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民族群众过得好
作者: 范淑强“驾校不遵守《驾考咨询服务协议》,说好考驾驶证过不了关就要全额退款的,谁想到会言而无信?我现在身无分文,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你们代表政府,该不该管这件事?”
中华中社区的民族团结巷中,接待室里来的年轻人自称叫曲木此以,三十多岁,操着一口带外乡口音的普通话,声音沙哑,就像敲响一个裂了缝的铜锣。他所说的话接待员要边猜边仔细听才能听明白。
原来这个来访的曲木此以是来自四川普格县的彝族群众,他反映自己通过网上了解到能从南宁的某驾校低成本、高效率地学成驾驶技术,取得驾驶资格证。慕名而来后,他与某驾校签订了一份《驾考咨询服务协议》,驾校承诺只要一次性支付8000元费用保证过关。不曾想,他前三个科目顺利过关后,科目四却因个人原因没有考过。因所带生活费用已花光,他到市信访局寻求帮助,想以协议所约定的保证过关为凭,要求驾校全额退款。而某驾校在协议中约定,考生经过一定的考试次数仍过不了关才可以全额退款,驾校愿意让他继续免费学习,以后再考。
市信访局接待员了解了大概情况后,因涉及外地的少数民族兄弟的合同纠纷,便与值班律师一同接待,还与驾校的联系人进行了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驾校认为,只能退还曲木此以没过关的科目四所花费的几百元费用,欢迎他继续学习。
鉴于曲木此以难以接受驾校的处理意见和他的实际情况,市信访局及时与市交通局、市民政局等取得联系,并请辖区警务人员送他到市救助站,解决燃眉之急。据了解,第二天,曲木此以就在市民政局的帮助下,乘车返回四川老家。
信访局接访科的韦科长说:“每年来上访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能按照民族政策,及时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和相关部门,推动信访问题得以解决,为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华中路社区的民族团结巷的“五老”工作室内,居住在社区的少数民族歌舞爱好者们正在编排民族舞,领舞的是一个头戴鸭舌帽,眼戴墨镜,上身穿黑色紧身衣,下身穿红色紧身裤的摩登阿姨。此时大家正伸展着臂膀,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就像一群美丽的蝴蝶。另一间音乐室里,一个阿公正在教几个徒弟唱《中华民族一家亲》,悠扬的歌声和着跳跃的节拍,让这里充满欢乐。曲曲折折的团结巷内,两边是各种各样的民族商铺、小吃店和活动室,店外的墙上贴满了民族团结荣誉证书、文艺图片和各类演出通知。
中华中路社区的谢华娟书记介绍说:“我们这里地处南宁火车站繁华区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南宁市从事经商、务工等活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主要由壮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瑶族等共19个民族构成,约占社区人口总数的30%。”为了让这些“候鸟”离乡不离家,时刻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体会到家的温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中路社区成立了“候鸟港湾”,通过打造“党建港”“勤廉港”“生活港”“关爱港”“解忧港”“和谐港”等六大服务项目,让工作在南宁市的“候鸟们”找到了家的温暖,高兴来、留得住、有发展、过得好。在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推动下,中华中路社区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团结巷内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大爷说:“在这里,我们但凡遇到子女上学、劳动就业、困难帮扶、矛盾调解、法律咨询、租房居住、语言障碍等问题,都能得到一条龙解决。”
望仙坡社区赵刘芬书记2006年来到社区工作,她介绍,望仙坡社区汇聚了壮、维吾尔、侗、瑶族等12个民族居民12000多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社区已经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民族团结就像这大院里的石榴树,硕果累累。
“其实,做民族工作,起初我并不精通。”赵书记说,“之所以能把社区民族团结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完全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好、南宁市的民族工作指导到位。”2001年至2007年,南宁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精神,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以项目形式设立市本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解决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望仙坡社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社区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等到改善,通过建立健全“五联工作法”(联网、联建、联办、联帮、联抓)等一系列民族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整套非常成熟的民族工作方法,实现了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的创新和突破。
赵书记说:“望仙坡社区维吾尔族比较多,阿斯古丽是其中的一员,她22岁在老家伊宁结婚后就外出打工,先后到过北京、桂林等地。2015年阿斯古丽与爱人来南宁创业,在民主路开了阿布都餐厅,生意红火了,家庭却于2017年出现裂痕,两人从此各奔东西。阿斯古丽本来只是一个在家带孩子的家庭主妇,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她一下子慌了手脚,自己带着两个女儿在南宁谋生,举目无亲,生活很困难。”
赵书记家访时,了解到了阿斯古丽的处境,主动带着社区的工作人员来做工作。几番交流后,他们逐渐得到了阿斯古丽的信任,赵书记和阿斯古丽慢慢成了无话不说的姐妹。阿斯古丽想继续把餐厅建起来,社区就主动帮她分析市场形势、物色财务人员、办理开店手续等,很快阿斯古丽餐厅顺利地在民主路红红火火地开张了。
阿斯古丽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自己赚了钱后,热心帮助社区三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其中一个今年已经考上了大学。2020年疫情期间,阿斯古丽主动承接为社区、派出所、医院免费送餐任务。每逢五一劳动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阿斯古丽都会特别邀请社区的劳动模范、老人、义工来她的饭店品尝美食,赠送帽子、丝巾等礼物,让大家了解新疆风情,传播新疆文化。社区举办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赵书记也会邀请阿斯古丽来感受广西的民族文化,品尝五色饭,登台演出,一起跳竹竿舞。
有一次,阿斯古丽伤感地说:“我们那儿的古邦节也有这么热闹,只是我难有机会回家乡过了。”赵书记提出建议说:“我们社区有十几户维吾尔族人,咱们在社区集中起来过古邦节也一样热闹。”一句暖心的话语让阿斯古丽非常感动。古邦节当天,望仙坡社区小广场上都是观众,受新疆民族舞蹈的感染,在场的老人、妇女、孩子全都跟着舞动了起来,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
