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回海洋
作者: 姜雯
“我经历了两年的痛苦时光……所有的压力让我生病了,我的心里承受不住,我再也不想看到摄影机或剪辑室,连面对都没办法。我的人生大志,已经分崩解离。”
来自南非的电影工作者克雷格·福斯特在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中以第一人称如此说道。花数年时间拍摄地球上一些危险动物后,福斯特在工作中感受到巨大的疲惫和低潮。于是他回到小时候在南非的居所—位于西开普省、被称为“风暴角”的一处海域,这里有着生态丰富的潮间带和海藻林。福斯特每天都会独自下海游泳、潜水。为了全然地融入海藻林,福斯特决定脱掉潜水服和装备(氧气瓶),用自由潜水的方式,将自己托付给自然。他只能凭借着一口气息,对抗刺骨的寒冷和海洋里的各种不确定性。
就当福斯特在海里“放逐”自我的时候,他遇到一只章鱼,并与之产生了某种信任和深厚情感。于是,福斯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每天潜水观察这只章鱼,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福斯特也因此走出了生活的困窘之境,并从章鱼身上体悟到生命的真谛、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水中,我们不仅能听到水流声,还能听见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
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高分纪录片,不同于纪录片强调的客观真实、批判精神抑或是道德难题,《我的章鱼老师》将“我”的困境移至自然,从自然中化解—“我”和观众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疗愈。不过,这部作品最令我着迷的,反而是自由潜水。任何一个潜水员都知道,独自潜水是件危险的事,更何况不借助任何潜水设备的自由潜水—迷失方向、被海流卷走,或是因氧气浓度过低而导致行动失调,甚至缺氧昏迷。但福斯特那种强烈的、与自然联结的需索,似乎已经超越了对自身安危的担心,而只有“潜进大海”,才能让他“潜”进自我内心的迷宫。
人类已经离开海洋太久了。覆盖了地球超过七成的面积,海洋作为所有生命的起源,人类只探索了5%。潜进海洋,仿佛回归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母体—似乎没有比这更令人感到舒适、平静、迷人的了。在水中,我们不仅能听到水流声,还能听见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那种对“此时此刻”的专注,以及对海洋的迷恋与敬畏,让人得以全然忘记外部世界的纷扰,置身于自我的宁静之中。
福斯特无疑也是幸运的,他有一片“回得去”的海洋,因为他从小便生活在那里。而住在水泥森林的人们,有时候连陆地上的家乡都“回不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一切抹平又重建,家乡早已不是我们昔日出生的模样,更何况是“回去”一片海洋。而海洋对福斯特也是温柔且包容的,就像章鱼伸出触手“接纳”他那般,自然以其神奇的愈合能力,安慰了这个失落者的初心。
所以,自由潜水更像是一项人类失去和遗忘的能力,随着我们重新学习和下潜,我们也由此与自然、与自我达成自洽、和解与平衡。“咕噜咕噜”,是海水与活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