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雨

作者: 张卓

起风了,院子里的树叶荡漾着绿波,消解着仲夏的热浪。雨前的气息来袭,随风中的绿意扑鼻而来。我注视着远处的一抹夕阳,不禁又想起了那个画面。

混着土香的雨滴,从石棉瓦的凹槽中徐徐滑落,滴在北方特有的平房小院里。

我自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在铁轨边集散着的平房区,那是很幸福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奶奶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人家非同寻常的治家风范影响了我的父辈与我的兄弟姐妹整整两代人。

雨如约而至,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檐。时光飞逝,清风从雨中吹进屋子里,一次次带来无言的变迁,而雨滴与小窗的亲密接触带来的悦耳之音从未改变。凉意泛起,脑海中从未更迭的画面再一次侵袭。

每个端午的夜里都会下雨。至少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近二十年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端午是思亲的日子,奶奶的端午则是用几乎整夜的忙碌换来粽香四溢的日子。在老式的搪瓷脸盆里盛满水,然后泡上粽子叶。待入夜,奶奶开始淘米,往往会淘很多次,贪玩儿的我那时也会安静下来看着奶奶忙碌。奶奶熟练地把粽子叶围成锥形,填满米后再掺一些水,然后对折边角防止漏米,继而用马莲叶对半成品进行绑扎。两三分钟的光景,一个饱含着老人思念的端午粽子便制作完毕。

屋檐的雨滴是散落的珍珠,一颗颗落在东北家庭用来腌制酸菜的绛红色陶瓷缸里。

夜已深,奶奶持续了几个小时的劳作已基本结束,搪瓷盆里是堆积成小山的粽子塔。奶奶站起身,正了正酸痛的腰,又在巨大的白钢煮锅里添上水,然后打开电炉子。在等待烧水的时间里,奶奶打开厨房的门,探头感受了一下外面的雨气,再一次转身把剩下的粽子包好。发梢的雨滴就那样子落下,落在小脚儿边的水泥地上,落在少时的我的心上。

煮粽子的过程是凝聚天然香气的美丽时光,奶奶如数家珍般计算着生产资料的再分配。二儿子与四儿子就在身边,可以随时来吃。大儿子在无锡,小儿子在北京,需要用袋子包好冰冻上,以便孩子们回来或有人去那边出差办事儿的时候捎带。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一家住在不远处,可以包上一袋让她来取回去,分给外孙和外孙女吃;二女儿一家在唐山,也是包上一袋冻起来,等着她们回来再煮着吃。

雨在静谧的夜空中你追我赶着冲向大地,我应该已经在香气环绕中进入了梦乡,奶奶一定是掐着时间进入厨房把冰凉的水分批倒入翻滚的热锅中,她一定是习惯性地吹开扑腾上升的热气,翻搅着横七竖八的粽子,然后挑一个角度,完美地让冰与火结合,继而整夜重复着这个动作。在等待的时间里,奶奶仍会时不时地看着窗外,凉意裹挟着奶奶绵长的思念。远在各地的儿女,是否会在那时那刻想起老妈亲手包的粽子的香气。

我在翌日清晨醒来,窗外雨声不再,石棉瓦的根须偶会有雨珠顺其滴下。奶奶把第一个出锅的粽子浸泡入凉水中,然后亲手剥开,放进盛有绵白糖的白瓷碗里拿给我。看着我狼吞虎咽,奶奶便忘却了倦意,露出慈祥又幸福的微笑。

那笑容与雨滴的声音从未远离过我,那香气与米的甜糯也从未远离过舌尖。奶奶离世后,我再未能感受到那浸润入心的粽香。伴着端午的雨水,奶奶低头包粽子的模样与她身边窗檐一隅碎开的雨滴,长长久久,永不远离。

上一篇: 粽叶飘香(外一篇)
下一篇: 潜山的端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