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贤

作者: 一凡

1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天灰蒙蒙的,风雪弥漫,荒村野外,在天地之交的地平线上,远远地看见一个黑点,正由远及近缓缓驶来,到近处才发现,原来是一辆牛车!牛车行到两间茅草房外停下,众人连忙招呼孔子从牛车上下来。

“夫子请止步!”

只见冉雍慌慌忙忙地从院内跑出来,迎上前,深施一躬,挡住了孔子的去路。

“雍啊!伯牛,他这是怎么了?”

夫子两眼含泪,紧紧地盯住冉雍问。

“夫子!家兄患恶疾,恐传染,您和诸位师兄弟还是不要进屋了。”

“我不怕传染,还是让我看看他吧!”夫子恳切地说。

“这……”

冉雍很为难,可又躲不过夫子真挚的眼神,只好与家人商议,把冉耕的病床移到南窗边,让夫子隔窗看一下。

孔子从窗口把手伸进去,紧紧地握着冉耕的手,伤心地说:“他没有生这种病的道理呀!这是命中注定的吗?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呢!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呢!”(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冉耕得的是什么病呢?

据《淮南子·精神训》记载是“厉”,民间称为“癞”,也就是现代人熟知的麻风病。麻风病属于慢性传染病,患者手脚溃烂,浑身脓疮,恶臭难闻。

孔子紧紧抓住冉耕的手,满眼泪光,谁劝也劝不住。这时,冉求跑过来,硬生生地把孔子的手掰开,把他拉到院墙以外。

孔子生气地瞪了冉求一眼,说:“你给我躲得远远的,我没有你这个学生!”转身又对众弟子说,“记着,你们这些人也没有他这个同学!”(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冉耕、冉雍和冉求是同父异母的三兄弟,都是孔子的学生,为什么孔子对冉耕百般痛惜,对冉雍关爱有加,对冉求却甚为“不爽”呢?

这要从冉氏三兄弟的经历开始说起!

2

冉氏乃少昊嫡裔——曹国开国之君叔振铎之后,曹国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曹县一带,所以史书记载冉氏世居“菏泽之阳”。

冉氏原本属于贵族,但到了孔子时期,已经沦落到贫困的边缘,没有什么家产,主要以放牛为业,人称“犁牛氏”。“犁牛氏”三兄弟冉耕、冉雍和冉求,就出生在菏泽定陶东的冉堌村,他们的父亲叫冉离。

冉离先娶妻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后来,颜氏早逝,冉离又娶了公西氏,生三子冉求。所以,冉求和冉耕、冉雍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冉耕生于公元前544年,冉雍生于公元前531年,冉求生于公元前522年,冉耕大冉求22岁,大冉雍13岁。

俗话说“娶好老婆旺三代”,这句话在冉氏家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公西氏没嫁给冉离之前,冉离带着两个儿子过活,生活极其不易,所以,冉离经常偷别人家东西,这个污点对冉耕和冉雍来说,始终都是一个心理障碍。

公西氏嫁过来之后,不但生下了冉求,而且还带领冉家走出了低谷。公西氏知书达理,而且是个非常疼爱孩子的人,当她听说孔子在阙里设立学堂,面向广大平民开放时,就毅然带着三个儿子前往曲阜求学。

刚开始的时候,冉耕是顶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来求学的,一是年龄大(只比孔子小7岁)外加老实憨厚,二是父亲是小偷这个心理阴影在,同学们经常因为这个瞧不起他,所以一直很自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有一天,孔子带领大家外出游学,远远地看到一头毛色赤红、头角端正、长相格外靓丽的小牛犊。

孔子说:“大家快看!这个小牛长得多标致啊!”

众弟子都说“太美了!太美了!”

孔子却直摇头:“唉!可惜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众弟子不解,齐刷刷地问:“先生!为什么说可惜了?”

孔子说,“长得这么标致的小牛,真是难得的顶级祭品,本来是可以用来祭祀天神的!”

众学生说:“是啊是啊!”

孔子接着说:“可惜!它的父亲长得不够标致,不能用啊!”

学生们纷纷辩驳说,小牛的父亲怎么会影响小牛的前程呢,又不是用它父母来祭祀?

孔子说:“是啊,只要是自身素质好,即使人有眼无珠,山川天地也会容下它!人也一样啊!不能因为一个人父辈的品行原因,就怀疑甚至否定他的一切。”

(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弟子们知道孔子说的就是冉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就不再奚落冉氏三兄弟了。

弟兄三人均受孔子赏识,大哥冉耕被大家公认为最像孔子,孟子曾赞颂他“具体而微”,就是说冉耕具有圣人的全体,只是规模不够大,也就是说,冉耕是个“小孔子”。

3

有一年冬天,冉耕过河时,看到有个少女不慎落水,就冒着生命危险跳进冰冷的河水里,将女孩救了起来。

女孩的父亲千恩万谢,但觉得还不够,就给冉耕送来了一头牛(一头牛的价值,在当时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噢!),冉耕正好也需要一头牛,就毫不客气地收下了。

人们纷纷指责冉耕,说这个人太财迷了,吃相这么难看,一点君子风度都没有,怎么会救了人还收人家东西呢?这老师是怎么教的?

