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律光:落雕都督的死亡(专栏·纸上谈兵)
作者: 张锐强弯弓射大雕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六月,国都邺城的空气沉闷而且炎热。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安坐府中,突然收到其女婿、北齐后主高纬赐予的一匹骏马。使者告诉斛律光,明天皇帝要去东山游玩,请他乘这匹马随行。
被诸多河流环绕的邺城地处平原,周围无甚风景,东山是北齐帝室开辟出来的游玩地,后被杨坚下令跟南园和三台一并拆毁。斛律光身为重臣,自然常去东山,故而对此安排丝毫不觉得唐突。而收到赐物,理当入宫拜谢,他随即按照礼节,进入皇宫。昭阳殿内有个配殿名叫凉风堂,是皇帝与臣僚议事之所。此刻想想这个殿名,他就觉得内心舒服了很多。他是敕勒族(因其使用的马车车轮很高,又称高车族),自幼生活在北方草原。对于他们来说,夏天的邺城温度还是太高。
斛律光直奔凉风堂而去。进去之后,皇帝不在。等待传见时,后面忽然有人突袭,想将他扑倒。他到底是百战名将,身手矫健,本能地站稳脚跟,同时回头。看清袭击者是刘桃枝,他立即明白大限已到:皇帝亦即他的女婿,已对他举起屠刀。
曾经有个瞎子从南朝流落北方,能从声音判断人的命运。他对刘桃枝的评论是:“有所系属,然当大富贵。王侯将相,多死其手。譬如鹰犬,为人所使。”最终他果然成为北齐皇室的首席御用杀手,参与杀死宰辅高德政、永安王高浚、简平王高涣、赵郡王高睿、平秦王高归彦、琅琊王高俨。此刻,命运的绞索已经套向自己、“落雕都督”斛律光。
斛律光道:“桃枝常为如此事。我不负国家。”但辩白再多又有何用。刘桃枝一挥手,三个力士赶上前来,用弓弦死死勒紧斛律光的脖子,直到勒死。“血流于地,铲之,迹终不灭。”那一年,斛律光不过五十七岁。
北齐三杰中的段韶已经病死,斛律光可以说是当时北齐的第一战将。他家世显赫,劳苦功高,突然之间怎么会被朝廷以这样近乎暗杀的方式剥夺了性命呢?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这事儿还真得从头掰扯。
斛律光,字明月,重臣斛律金的长子,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父亲征战杀伐。十七岁那年,在阵中遇见西魏宰相宇文泰的长史莫孝晖,一箭将他射落,然后生擒。高欢闻听非常高兴,立即将他升为都督。都督的职位不高,但可以带领一支部队。后来他以亲信都督的身份,跟随世子高澄在邺城南部的洹桥狩猎,看见一只大鸟展翅高飞,便张弓搭箭射去,结果正中要害,鸟像车轮那样旋转着直接落下。高澄一看是只大雕,不觉赞不绝口。丞相府的属官邢子高感叹道:“此射雕手也。”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人们都知道西北少数民族能弯弓射雕。是人人都有这个本事吗?当然不是,否则斛律光也不会被强调为“落雕都督”。
因高澄很偶然地被膳奴兰京刺杀,政权这才落到其弟高洋手中。高洋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可一旦得势,立即显露出公明刚断、雄才大略的一面,迅速称帝建齐,完成了高澄的未遂之志。快刀斩乱麻的版权,即归属于他。天保三年(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攻灭柔然,正式在漠北建立政权,历时两年的侯景之乱也终于被南朝平定。同样在这一年正月,北齐文宣帝高洋趁北方封冻、不宜施战的机会,率军北伐库莫奚。
库莫奚又称奚族,善于造车,活跃于我国东北方向。其来源有鲜卑和匈奴两种说法。高洋之所以要讨伐他们,是因为他们的手已经伸到代郡。代郡治所平城,亦即今天的山西大同,曾是北魏的国都,可谓卧榻之侧。此战斛律光为先锋。他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最终齐军缴获牲畜十多万,他则被升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
