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泰国导演,拍出了中式亲情的无奈

作者: 永舟

一位泰国导演,拍出了中式亲情的无奈0

电影《姥姥的外孙》,姥姥与阿安

为什么外婆未必记得起最近发生的事,却偏偏记得那些数十年前久远的小事?

比如,外孙某个幼年同学的名字、某个夏日午后某个人说过的某一句话、家对面那条街上糯米饭店老板娘的姓氏……

随着岁数再增长一些,我恍惚地后知后觉:他们渐渐忘记近期的事,不是因为晚年不值得,而是因为孤独。

而牢记曾经的事,也未必因为那些是幸福,也许是它们承载着某些老人内心深处真正在乎的东西。只不过,随着儿孙的成长和自己的老去,被遗忘在岁月深处的琐事,除了老人自己之外,无人记得,亦无人在乎。

于是,在贯穿几代人的漫长时光里,她们会选择沉默—她们,和她们的母亲、女儿们。

近期上映的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就将这种岁月带来的平静的残酷,描述得精准而克制。它呈现出了一种不少同题材国产片求而不得的、黏糊糊的中式家庭人情氛围。

电影聚焦于一个泰籍潮汕家庭。在泰国,潮汕人是华人移民里占比最大的群体。而在整个华人社会圈内,潮汕都是最注重宗族文化与传统乡土差序格局的地区。影片开场第一幕,就是一场并不隆重但仪式完整的祭祖。主角姥姥为自己许愿,希望死后能像隔壁老太太一样,住上一间“大别墅”。

死亡与告别,是每个东亚家庭绕不开的永恒主题。电影以此为起点,却选择了一把更锋利的刀刃去剖开这块切面—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习得的亲情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亲情其实是需要习得的。亲情缠绕在错综复杂的家庭框架内,靠血缘滋生,是一种不得不与“日常”抗衡的、掺进漫长冗杂生活里的惯式,需要被挖掘和启发。

对不少普通家庭的个体而言,日常充斥着太多需要忍受和对付的东西。比如生活的琐碎与生存的操劳,甚至比如贫穷、疾病、低尊严。

在这方面,一代人又有一代人的特性。电影的男主人公阿安,典型的独生子女,凡事以个人为中心,成日沉迷游戏,对家人漠不关心。一家人去扫墓,阿安对祭祖事务敷衍与懒散;在得知姥姥患癌后,他仍盯着电脑里的游戏画面,无动于衷,此情此景下还想着找母亲要钱。

阿安的困境就是他自己:没有足够多的钱,也没有足够的本事,可以支持他真正独立,离开这个黏糊糊的家。

相较于母亲与舅舅们,阿安对这个家庭的参与,一开始也是由个人私利与欲望牵扯起来的。姥姥生病后,为了效仿表妹,获得濒死之人的好感,以期得到姥姥的财产。阿安一反以往的冷漠与敷衍,主动上门照顾姥姥。

老人要的东西不多,他们只不过想在自己清寂的晚年,多得到一些陪伴。

一位泰国导演,拍出了中式亲情的无奈1
阿安陪伴接受化疗后的姥姥

作为家中不起眼的孙辈,阿安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没有一样真正关于“孝”字。姥姥的“死期将至”,带给他的第一反应,是以自己出发的私利和算计。

不过,阿安呈现出来的那股“真”,使这号角色成就了某种镜像—他多少让独生一代观众想起某一部分的自己。

比如对上一代人的不解,及附着其上的冷漠的担忧。阿安不理解,姥姥为什么一定要排长队买那一家的炸鱼?为什么坚持要早上卖粥而不能晚上?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去银行而不肯用自动提款机?诸如此类“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代际冲突,却反而成了阿安走进姥姥世界的关键,也成为这段临时搭建的“祖孙情”落地的方式。

