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辣生活(短篇小说)
作者: 山眼(加拿大)马有欣给头儿请了假,尽情打了几个哈欠,这才起床撒尿洗漱。刷牙的时候眼睛都快闭上了。他昏头涨脑地在手机上查高德地图。早饭也省了——一晚没睡该是腹内空空,却一点也不饿。在小区楼下遇见几个邻居,他胡乱打了招呼其实都没看清是谁。
路上红灯接着红灯,高架桥附近逶迤的车龙足有一公里。马有欣靠着车窗听新闻,恍惚听到了几个词儿,脑袋里轰轰隆隆又空空如也。一阵混乱的脚步声,他赶紧跟着人流下公车赶地铁。
马有欣连续三天没睡了。半年前他开通了名为“毒辣生活”的微信公众号,铆足了劲日更。既然这趟车上晚了,只能特别勤奋。于是上班尽量摸鱼,为下班热身,回到家换双鞋就开始码字——装修材料公司居然还没倒闭,简直是个奇迹,靠这点工资也绝不可能买房买车,他马有欣没什么亏心的;外卖晚饭和宵夜十分钟吃完,倒杯水都舍不得去;写稿的缝隙还得钻研如何涨粉。公众号内容主要是各种生活热点,字数以一千五百到两千字之内最佳——太长了没人看完,太短又不像样。最重要的是标题,马有欣至少把一半时间用在想标题上了。
头一个月订阅人数稳步增加,评论多半是赞的。文章发出去就好像即时拉出漂亮的大便,别提那个痛快了。马有欣沾沾自喜,觉得离十万加不远了。
到了第二个月,忽然就有点心虚。哪有那么多要说的?他看热搜看得要吐,重复打捞某明星塌房的题材,也没能提高点击率。那就跟大V们学学吧,他发现,在社会热点缺席的时间段,鸡汤故事不失为一个稳重的选择。写鸡汤文的好处是,老板的苦瓜脸也不那么窝心了。马有欣真体会到写作提升了自己。到了第三个月越发口干舌燥,他正在怀疑自己,没想到随便一篇《社畜生存十诫》点击率超了一万。马有欣重拾信心,坚定了在这条道上奔到黑的决心。他继续琢磨公众号的品牌路线、风格,精准定位读者群——固粉也是很重要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四个月惊现五百字之内的短文。马有欣开始睡不着觉了,一会儿勉励自己咬牙度过写作的四月之痒,一会儿就想着放弃算了。
你也知道马有欣是单身狗,不然他怎么也不能这么拼命。他也是个三十二岁的男人,有催婚的爹妈和自己喜欢的姑娘。实际上,他的心中有女神和美女各一位。他劝说美女订阅了公众号,想让姑娘见证他的崛起。他坐在电脑前码字,似乎看到她睁大眼睛,崇拜地读着他的雅文。可好不容易遇见她了,人家轻描淡写:“看你不爱说话,没想到还挺能扯的。”这算不算是夸赞?马有欣越发努力:憋观点、查热搜、读爆款,看到漂亮的金句,借来稍事修改扩张,也是一篇。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可是马有欣震惊地发现,订阅数不增反降——有人退订了。
第五个月马有欣终于放弃了日更。正赶上老爸从家乡来出差,和他挤在一间房,又要他周末带着出去玩儿——这届父母,情商很低。老爸刚走,又病倒两个同事,工作量猛增,居然又要加班了。这可真让人失落。越是不能写,越是焦灼。马有欣一闭眼就是“毒辣生活”那一言难尽的界面。多少个深夜,他写完了一篇,按下发送等待审查,神经却轻松不下来,大脑还在上演着大千世界的鸡飞狗跳。又有那么几个晚上,他想到了十几个绝妙好标题。等到开始写的时候,哪一个都写不到二百字。负面评论出现了,马有欣果断删掉,导致评论数量寥寥无几,越发显得不景气。马有欣开始整夜睡不着了。
在过去的三天夜里,在无数次起身去厕所的间隙,马有欣辗转反侧神游天际,把三十二年的人生道路痛思了几回,爹妈的精神控制,小学时被人霸凌,踢球骨折高考失利,后来勉强考上三本……再这样下去我就完蛋了。去他的,上什么班,先得活下去啊。
戴着黑镜框的女医生看着也太年轻了,他真不放心。还好他们没说几句,就来了个中年男医生,说系主任叫你,把女医生换走了。男医生的名牌写着“苏为真”,眼睛看也不看他。就低头在本上写,拿出一个表格,一边问问题,说要做量表。