高洋盛名的保鲜期很短。四年之后的天保七年(556年),曾经“留心政术、务存简靖”的他便开始“嗜酒淫泆、肆行狂暴”。种种不堪,简直令人发指。即便面对白纸黑字的历史记载,都不敢相信。他“每醉,辄手杀人,以为戏乐”。宫廷常备大镬、长锯等刑具,要么投入大锅煮,要么用锯肢解。他很宠爱一个姓薛的嫔妃,后来听说她此前已被堂叔高岳所淫,而他很讨厌高岳,便将其“无故斩首,藏之于怀”,尽管她刚刚生孩子不久。薛氏的姐姐也很受宠。高欢去她家淫乐时,她为其父求取司徒之位,也被当场杀掉肢解。此刻高欢怀揣着血淋淋的人头干吗呢?到东山办烧烤宴会。大家喝得正高兴,他忽然掏出人头,扔到木材堆上,然后命令手下肢解尸体,用骨头制成琵琶。“一座惊怖,莫不丧胆”。高洋此时又收起那颗人头,对之流泪:“佳人难再得,甚可惜也。”
宰相杨愔只好找来一些死囚,名为“供御囚”,常备于侧,如果三个月内没有被杀就赦免。对待囚犯如此,对百官也差不多,“或杀或赦,莫能测焉”,大家都怕得要命。即便杨愔这样深受重用的宰相,也不免受辱。当时人们大便后没有手纸可用,只能用干木棍,所谓“厕筹”。他居然让杨愔给他递厕筹。“以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还算好的,“置愔棺中,载以轜车”时,几次要钉下钉子。嘲笑他是“杨大肚”,要拿刀子豁开其腹,幸亏此时崔季舒以开玩笑的口气说“老小公子恶戏”,一老一小纯粹恶作剧,随手将刀子拿走,否则还真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如果说对待杨愔多少还有一丝寻开心的成分,令人哭笑不得,那么下面这条记载则是彻头彻尾的恐怖:
齐主将西巡,百官辞于紫陌,帝使槊骑围之,曰:“我举鞭,即杀之。”日晏,帝醉不能起。黄门郎是连子畅曰:“陛下如此,群臣不胜恐怖。”帝曰:“大怖邪?若然,勿杀。”
紫陌在邺城西北方向,北滨漳河,南邻西门豹祠。百官来此给他送行,竟然要面临被无辜屠杀的风险。但他也不是一味作恶。身边的都督赵道德多次劝谏,他就吩咐赵道德,如果自己饮酒过量,就打他的棒子。赵道德真打时,他倒也不发怒,只是逃跑躲避。当然,酗酒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至于淫乱,那就更不用说。无论谁的老婆,他只要看上就霸王硬上弓,不从则祸及丈夫。
一句话,高洋变态,恐怕有精神分裂的心理疾病。
斛律光的父亲时任左丞相。高洋“尝持槊走马,以拟左丞相斛律金之胸者三,金立不动,乃赐帛千段”。毫无疑问,也有生命危险。
还好,斛律光当时在边疆作战,虽然凶险,却是荣耀地凶险,不至于屈辱。那一年里,他率领五千人马,突袭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戍,因他们经常招纳北齐的逃人,多次寇掠齐境。这次偷袭很成功,北周的仪同王敬俊等人战败,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被俘。天保九年(558年),斛律光又领兵攻克北周的绛川、白马、浍交、翼城等四戍。何为戍?北朝实行镇戍制,边境地区只设军事单位镇戍而不设郡县。镇相当于郡,长官为都大将、都将;戍相当于县,长官为戍主、戍副。天保十年(559年)二月,他再度攻杀北周的开府曹回公,柏谷城(今山西稷山县柏壁村)主帅、仪同薛禹生弃城逃跑,斛律光随即占领文侯镇(今山西稷山县西北),立戍置栅后回师。
同一年里,高洋和南朝的陈霸先死去。“得国最正”的陈霸先可谓善终,享年五十又六,而高洋年仅三十一岁,可以确定无疑地说死于酒色。
名将修长城
高洋统治前期,北齐在“后三国”中一度最为富庶繁荣。后因北修长城,南助萧庄,挥霍无度,国力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而北周则有蒸蒸日上之势。高洋在位期间,西魏(557年后称北周)担心齐军袭击,每到冬天都派人砸开双方北部边界黄河的冰层,等到武成帝高湛当政,攻守逆转,砸开黄河的成了齐军。对此斛律光忧心忡忡:“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乎!”
