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严武
作者: 彭玉平诗人往往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何以这么说呢?因为他们虽然也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尘世之中,但他们经常从尘世中跳脱出来,沉浸在诗歌之中。所以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轨迹往往就显得独特而充满个性。
大诗人杜甫,在中国真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我们都知道他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三吏三别”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所以我们很多人从小就知道、学习杜甫的诗歌了。
但严武这个人,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但我要说,在严武生活的时代,他绝对是一个风云人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严武在唐代的形象就像一个民族英雄,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功勋显赫,杜甫特别说他“三朝出入荣”(《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就是说他在三朝都备受重视,地位高。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抗击吐蕃入侵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战功彪炳。特别是抗击吐蕃的胜利为他奠定了民族英雄的地位。吐蕃是西南藏族建立的政权,跟当时唐王朝西南边境的摩擦不断。他的前任一筹莫展,节节败退。广德二年(764)七月,面对吐蕃不断的入侵,严武亲自率兵征战。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当时有七万多人的吐蕃部队,先后拿下了当狗城(今四川境内)和盐川城(今甘肃境内),然后又派兵乘胜追击,把吐蕃追击到数百里之外,西南边境终于安定下来。这种军事才能获得了朝廷的高度评价。
严武是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儿子,所以仕途发展也总体很顺畅。杜甫说严武“四登会府地,三掌华阳兵”(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华阳即蜀地,所谓四登即京兆少尹、京兆尹、成都尹(两次)。这些都是严武一生中可圈可点的地方。
二、充满侠气甚至有暴力倾向的性格。
历史上记载了好几件他对别人稍微不合心意就动杀心的故事。其实这种带着杀气的侠气在他少年时代就已经形成了。据说在他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问母亲:“为什么我感觉父亲明显偏爱玄英(玄英是严挺之的妾),很少来看望您呢?”
他母亲回答说:“唉,说来话长,你还小,很多事情不了解。你父亲是个薄情寡义的人,嫌弃我出身贫寒,加上很快有了你,从此之后就根本不管我了,我虽然待在严家,其实像个弃妇一样。”说着,严武的母亲伤心地哭了起来。
严武虽然才八岁,但天性就有一股侠气。有一天,他趁着父亲外出,玄英正在睡觉,就用小铁锤猛击玄英的脑袋,打得玄英血流满面。等到严挺之回来一看,这玄英已经被打死了。家里的仆人很担心小严武的命运,就帮着撒谎说:“刚才小严武拿着铁锤玩,不知怎么就打到玄英头上了。真是意外啊!”严挺之大怒,把严武喊到跟前,对他说:“你也玩得太过头了吧!”
只见八岁的严武不慌不忙地说:“哪有一个在朝廷做官的人,做事没有分寸,偏爱自己的妾,而冷落我的母亲的呢?我是故意用铁锤打死她的,才不是不小心呢。”严挺之被他说得呆住了,过了一会回答说:“好吧,你真不愧为我严挺之的儿子。”
严武的个性后来更加豪爽傲慢,甚至有非常残暴的时候。我觉得一方面与天性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他父亲不经意间的鼓励也有关系。
三、不俗的诗歌创作水平。
《全唐诗》里只保留了他七首诗,具体写的肯定不止这个数。唐代诗人群星璀璨,在这个星空里,严武肯定是比较暗淡的一个。但我为什么还要说“不俗”呢?因为他对诗歌和诗人的态度非常虔诚,这是为他加分的。譬如他留下的七首诗歌中,就有三首是与杜甫唱和的。杜甫就说严武“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奉赠严八阁老》),杜甫这么高评他,所以严武虽然与当时的诗人比如岑参、王维、高适等关系都不错,但“最善杜甫”(《全唐诗》卷二六一小传)。对杜甫这么好,我也要为他加点分的。