他问他是不是情绪低落,有没有想过自杀,或者实施过自杀。马有欣承认自己还没达到那个深度。最后医生说他的情况是轻度躁郁症。“很普遍,”他说,“好多艺术家都是躁郁症患者,凡·高知道吧?”他说着好像那是个奖品似的,还微笑着。
“想办法抑制多巴胺。”苏医生说,“我给你开点药。吃着再看状况吧,药量要随时调整。”说着开了张处方。“过两个礼拜再来。”
苏医生的药最初很管用,马有欣吃了半年。自从他明确自己得了躁郁症之后,反倒安心了。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有点什么病,可是没法归类,孤魂野鬼一般的情绪总找不着家乡。这年头,得抑郁症符合潮流。躁郁症不像抑郁症那么烂大街,还属于方兴未艾、相对小众的精神疾病,总之听起来不差。马有欣横下心来,写了一篇《比抑郁更可怕的是什么》,以自身为例,为大家科普躁郁症知识。点击率非常可观。这年头,人们不仅在茫茫网络中寻找归属感,还特别关心比自己更倒霉的人。
然后就有了第二篇、第三篇。他像法布尔研究昆虫那样拿着放大镜研究自己。周一陷入了躁期,感到异常兴奋,下笔入神。周三陷入了郁期,什么也不想干,恨不得躺平到世界末日。但迫于老板的淫威还得表演努力工作,续命就全靠药物了。
继续开发躁郁症系列,实时更新躁郁症患者的情绪、苦恼、爱情(这方面还没太多素材,不过总归可以开发的)……多好的主意。我太聪明啦!马有欣打了一个榧子,兴奋地在洗手间里转圈,据说这也是躁郁症的症状之一。不管怎么样,马有欣终于确认了定位,在茫茫的微信公众号海洋之中,“毒辣生活”有了船锚!这就是成功的一半,他到底也是学过营销学的。
某天有了第一个打赏的,还有人催更。马有欣欢欣鼓舞,坐进小吃店犒劳自己一盘大馄饨。馄饨碗烫手,蒸汽扑了他一脸。摘下眼镜的时候,马有欣想起朋友说美女辞职回老家了。马有欣厚着脸皮微信问候她,震惊地发现自己已被拉黑。公众号的订阅群里她也消失不见了。
…………
有留言说:这年头,谁还没点躁郁啊,就你能叽歪。
又有的说:你一点也不像躁郁症,你在消费躁郁症患者!
马有欣在下一篇文章里严正声明自己的病史,就差没晒诊断书了(他用了笔名“辣叔”,公司的人是不知道的)。还有人不信,马有欣继续跟他们解释。围观吃瓜群众一多,点击率就上来了,订阅数涨到了七千多。
马有欣明白了,有些人就爱吵架,有些人就爱围观,既然吵架能吸引点击率,他就把留言放开,一一回应。可有些人胡搅蛮缠,很难对付。而且,说着说着他也疑惑了,躁郁症应该是怎么样的?他是名正言顺的躁郁症患者,但症状是否符合标准?……他又五天没睡了,不仅头痛,还出现了胃痛。只能再请病假。
苏医生说他的情况有些特殊,看起来是轻度的,没有明显的自杀倾向,可是失眠这么严重,吃药反反复复,恐怕进入了急性爆发期。马有欣担心苏医生推翻之前的诊断,他的躁郁症系列必须进行下去,作为现代社会狂涛巨浪中的一只破损小船,它正在成为苦苦挣扎的人们的诺亚方舟……你们看,他多不容易……他还坚持一周两更……我们比他还好些呢……他陪着我们度过泪中带笑的人生,这很温暖……
打心眼里,马有欣觉着慢悠悠的苏医生不错,很少看到这么和气的医生。但他不给他开药了。他认为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限。“我就觉得失眠太厉害了,很难受,要不然给开点专治失眠的药。”马有欣哀求。
苏医生连连摇头:“以前开的就是针对失眠的。这样……我们还是要对症治疗。”圆珠笔敲着桌面,他说:“你看,我们现在有新方案——”他不急不慌,“一种特别新的方案,还在试用,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方案……”
马有欣糊里糊涂地听着。
“疗效非常好,治愈率会达到98%……做一个小手术,在你的大脑外皮层下植入一个矩形电极,别怕,非常小,”苏医生察言观色,比画了拇指指甲盖那么大小,“放心,不开颅,在耳朵后面,头发遮住了,看不到。手术风险很小。之后呢,我们会给你一个调节器。”
“什么?调节器?”
