高质量的电影作品,画家本身的艺术底蕴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准确捕捉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瞬间,在一个画面中表现出逼真的场景和人物丰富的情感故事,这本身就是“影像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毋庸置疑,许海刚的绘画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从他的画作来看,无论是人物、场景等画面形式的营造,还是光线的表现,都体现了他对整个画面布局的把控,对主体情感的刻画,以及娴熟的描写技巧和精准的个人观察。他的画作似乎赋予了画中人物鲜活的生命,甚至是一个深刻的故事,这是他最让画迷们钦佩的地方。许海刚说:“画电影,无关乎功利,多为玩玩而已,故大可随心所欲。当然,无功利并不代表无想法,玩也应该玩出点味道。要是能在画出自己的理念的同时再画出些趣味,那就好了,自己也会快乐的随影而行了。”

三、许海刚“画·电影”系列作品创作灵感来源及其特点

绘画的起源早于电影,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关性,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它们不仅在构图、组成和光影上有相似之处,而且在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许多经典电影的灵感都来自早期的绘画艺术,而早期的绘画艺术创造了更有意义的电影作品。

在创作水彩画时,许海刚一直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和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在“画·电影”展览的展厅中,这些画作都是来自欧美经典电影中大家所熟悉的电影画面,经由许海刚运用点彩技法层层叠加,变身为“水彩电影画”。许海刚还特别标注了所绘制画面在电影中的出场时间,因此代入感极强,无论是画面的人物形象、场景的塑造,还是舞台上独特的灯光以及光影呈现,它都反映了许海刚对画面布局及主题情感描绘的独特匠心,让人立即进入到艺术电影的故事情节与艺术氛围中。观者洪女士在画作《简·爱》前观看许久,她说,“站在画作前,仿佛能感受得到电影主人公当时的心境,每个笔触都散发艺术沉淀和功底,将人引入电影的世界。”

许海刚告诉长江日报社记者,他从2020年5月开始“画电影”,其间观看大量的经典电影,每当屏幕上出现喜欢的电影画面,便将其定格,打印出来,从中选取素材,用画笔重新创作。这些画作以四开大小为主,每幅作品创作时间大约在一周,越画越感受到其中的趣味,近三年的时间持续创作了七十余幅作品。

谈及选择电影及画面的标准时,许海刚表示,首先电影要能打动自己,有一定的艺术深度。电影是动的艺术,绘画是静的艺术,为了激发更多的艺术碰撞,选中一部电影前,他会把与这部电影导演、主演相关的影片都找来看一看,然后再选择打动自己的,并且在构图、色彩等方面比较完整、讲究的代表性画面进行创作。“画的时候,电影的画面就会浮现眼前,我再把色彩、构图等美术技法加进去,进行二次创作。”他特别提到画《教父》《古墓丽影》时,电影里出现的意大利、希腊等场景,“有些地方我去过,创作时调动了很多当时的记忆,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策展人王岳君在接受长江日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本次展览是以研讨许海刚“画·电影”为出发点,但是,他的绘画作品所带来的不同,其主要不是描述他所绘电影故事的情节或渲染其水彩画创作中的特殊手法,而是想探讨他在各种方式创作中的不同。在他眼中,画家们精确地再现了影片中最有意义的瞬间与时刻场景,并从一幅幅作品中展示了最真实的画面与人物的情感故事,而这本身便是“画电影”的艺术魅力。“电影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读,也可以画。”

四、许海刚对于水彩画艺术创作的情怀

许海刚的艺术萌芽是从儿时的兴趣开始,经由中小学美术老师的鼓励和指导,后考上美院并留校任教,让自己在艺术道路上一直走到现在。许海刚之所以在所有艺术媒介中选择水彩这一画种,是因为水彩对他来说有一些独特之处。他认为,水彩画是能融合中西,有无限创作空间的艺术。武汉是个大江大湖的城市,这里孕育了很多水彩画家,他既然身处其中,那么选择水彩画是件很自然的事。许海刚除了从生活中找寻创作灵感外,还会在其他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得到启发,他的定格电影画面的系列水彩作品就是如此。他认为,电影是综合的艺术,关注电影是他长期的习惯,而“画电影”则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这批水彩画作品的魅力,正是在于如何将电影镜头转化为具有水彩画特色的画面而感染观众。他在水彩执教历程中最常跟学生强调的,也是他所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读国内外大师的作品,多向水彩画以外的画种学习。作品不论大小,也不论古典还是当代,首要的是要把握作品的品格。许海刚认为艺术风格是一个画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多年来我尝试过不同的绘画手法和形式。现在的想法主要是让自己的作品少流于花哨、肤浅的样式,尽量让自己沉下来,让画面多说实话,少说虚话和假话”,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许海刚的作品无论是藏族人民的纯朴、纯真,还是“画·电影”系列对知名电影画面的再创作,都清新脱俗,画面生动、有活力。通过学习许海刚的水彩画,笔者学会了对艺术创作要有一颗朴实的心,要踏踏实实地进行艺术研究,切身融入和体会当今艺术创作题材的创新,还要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