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之室
作者: 王彦明走廊
我的心,从未如此空旷,风的影子都是一种关爱。
一朵云抚摸一片天空。
一首歌穿过了寂静的深渊。
一粒米在钵里叩击。
穿过长长的甬道,抵近历史遗忘的角落,留下的也会慢慢消失,而消失的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惊醒。每一次触摸,都像是进人自己的肺腑,总有些幽暗是沉默的,即使张开嘴,也会失语。
命运是一种植物的轮回,在攀爬中凋零,在行走中,慢慢回溯那些曾经燃烧的炽焰,它们固执地残留了灰烬。
骨头在夜色里,呈现着骨头的形状。
夜的海
越是深入,越觉遗憾。有多少斑点正在消逝?我们来不及捕捉,就在前行途中失去了过往。也许可以说,我们正在拥有,至少这光、风和月色,以及带有波光的海,是属于我们的,甚至那些身后的汽笛声也是,尽管它正在低下去。
许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在所有的热烈里,充满欢愉的瞩目……可很快就想伸出手去挽留,孔子这么考虑过,张若虚也思索过,苏东坡却直接松开了手。真的来不及,就已经成为了遗憾和往事。我们对着枯萎的落花,很容易怀念一泓秋水和淡淡的夕照。一只燕子此时正掠过水面。
平原上的两个人
事实上,他们都已开始倾斜,这是引力构成的曲线;由此,他们让一些词语黯然失色,甚至于略显无奈。平原之上,已经是初冬,偶尔有淡雾,此时也没有散尽。他们相对站立,是两棵没有了叶片的冬树,也是两个没有性别的人。其中一个戴了一顶帽子,黑色的,让灰色的上午进一步暗下去。另一个什么也没有戴,一种寒凉擦过额头。
他们要走向哪里?或许是彼此相约,更像是一场偶遇。年轻时候,没有说完的话,仿佛河海里被涡流带起的沉渣,正在一点点返还人间。其实也不必说,在眼神里已经可以找到一些痕迹。也许就是漫无目的地走:途经一棵白杨,也能想起一个温暖的故事。相遇的事儿在这一生中,不多也不少,刚好暗合生命的纹理。那些刻在石头上的话,信与不信,都是一种选择。
蝉蜕
我像是遇到了自己的前世,也像是遇到了自己的今生。我陷入了深渊,静静地观察自己,我在自己里生长出一个自己,又扭过头去回溯那些地下的光阴。总要有一些依凭之物,一条船,或者一座桥,就让我抵达了不可预知的自己。仿佛是期待中的自己,又恍惚是一个另外的自己。我在时间里看到了墓穴,也看到了死亡,那是一只深渊里的眼睛,它炯炯有神。我想我将被取消一个名字,然后,以另外一种形式孤独存在。我想我将在消逝中得以永存,而你们会成为我的坐标。也许在众多的沉默中,会有一个声音谈及“我自己”,那么深的忧郁。这冬天的午后,不再有枝条、阳光,蔚蓝和淡紫,只是风将我吹向我看不见的地方。笑话
也许就是一个笑话,我们却如此认真,认真地落人深渊,以为在建造一座塔,甚至都想好了佛的影迹:而现实却是在空虚中迷失,也曾以为这就是开始,从认真和承认失败中开始,从清扫和梳理中开始,从愚蠢和笨拙中开始。就是这样,从一块石头认识一块石头,有时候,也退回到一块石头,就此有了石头的质地。内部依然是一块空间,也许你看不到,但是,它还是一种存在。也许刻刀说的不是你的语言,也没有你骄傲的面容,它仅仅是游走,就成为了“不朽”的自然。哪里有自然?自然都是一双手的安排。
种树