正因为他对杜甫最好,而杜甫对他评价也高,所以我就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说。
严武虽然也写了不少诗歌,但在中国诗歌史上,一般都没有严武诗歌的专门介绍。但如果说到唐代政治史,严武就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了。杜甫对严武有这么高的评价,是与杜甫和严武有很深的交往有关的。所以诗歌史上说到杜甫,也就不能不带出严武来。因为杜甫不少掏心窝的话都对严武说,何况杜甫一生的起伏变化也往往与严武捆绑在一起。
杜家与严家是世交,杜甫与严武的父亲交往就不少,所以年长严武十四岁的杜甫,在严武面前有的时候难免有点倚老卖老。但别忘了,严武年纪虽然比杜甫小,但他少年得志,官阶比杜甫高。这让杜甫与严武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有时也真有点尴尬。他在给严武的诗里,一方面说“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奉赠严八阁老》),意思说是年仅三十一岁的严武扈从唐肃宗,年纪轻轻做了给事中,这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在开元年间称为黄门省,“黄阁”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在这一级别的官员中,严武是最年轻的,所以杜甫称赞严武年轻有为。比自己年轻,但官职却比自己高,杜甫在诗中说“客礼容疏放”,一方面说自己平时有点不拘小节,另一方面也称赞严武胸襟开阔。
这应该是杜甫写给严武的最早的一首诗了。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之间曾经确实有不论年纪、不讲官职的关系,但杜甫与严武的关系真正全面推进的时候应该在严武担任成都府尹时期。
上元二年(761),严武被任为成都府尹,第二年,也就是宝应元年(762)春,他就急着要见一个人。谁呢?杜甫。请一个诗人过来聚聚,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当然是用一首诗歌去邀请。严武果然写了《寄题杜二锦江野亭》: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鵔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骑骏马,终须直到使君滩。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好像有点费解,主要是典故用得不少。但我先把典故全放在一边,把诗歌的意思集中说一下,其实也简单的,就是希望杜甫不要过于闲散,不要整天钓鱼,躺在草地上看天看地看流水,自恃有才,就清高,就不去做官,其实做官也是为国效劳、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方法呢。
你别看这严武小杜甫十四岁,看人还真是准的。他知道杜甫曾经是雄心万丈,也有经国之才,但经受打击多了,意志就不免消沉了。但严武不这么看的,他说你杜甫有才是不错,而且才华可以跟汉代的祢衡有得一比,但你有祢衡的才华,不一定非要学祢衡的骄傲。祢衡写《鹦鹉赋》的故事在《后汉书》中有记录。说这祢衡年少的时候能写能说,当时人不仅写不过他,连辩论也不是他的对手。但祢衡的缺点在“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也就是很傲气,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当时章陵太守黄射一直很爱惜祢衡的才华。有一天曹操把祢衡送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黄祖的儿子黄射正在大宴宾客,突然有个人献上一只鹦鹉,黄射端着酒杯走到祢衡面前说:“今天真是高朋满座,这只鹦鹉好像就是为这次聚会助兴的。您的才华是大家久仰的了,如果能写一篇《鹦鹉赋》,各位读了一定很快乐。”祢衡倒也没推辞,拿起笔,把这篇《鹦鹉赋》一气呵成地写完了,而且写得真是文采飞扬,果然是名不虚传。
但就是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祢衡,却因为性格的原因与曹操、黄祖这些人都处不来,最后二十六岁的时候就被黄祖找借口杀掉了。严武说杜甫有祢衡之才,倒不是说他也有生命之虞。而是希望他用才华来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这样说不是把自己的意思放在严武的身上,因为严武诗歌的下一句“何须不著鵔鸃冠”,其实就是再次劝他应该出去当官。鵔鸃是古代的一种鸟,据说头上的羽毛鲜艳,汉代的一些官职如郎、侍中等官帽上经常用这种羽毛来装饰。你看,这严武希望杜甫当官的愿望是非常直接的,一点也没有隐瞒。