赵书记介绍说:“我们还有一个叫娜娜的新疆姑娘,现在认我为干姐姐。她2002年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成为一名舞蹈演员。2003年第一次来南宁演出,便喜欢上了这里。起初她应聘了一份舞蹈老师的职业,因收入低,又改行做了两年烧烤,但那次创业也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了两个舞蹈教学班,招收到50多名学员,她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和社区对她的关怀,让娜娜非常感动,连她在幼儿园读书的孩子,都以有个书记姨妈而自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娜娜忙里偷闲,主动来社区做志愿者。当问到她来南宁的感受时,她说:“南宁是一个很美的地方,这里有好多花,满大街全都是。我已经6年没回新疆了,但我特别适应在这里的生活。新疆是我的家乡,这里也是我的第二个家乡。”
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生活着壮、瑶、苗、回、侗、仫佬等11个民族群众,少数民族人口2935人,占辖区总人口的47%。作为国家民委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基层联络点,二桥西社区在上级的殷切关怀和帮助下,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政策法规。该社区认真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进行管理,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对待,及时妥善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矛盾,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
社区委员梁冬苗介绍邕江江畔的壮族疍家群体,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群体长年生活在南宁市邕江桥下、亭子码头、三津渡口等地方的渔船上,与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为邻,往往于繁华都市中被人遗忘。他们一年四季靠打鱼、捞螺,在岸上的空地种些蔬菜为生。船既是他们谋生的工具,又是他们温暖的小窝,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住在船上,没有睡过陆地上安稳的床铺。他们有的几代同船,有的人畜共处。婚礼在船上进行,伴以悠扬悦耳的叹歌……这些依水而居、以水为伴、以舟为家的“水上漂”就是疍家船民。他们对水不离不弃,对邕江执着坚守,被称为“东方吉卜赛人”。2012年,邕江南岸121户疍家人600余人响应南宁市委、市政府推进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号召,在江南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服务下,陆续“洗脚上岸”,搬进江南区“水上人家”安置点——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富宁新兴苑小区。有一段时间,上岸后的疍家人对岸上的生活不习惯,不适应小区物业管理模式,与社区居民时有矛盾,产生了一些难题和纠纷,难以融入社区居民生活。
为了让疍家船民真正“搬得走、住得下、富起来”,二桥西社区党委注重收集疍家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月逢4日、14日、24日或星期四,社区按照“六步走”——收集民意、梳理议题、确定议题、做好准备、组织协商、公开结果等议事程序和规则,组织疍家船民代表、调动社区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到疍家人的“身边事”的决策,妥善解决疍家船民关注的社保、医疗、养老、就业、教育、文娱等问题,促使他们愉快搬迁上岸。为确保服务疍家上岸船民工作常态化,社区还成立了“逢四说事会”,为疍家人说事议事,逐步实现疍家人对“搬得走、住得下、富起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逢四说事会”服务对象慢慢扩大到社区所有居民群众,惠及各族群众1630多人(次),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逢四说事”工作法。2018年“逢四说事”工作法被认定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南区二桥西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开展“五联五和建家园”活动,即党群联手,同心共建和谐“阳光家园”;文化联享,合力打造和悦“书香家园”;治安联防,携手共筑和睦“平安家园”;服务联动,齐心构建和善“爱心家园”;生态联抓,协力共造和美“绿色家园”,帮助解决各民族群众居住就业、社会保障、就医就学、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了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全方位嵌入,促进了南宁市各民族互嵌融合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隆安县城厢镇震东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型社区,全社区共有搬迁群众5847户24423人,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1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069人,占社区总人口数的98.55%。
社区成立以来,探索“村转居”新型社区治理方式,以优化便民服务、提升品质服务、实行安全管理服务、做好关爱服务、抓实就业服务等“五服务”为抓手,赋能驱动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促进安置区可持续发展,安置区搬迁群众中有1.3万多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人数超过97%。2021年,人均稳定纯收入达到14187元。隆安县政协提案法制委副主任、驻社区工作队员林丕武说,这些年来,隆安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筹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民族团结文体活动中心、少数民族就业安置点等,每逢“三月三”“五月五”等节日,组织开展壮族歌舞、包粽子、少数民族球赛等民俗活动,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新型社区。
党的二十大代表潘晓梅这几天正忙着在各地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女当家”和致富“带头人”,谈到村里的发展,她总是兴致勃勃、信心满满。古棠村地处偏远山区,总人口589户,2178人,居住有壮、瑶等多个少数民族,除了重叠的石山,人均耕地面积仅0.52亩,是“十三五”时期深度贫困村,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2017年8月,为了带领乡亲们摘掉贫穷的帽子,潘晓梅“弃医从政”,以高票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贴着“深度贫困村”的标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合作社数量为零,14个屯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难的问题……时值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党总支书记位置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潘晓梅说:“脱贫攻坚的路不好走,既然全村的父老乡亲那么信任我,我就一定要把‘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古棠村折腾出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