我们当然想种一棵树,要挖坑、浇水、捉虫,还要防止雷电和烟火,就像看护我们的孩子:我们当然欣喜于那种拔节的声响,也欣慰于枝繁叶茂的景象。如果有人说,树里藏着一个神,或者是一粒沉重的果实,毋宁说树里躲着一颗心。贪婪的心。夏天的时候,我们喜欢那里的鸟鸣;冬天则可以爱上一树的落寞。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板凳、椅子、柜子、床和门匾之间,画上风景,题上心情,却容易忘记在风中枝叶摇摆的心情。
抵达
我们爬那座山的时候,已是夜晚。就在月光倾洒的石级上,摸索前行。因为隔绝,月亮仿佛在一片独立的领域,四周是夜幕。耳畔是山风,偶尔也有猫头鹰的叫声。有些石级看不清,就用手触摸,那些或圆或尖锐的部分:这让我们有些安慰,也有些忧虑。一只小松鼠的出现,是快乐的偶然。待它爬上树,溜走,月光还是那么澄澈。据说山顶有座道观,山的名字就是道观的名字,许多人试图抵达那里,却成为一种徒劳。必然有人抵达那里,也必然有人永远无法抵达。而我们到了门口,门也没有叩一下,就下山了。有些东西,不必强求;而有些东西,乘兴而来,乘兴而去,也是一种抵达。
岛屿
我们注定无法摆脱这种宿命,在天地之间漂浮了这么久,海岸就在动荡中变换着,就像昨天落下的那只海鸟,今天,我们已经认不出它的模样,还有那么多流云,是否还带有我们的心事?包括远处的星辰和汽笛,似乎也在重复,却已经无法确认,就连我昨日写下的一行字,今天都有了模糊感,我们在波涛和风的推动下,失去了对岸的信任。许多年以前,我用一张旧地图试图找到海岸线,甚至想象了陆地和那里的故事,风一吹,就又忘记了所有期盼,就是在渔船和海岸之间简单度日,太阳总会拥抱我们,它会给大海一个盛大的清晨和傍晚,也就会随时赠予我们一个节日。我喜欢在简单的日子里,添加一些涛声、海鸟和远处的帆影,那些小小的惊喜,让画布突然有了色彩。这色彩并不浓烈,但是总有新意和可能,或许也浓烈,而这反而会形成落差。有时候,我也在想,那些遥望我们的人,他们在陆地上,是不是把我们想象成鱼的亲人,或者说,认为我们就是鱼的子嗣?还有一种想法,时时出现在我的头脑里:我的生活也许就是别人勾勒的一幅画卷,我仅仅是一滴小小的墨滴,突然落在这纸张上,我该在哪里找到边界和中心?我该怎么演绎大海和潮汐?我该怎样抵达明天?从沙丘上走过,一个陌生人看了我一眼。也许他在寻找前世的自己,走后,他频频回头;也许我还可能是他眼中的传奇。冰的战栗
我们对冰的信任与不信任是一样的。走在上面,就听到体重带来了断裂一般的声响,从幽远的地沟深处,从神秘的暗处,那是不可抵达的泉源。而我们热爱冰啊,它的冷、厚和坚硬,它的铁锁一般地绵延,它终有一日的开裂……每一个部分,都让我们为之着迷。尤其是行走,也可以选择滑行,我们一直有着飞鸟的梦,也有关于速度的企望,一旦脚下有了冰刀,就再也无法遏制地释放;人们更为喜欢的是薄而脆的惊心动魄,无论是冬末,还是初春,都有一些战战兢兢的人,小心地踏上冰面,在行走和陷落之间,获得内心的战栗。那是一种在岸边无法理解的惊颤。冰面上,一道裂缝正向前延伸,冬天不远,春天也不算深。
光滑
谁没有过光滑之梦呢?柔软的线条,钻过门缝,沿着墙壁匍匐前行,从水面前行也不曾留下涟漪,擦过花冠也不曾有过颤抖。妈妈说,要爱小溪的流畅,像天边的歌曲。就这样一路行来,很容易被那些莫名其妙的突起和磕绊左右,犹疑的灯盏忽明忽暗,说是犹疑,其实也是一种松动。那些皴裂的、充满刀斧痕迹的山石,忽然有了某种暗示;那些行走的骡马蹒跚而来,就像一种命运;那些每日都在叠加的反复,居然有了金字塔的样态……它们都是使我远离的诱惑。而犹疑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怀想,当我们离乡,母亲的印象总是在深夜的心头出现。
位置