“像苹果手表,你可以戴在手腕上。用它来调节你的情绪,多靶点输入正导向,刺激管理情绪的神经核团,效果立竿见影。还能记录心跳、运动量……”
“脑机接口。”
“对对。”苏医生详详细细地向马有欣介绍了这项科学创新的原理,“这种新的介入型脑机接口治疗,咱们是世界领先。英国、美国、德国……都没有我们的好……目前还属于试用期,如果你同意试用的话,我们是免费的,免费的。”马有欣此刻一点也不困了。他恍恍惚惚地怀疑,苏为真是外星人,装扮成医生,把危险的电极植入人类的大脑,开始他们毁灭地球的阴谋。
“……我们会紧密观察疗效。如果你觉得没用,不好的话,可以把电极拆除。对你的身体不会有丝毫影响……但你恐怕不会要拆的,因为疗效非常好。我负责任地说,你的躁郁症会得到根治。”
“我……能……睡着吗?”他磕磕绊绊地问。
“那当然,所有症状都会消失。失眠也是。调节器会发出引导睡眠的电波,你的大脑收到引导,会发出类似的脑电。那时倒下就睡!”
他眨眨眼:“这套调节器治疗器材很贵,手术由我们院顶尖的神经科外医生来做。这项技术还没推广,你是试用,所以免费。”
马有欣感到要悬崖勒马。“不了,不了。”他说,“用传统疗法就好。”
“传统疗法在你身上不管用。”
“不了,那不就变成个机器了。”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是机器。不然的话,药物和手术怎么量化,怎么精准化呢?你就说一般的外科手术吧,还不是把人的各个系统局部化,进行物理切割和缝合。”苏为真说这话时好像一个哲学家。
“你好好考虑一下吧。”他看着惊愕的马有欣微笑。“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人工智能的年代。”被慢条斯理的苏医生嘲笑,马有欣又惭愧又怀疑,真希望自己跟得上这个时代。很多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一台机器,如果有那么一个开关,一按之下烦恼全都消失,那该多么好。
得益于这场领先于世界的手术,马有欣的微信公众号获得空前成功。比如下面这几篇,阅读量轻松冲过了十万加。
《装还是不装?躁郁症患者的救赎》:
各位,我说的装,不是你们想的装。我知道大家对于装深恶痛绝,但本文不是要讨论这个。本文说的是作为躁郁症患者的我,是否接受全新的治疗方式,冒着被机器控制的风险,在我的脑袋中装上一只小小的电极……
《脑机接口的痛与乐,我的第一手经验:马斯克也慢了一步》:
第一天打开调节器的一瞬间,我立刻体会到了深深的平静和安宁。一整天情绪平稳、食欲正常、睡眠安稳。真的,我难以相信会有这么好的状况。调节器一共有三挡……当然,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比如说第二天……
《融合高科技与治愈系为一体,天堂降落人间》《滚吧,精神内耗!》:
你要是看过我的前文,就知道我说的是一只调节器。我叫它“小白”。它看起来像一只手表,时刻与大脑皮层的电极对话,发出指令,产生正向的情绪反馈。如今,它是我最忠诚的朋友,与我形影不离。有它在,很多离奇的,疯狂的躁动被抚平;很多挫折的,悲愤的低沉被托住。它完全地接纳我,温柔地指导我,它真伟大,科技真伟大。
马有欣身心安康,才思泉涌,又写了数篇热点爆款文,比如《马户非驴,又鸟非鸡,刀郎新歌到底损了谁》《揭开某综艺节目的黑幕》《财富自由是不是痴人说梦》……
马有欣顺便更新了自我介绍,在“辣叔”前加上了“作家”二字。他开始考虑是否离职专心经营公众号,毕竟有广告商联系他了。
有个热情的粉丝一直联系马有欣。两人头一次在茶餐厅见面,马有欣一眼就认出了她,和他想象中一模一样:披肩长发,轻眉淡眼,戴着蓝框眼镜,身穿薄毛衣、牛仔裤。一看就是大学毕业不久,还没在社会中施展雄心的女孩。她说自己被马有欣的文章感动了,一定要见面认识他。
以往面对女孩那些酸楚、虚弱的感觉烟消云散了,马有欣感到小白哔哔闪动,发出蓝色光芒,他几乎听到了唰唰的电流声。那是小白发出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