但尽管如此,这位以进攻见长的名将,却也不得不领兵修长城。北齐修筑的长城都在秦汉长城以内,其中斛律光主持修筑的更是靠近华夏文化的核心地域。在哪儿呢?河内轵关。这是河清二年(563年)四月的事情。
山脉中断处或者山口曰“陉”。巍巍太行,崇山峻岭,除了著名的“太行八陉”,再也无路可以穿越。这其中的第一陉便是轵关陉。轵关古道是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一条通道,从今天的河南济源通向山西侯马。运城、临汾盆地古称河东,而济源、焦作一带因黄河在南边形成一个“V”字湾,古称河内。简单而言,轵关古道可以沟通河东与河内,而轵关城就是这条要道的东方出口,控制在齐军手中。依据地形修筑的轵关城本来已很险要,但北齐依旧放心不下,又令斛律光率军两万在其西部也就是战线前端修建勋掌城,并顺势筑长城二百多里,设置十二个戍,防止魏军由此进攻。勋掌城的修建,大大增加了轵关城的防御纵深,但是管用吗?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答案。
斛律光为什么要在这里修长城?因为北周已经磨刀霍霍。他们打算与刚刚建立的突厥汗国结好,“纳其女为后”,联合攻齐。北齐闻听,赶紧也派出使者,付出更高的价码。因两国争相结好、求娶其公主,此后突厥可汗一度视周、齐为儿:女婿本来就有半子之劳。
有钱能使磨推鬼,木杆可汗想转变风向。北周使者杨荐责问道:“太祖昔与可汗共敦邻好,蠕蠕部落数千来降,太祖悉以付可汗使者,以快可汗之意,如何今日遽欲背恩忘义,独不愧鬼神乎?”木杆可汗惨然良久曰:“君言是也。吾意决矣,当相与共平东贼,然后遣女。”
派兵多少合适呢?公卿都建议十万,杨忠信誓旦旦,只要一万。这个杨忠,也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他以跟达奚武率军从小路深入北齐五百里、直达虎牢城下接应司马消难的归正或曰叛逃而声名鹊起。本来达奚武以勇武著称,但此事过后,风头即被杨忠盖过。
杨忠随即率领一万周军,会同突厥木杆、地头、步离三可汗的十万人马,由北向南,达奚武则挥师三万,自西向东攻击平阳(今山西临汾),双方约期会师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从高欢开始,北魏晚期直到北齐实际上都实行二都制。名义都城在邺城,实际都城在晋阳,因为高欢的府邸设在那里。如果说邺城是北齐的心脏,那么晋阳就是其大脑。
强敌入境,武成帝高湛的本能反应是逃跑,“戎服帅宫人欲东走避之”。经臣下苦劝,总算率军赶到了晋阳。他登上城楼,军容严整,木杆可汗立即责怪周人忽悠:“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
他们眼神里都有钢铁的力量,谁能抵挡?
所谓北齐三杰,指的是段韶、斛律光和高长恭(本名肃,族名孝瓘,字长恭)。在资历最老功劳最大的段韶的指挥下,齐军顺利击退北周与突厥联军。追击到陉岭亦即勾注山(今雁门山)时,冰厚雪滑,情况紧急,突厥人只得裹着毡子朝下滑。“胡马寒瘦,膝已下皆无毛;比至长城,马死且尽,截杖之以归”。
段韶击退北路军,斛律光面对的则是其东路军。率领东路军的达奚武也是赫赫有名的宿将,跟随宇文泰征战多年。双方在平阳一带碰头,彼此兵力对等,都是三万。斛律光虽然勇猛,却没有立即进兵。当时达奚武还不知道杨忠已经败退,斛律光便派人给他修书:“鸿鹄已翔于寥廓,罗者犹视于沮泽。”达奚武得知内情,立即退兵。
斛律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敌退我追,他立即率领部队展开追击,一直追到北周境内,俘获周军二千余人。回到邺城,武成帝高湛跟他抱头痛哭。为什么跟他如此亲昵?他们是亲家翁:斛律光的二女儿被纳为太子妃,他因此成了后主高纬的岳父。
一箭定乾坤
这一战北齐虽然获胜,但潘多拉的匣子已经打开,此后双方便征伐不断。当年年底,北周三路大军同时出动,尉迟迥进攻洛阳,杨檦攻击轵关,权景宣攻击悬瓠(悬瓠城在今天河南汝南,是豫州的治所)。郦道元《水经注》说“以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故名。”因中唐名将李愬雪夜进军在此活捉吴元济,因而它也被泛指为擒敌之所。
这是一场北周本来不愿发起的攻击。当时北周的实控人并非周武帝宇文邕,而是其堂兄宇文护。北魏分裂时,宇文护的母亲未能跟随入关,一直流落在北齐,已经嫁给中山王。宇文护得知此事,便修书北齐,索还母亲。尽管只有一封信而没有正式的使者,北齐还是将老太太送了过去。然而北周虽不好意思打,但突厥吃了大亏,一定要打。宇文护无奈,也只得答应。这种仗,自然没有打赢的道理。
三路人马以尉迟迥的中路军最为强大,号称雄兵十万。宇文宪、达奚武都在其列。当初高欢攻击玉壁时的手段,周军一一拿来回敬。筑土山、挖地道,猛攻洛阳,但“三旬不克”。洛阳西北部的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建有浮桥(所谓河桥),北魏还在此修筑了北中城、中潬城和南城,以控制交通。北方来的军队,必须由此经过。宇文护命令诸将将通往河阳的道路挖断,阻止齐军来援,但诸将都认为齐军不敢前来,因而只派了斥候(即侦察兵)。
他们这么判断,是基于前面两支援军的战场表现。兰陵王高长恭和大将军斛律光联袂而来,但“畏周兵之强,未敢进”。这很有可能。作战需要勇敢,但也不能靠匹夫之勇。斛律光勇敢,同时又懂得珍惜士卒。其父斛律金“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斛律光深得家传,每次作战之前都按照匈奴的方式占卜。结果若是凶多吉少,便不贸然进攻,以免白白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