冉耕听了觉得很委屈,就去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你收得很对啊!你要不收的话,以后可能就没有人再愿意冒着危险去救别人了,也没有见义勇为的人了。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升为鲁司空(相当于由北京市市委书记晋升为国务院副总理)。临调任前,鲁定公问由谁来接任中都宰最合适?

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当然是非冉耕莫属啦!”

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那是多重要的位置啊!这不会是孔子耍私心吧?

孔子说,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去私》)

大体意思是说,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个南阳令(相当于南阳市委书记),祁黄羊想都没想就推荐了解狐。晋平公感到很诧异,说:“那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你只是让我推荐贤才,又没问我的仇人是谁啊?”后来根据干部考核制度考核,解狐那是刚刚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第二次晋平公又让祁黄羊推荐个太尉(相当于军委副主席),祁黄羊马上就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又很诧异,说:“那不是你儿子吗?”祁黄羊说:“你只是问我谁干军委副主席合适,又没问我儿子是谁啊!”后来根据干部考核制度考核,祁午那也是刚刚的,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孔子说:“你看看人家祁黄羊多么伟大!对外,举贤不避仇;对内,举贤不避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考量,完全出于一片公心啊!”

嗯,我举荐冉耕也是属于“举贤不避亲”啊!

后来根据干部考核制度考核,冉耕那更是刚刚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冉耕上任后,积极推行老师的仁政主张,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和孔子所治之地,“路无拾遗,器不雕伪”,“而四方之诸侯则焉”。

然而天妒英才,正当冉耕想要大展抱负之际,却突染恶病,英年早逝,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

4

冉耕死后,冉雍撑起了冉氏家族。

冉雍字仲弓,也是孔子非常看重的一个学生,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孔子去世后,“恐失圣道之传”,和闵子骞等共著《论语》二十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记录,我们才知道了2500年前,日常生活中的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冉雍拜师面试的时候,孔子问他:“能不能说一说你的志向是啥呀?”冉雍回答说:“尧和舜这样圣贤的人都不在了,可他们所传下来的圣贤之道还很漫长,我愿意践行圣贤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孔子一听非常高兴,心想:“这个人可以哈!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队伍就会迅速壮大了,但不能光听说话,还要看实际行动!”

孔子为什么会暗自高兴呢?

因为孔子也是尧舜之道的践行者,冉耕的到来,使孔子觉得可算是找到了同频之人。

那么,尧舜之道是个什么样的道呢?

孔子非常向往虞舜时期的“无为而治”,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为政以德,譬诸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什么是“无为而治”呢?

“无为”是不是啥也不干,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躺平”呢?

答:那可绝对不是!

那应该怎样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无为”。

5

要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首先得弄清楚“无”字的本义。

“无”字的甲骨文刻画的形象,是一个手持花束的人在跳舞的样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跳舞的人可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娱乐明星,而是在做“巫术活动”。“巫术”在今天被理解为贬义,认为是装神弄鬼跳大神,可是,在殷商时代,巫术那可是绝对高大上的行为。

《国语》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等一的大事就是“祭祀”和“安保”,其中“祭祀”排在第一位。古人认为,幸福的生活不来源于你拥有多少财富占了多少土地,而在于你和上天沟通得好不好!

谁来和上天沟通呢?

当然是由“巫师”来沟通了,巫师在殷商时代的地位可是至高无上的,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且是道德模范。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巫”那是得有相当高的条件的。

“巫”者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到了金文时期,“无”变成了这个形象,一个“大人”带着两个“小人儿”在“跳舞”,也就是进行巫术活动。“大人”属于巫师兼部落首领或骨干,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后来政府官员也被称为大人,而且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清末;那两个“小人儿”是谁呢?一个是“巫师”的肉身人,另一个是“巫师”所幻化的那个人。

巫师的责任,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上天,再把上天的福祉传递给人间,所以,在祭祀的过程中,巫师是绝对不能有任何私心的,也就是说,巫师得把“私心”摒除掉,完全凭一颗“公心”为大家办事,这就是“无”的本义,无不是啥也没有,而是私心因公心被遮掩了。

所以,“无为”不是“躺平”,而是以“公心”之大覆盖掉个人的私心去做为人民服务的大事,“无为”就是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大公无私,那么,天下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事呢?因此,孔子说真正的好领导只要做到“恭己正南面”就可以了。

什么是“南面”?

“南面”就是“身坐北面朝南”的意思,谁才可以“坐北面南”?古代有资格“坐北面南”的,只有三种人,第一是天子,第二是诸侯,第三是诸侯国的正卿,也就是相国或宰相。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

孔子说,冉雍太棒了,有王侯相国之才啊!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

冉雍果真有王侯相国之才吗?

6

冉雍曾做过季氏宰,为政期间他提出了“居敬行简”的方针,主张“以德化民”。

什么叫“居敬行简”呢?

上一篇: 天地之中说聊斋
下一篇: 宝马与吉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