无数创作者试图去捕捉和渲染的“孝”字,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更有过程性的显影,附着于一些更实质、可感的情愫。比如怜悯。刚到姥姥家时,阿安直观感受到了姥姥生活环境的朴实和孤独。家里的东西都是陈旧的,姥姥独自居住,为数不多的朋友,比如路口那家杂货铺的老太婆,也患上了宣告死期的癌症。

一位泰国导演,拍出了中式亲情的无奈2
阿安直观感受到了姥姥生活环境的朴实和孤独

多日的陪伴与照顾,姥姥渐渐接纳了这个外孙。说“接纳”,本质上是一种依赖。姥姥最初的爱是一种记住,她记得外孙小时候考过的第一名,记得三个子女儿时的小事。但当这些记住并不被子孙们在乎,她就将自己的爱默默收藏起来了。可这并不意味着,她不需要亲人的爱。即便知道外孙的本意是争遗产,姥姥也愿意信任和依赖他。这对隔代的亲戚,在相处中对彼此渐渐“养成”了。

阿安在走近和了解姥姥的过程中,也渐渐产生了真正的怜爱与关怀。片末,他追问姥姥为何将房子留给最不争气的舅舅,微愠的语气里,更多的是心疼和打抱不平。

老人要的东西不多,不是孝心,不是金钱,甚至也不是爱。他们只不过想在自己清寂的晚年,多得到一些陪伴。正如片中表妹阿梅在回答阿安时所说的:“老人们想要但儿孙给不起的,是时间。”

姥姥知道,一个家族的财产,无论以什么方式,都极少会真正留给女儿。

“女儿继承癌症”

“姥姥”与“外孙”之间的疏离感,部分来源于不存在任何生命共同体。他们不是母子,更不是母女,甚至“外孙”在传统家庭里也多少带点生分。也正因如此,存在于二者之间的纽带,那些横亘在血缘、宗族里的儿女们,同时成为两个人进入彼此的桥梁。尤其是姥姥的女儿,男主人公阿安的妈妈阿秀。

在整个关于死亡与财产的明争暗斗里,阿秀似乎并没有什么鲜明的意志与表态。她总是一副疲惫和无奈的样子,疲于在超市工作、替儿子担忧,叹气挂嘴边,但很少表达自己。

她是东亚传统家庭里最常见的那种被牺牲的女儿。牺牲和“孝道”一样,往往是隐形的、无声的。早年丧夫后,阿秀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看似与两个兄弟一起承担母亲的养老,但事实上总是付出最多的那一个。

她似乎没有怨言或情绪,只有被忽略的隐痛。看见儿子成日沉迷电脑游戏,对家务事漠不关心,阿秀只是叹气,平静地告诉儿子母亲的病情。相比起对儿子有所希望,她毋宁说更多是在找一个亲近的人倾诉。而放眼整个家,也只有无所事事的阿安被动地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母亲。

但家里的男性,没有一个能真正理解阿秀,包括亲生儿子。姥姥患癌后,阿安问母亲,是不是和两个舅舅一样,想从姥姥那里争得财产。母亲只是平静地望着儿子说:“我这个做女儿的,想陪在她身边。”

为了带母亲去做化疗、锻炼身体,阿秀主动调了夜班,牺牲白天睡觉的时间陪伴母亲。老太婆得知后气急败坏,指责女儿当年放弃读书回来帮忙卖粥。

会真正牺牲自己的前途为母亲着想的是女儿,受兄弟压榨的也是女儿。阿秀看似平和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可这一切并非那么理所当然。

电影接近尾声,姥姥自己的家庭情况才如同生命终点的呓语那般被缓缓揭露:姥姥年轻时,被父母做主嫁与他人,家中财产则悉数给了儿子。晚年时,姥姥前去找到家财万贯的亲哥,然而,在亲妹妹需要钱治病和买坟时,哥哥却分文不拔,甚至扬言断绝关系,理由是:妹妹已嫁作他人妇,不再是“本家人”。

一位泰国导演,拍出了中式亲情的无奈3
阿安与母亲阿秀

姥姥知道,一个家族的财产,无论以什么方式,都极少会真正留给女儿。她心里当然有怨,甚至有恨。她不仅恨自己悲惨的命运,也恨女儿的不争,恨女儿和她一样,对命运降落在自己头上的压迫照单全收。