“腹中书籍幽时晒”,这一句用了《世说新语》的典故。说有个叫郝隆的人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正中午的时候,对着太阳仰躺在地上,有人就觉得奇怪了,这夏天正中午的太阳该有多热,这人怕是有病吧?所以走过去问:“你这是干吗呢?把肚子鼓得这么大?都晒红了啊。”郝隆回答说:“我在晒书呢,我读了一肚子书,架上的书要晒晒,防霉去湿,肚子里的书也要晒晒的,要不然谁知道我读了多少书呢!”郝隆当然是炫耀读书多、学问富的意思了。严武的意思是说你杜甫曾经自称“读书破万卷”,读的书一定也很多,学问当然也好,你没人时应该也晒晒你的学问,让学问真正派上用场。你看这句的意思其实也是劝杜甫出来做官,不要顾影自怜,浪费了满腹的大学问。
“肘后医方静处看”,所谓“肘后医方”就是指晋代的葛洪,他虽然只活了八十岁,但生前一心要做神仙,一生都在探索养生之术,并且有专门的著作《肘后要急方》。严武的意思是:你杜甫休闲养生当然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养生的书也不用天天看,偶尔在幽静的地方翻翻也就可以了。
你看这严武对杜甫的才华、学问真是非常的佩服,而且字字句句都是为杜甫的前程考虑,从朋友的角度来说,应该说很地道了。
最后两句说到主题了。意思说你一个人恐怕也沉闷久了,何时兴致来了,立马骑着一匹骏马,一路飞奔到我这里来就好了。“使君滩”虽然就在四川,但并不在成都,严武只是借用,“使君”是自称,使君滩大概的意思是我这地方的意思了。
这严武邀请杜甫来聚聚,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他了解杜甫,所以想破解杜甫原来的生活状态,让他跟上自己的节奏,一起为家国尽力。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意思,严武还用了不少历史典故来说明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
收到这样情深意长的诗,杜甫应该为这样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知音感到欣慰。严武用诗歌来邀请,杜甫当然要先用诗歌来回复了。杜甫的诗歌题目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诗歌如下: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这诗歌与严武的诗一样,典故不少,核心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官我不是没有做过,但官场套路太深,我已经很厌倦了,还是安心当个闲散之人吧。应该说杜甫虽然理解严武的雅意,但并不接受他的建议,最后反过来邀请严武不妨来我的草堂聚聚。
这诗歌的第一、第三两句其实是说了一个事件。什么事件呢?就是至德二载(757),因为“安史之乱”,唐肃宗到凤翔避难,杜甫赶过去拜谒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当年十月,扈从唐肃宗从凤翔回到长安。所谓“奉引”就是护驾回长安时在前面带路,骑着“沙苑马”,也是官马的意思了。大家注意这个“滥”夹在里面好像不大醒目,但其实是杜甫很有情绪的一个字,也就是说自己不过是“滥竽充数”而已。但第二年,宰相房琯打了败仗,又受人挑拨,被唐肃宗罢了宰相的官职,贬为邠州刺史。这房琯可是杜甫的布衣之交,两人认识很久,关系非常铁,他本来还想着老朋友房琯当了宰相,自己也肯定会有得到重用的机会,杜甫因此奋不顾身上书皇帝说:“房琯那可是有大才的人!这点过错算什么罪呢?哪有因为这些小事而罢免一个宰相呢?”唐肃宗对杜甫的上书很生气,差点要给他重刑。罢免了房琯之后,也把杜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去凤翔拜见肃宗,然后护驾回长安,其实是杜甫一生中不多的值得记忆的时光。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也让杜甫很受伤,虽然不能说杜甫从此一蹶不振,但近五十岁的年纪受到这样的重创,有点心灰意冷,大家也是可以想象的。所以你看杜甫在这首诗歌的第二、第四两句,就说自己天性就疏懒,已经习惯了隐居的生活了,“水竹居”其实就是形容隐居的环境,也真的适应了钓钓锦江鱼的生活了。杜甫这样的话你要说一点情绪也没有,可能大家也不相信。但总体上来说,杜甫不再有大的抱负,可能也是真的。
那么这样的杜甫像历史上的谁呢?杜甫接着就告诉我们了。晋代的谢安和三国时期的阮籍都是杜甫的偶像。谢安曾在山里兴建亭台楼阁,种植大片的竹林,然后经常召集年轻人来雅集,用美味佳肴招待他们,每次费用都不少,但谢安乐此不疲。而阮籍不拘礼法,生活得很自我,也同样是我的榜样。你看杜甫对自己的人生安排原来是有计划的。人生进有进一步的活法,退有退一步的活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杜甫的人生其实是相当灵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