可弥留之际,姥姥还是把房产留给了最不争气的小儿子。理由是,他最需要帮助,没了这笔钱,他也许独自生活不下去。

这是纯粹属于一个母亲的操心,不是偏心,更不是阿安认为的糊涂。人生走到尽头,她作为女儿的疼痛历史深嵌进生命深处,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恻隐和牵挂,仍然在生命逝去后散发余热。

《姥姥的外孙》没有歇斯底里的女性身份叙事,却流动着沾血连筋的命运传递感。母女俩的对话不多,除了后来阿秀轻描淡写的那一句点题“女儿继承癌症,儿子继承遗产”之外,女儿也会不满兄弟们逃脱照护老人的责任,即便爱着母亲,女儿也会累。这不是付出和共情所能抵消的。

看见她们

选择姥姥与外孙这对关系,其实是相当巧妙的。祖孙之间,不是父母与子女那种直接的生物血缘和社会责任关系,彼此之间看待对方,都能至少在某些层面更抽离和客观。

电影里,“姥姥”的形象并不是付出与牺牲主导的。在成为姥姥之外,她始终具备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饰演姥姥的演员乌萨·萨梅坎姆不是职业演员,在“成为姥姥”这方面,她简直天赋异禀。她会在路过患癌的女性友人家时向对方低语“我也中招啦”;会在外孙陪同下去取钱,却直言不信任而拒绝让外孙随同进入银行。她的天真与可爱抵御着衰老、疾病和孤独的入侵,也避免了将这号人物塑造成一个令人同情的对象。

活了快一辈子,姥姥其实什么都知道。她知道女儿放弃学业回家是一项终身错误,这使得女儿被迫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知道大儿子其实在乎自己的妻女多过自己这个母亲,在寺庙祈福时,甚至直接忘了老娘;她也知道小儿子偷拿自己的钱,谎话连篇。

一位泰国导演,拍出了中式亲情的无奈4
电影《姥姥的外孙》剧照

她甚至知道,阿安在来照顾自己的第一天,就把自己这套房放在了网络上售卖。可当买家找上门来,姥姥也只是平静地将对方赶走,然后回到屋子里,对外孙撒谎,并拿出了给他新买的衬衫,鼓励他好好找份工作。

这种流动于平静水面下的揪心与振动,是《姥姥的外孙》最有力的地方。

在这部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一股羁绊。羁绊既是围绕每个人自身生活展开的,也紧扣着每个成员与姥姥之间的关系。埋怨、斗争、不满、委屈、隐忍,当这些不太愉快的情愫汇到死亡的关口,它们都会以类似的形式表现出来:悲痛和牵挂。

姥姥对不争气小儿子的牵挂,其实恰恰源自她对所有孩子均等的爱。她希望他们都能生活得平静幸福,而不是感情里的“按劳分配”。

活了快一辈子,姥姥其实什么都知道。

姥姥对外孙的牵挂,放置在那张存了20年的银行卡里。片末,阿安将姥姥默默留给自己的一百万泰铢,为姥姥买了高档墓地。这也是悲痛和牵挂铸成的爱。

大舅阿强,看似自私虚伪,为母亲偏袒不学无术的小儿子而不满。母亲濒死时,他送妻女前去探望,独自生闷气坐在车里,却被妻子点破已好几天没睡。对于母亲,他并非真的只有索取和苛责。

这些,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羁绊的家庭里,真正牢固的情感所在。它让我们背地里为中式传统家庭深感无奈,却又不自主为它托力。

“爱有很多种形式,但无法具体用多少衡量。”导演帕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拍摄此片的一个重要初衷,是希望探究爱在一个东亚家庭里的表现形式。那些“联结和羁绊”,最终总能以一种克制而无声的方式,在细琐日常里弥散开来。

特约编辑吴擎 姜雯 [email protected]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