我不知道为何我会站在这里,这是让我怀疑的问题。现在,我就站在这里,这里没有月光,也没有音乐,仅仅是我的脚步带着我到达了这里。沉思的瞬间,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地方,孩子们曾经在这里画下了一条小狗:同时,这里因为压路机碾压而留下了很多辙痕。从这望向远处,可以看到黑暗的楼宇和隔着窗帘的灯光。此刻,我就在这里,我并不想知道我为何会站在这里,树影像巨型的怪物正伸出脚爪,我心里晃动了一下,而人却没有动。总有一些莫名的东西,推动着我,让我靠近这里,譬如欲望或记忆,也有可能是重力和体力。到达这里就是那么恰到好处,仿佛所有的临界点都在倾向于它,仿佛我的心也因此而增加了一些欢喜。我就站在这里,没有月光,也没有音乐。可我已经站在了这里,月光应该倾斜而下了,音乐也该响起来了。如果没有,那么,我就在心里下一场雪,以此淹没所有的痕迹。
灰烬
可能风来,就又形成了新的样态。那么些年过去了,耳蜗中依然留有一个颤音,它在逐渐消弭。晚秋时节,在蟋蟀和蝉的歌声中,想到夏夜的阴凉和一眼井中的半个月亮。我也遇到过白发的夫妻和蹒跚的母亲,他们正从田野里走过。为什么刻针可以如此清晰?为什么我们可以走到今天?为什么我们没能持续一朵火焰的兴奋?就像有一年,我在巷口,试图挽留落日,也想挽留一个身影。又一些年,我在落日里捕捉到一个背影,如此熟悉,而那背影里也含着一枚落日。晚风让小巷暗暗拉长,就像那些沉默的影子和落日成了堆积在时光里的鱼骨,挥挥手,并不意味着告别,也许更多的是召唤。那静静的井啊,已经掩埋,而勒痕还在青石之上。
医院
几乎没有人愿意,无缘由地到医院住上一段时间;同时,也有人永远需要走向这里。在白色的世界里,一切显得冰冷,针头、检测仪器、手术刀、刺眼的灯光……都在近处,又那么遥远。在各种数据和感觉的支配之下,有些病症愈发清晰,有些问题逐渐发酵。暗夜里鼓胀的豆子,也许可以成长为豆苗,小的暗影就在心里幻化成鬼魅,心的惊悸和夜的沉寂,往往会调和成度数最高的酒精。忽然觉得一切豁然,忽然又觉得一切来不及,还没有看看第一株开花的桃树,也会想起这一生的遗憾。有些错误忽然有了价值,有些价值忽然丧失了意义。拄拐的人越走越远,开刀的人正在缝合,如果病灶消除,阴影是否会就此消散?从病床上、医院里离开,第一朵桃花已经凋零,花瓣落在地面上,和去年全无区别。
仿佛记忆之中的事物
它们就是丧失了质感,仿佛时间里的琥珀。譬如独自生长的野草、落在自行车上的月光和窗外飘散的白雪……我明白它们的存在,但它们丧失了最初的柔软、亮度和潮气,五官在玻璃罩内丧失了感知力。有时候,我以为我已经贴近了真实,或者说,是在用想象力支撑对世界的深情,却不得不面对这种隔离般的现实。已经无法想起,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丧失了舌头、耳朵、鼻子和眼睛的,也许这有些夸张,毕竟它们还在工作,只是我在涣散中渐渐失去了它们。据说,30岁之后,人开始萎缩,是否世界由此开始窄化,一个人的心应该也在丧失动力。那种举步维艰的感觉,正在涌起,就在这暮色之中,我静静看着角落的座钟,我会在每一个整点时刻,重复我的声音。
伤心地图
一个人有多大的执念,才会去绘制这样一张地图?并且还要用铅笔勾连所有点位,甚至企图在时间层面使之获得一种秩序感。这无疑是造山运动,人在山的阴影里,建立雄心壮志,却又难免惴惴不安。是选择报复,还是再次自我伤害?毕竟过往就像尖刺或者鱼骨,记忆力强的人,因为偶尔还会翻看那些疤痕,便有意识地寻找起其中古怪的逻辑。
也许遗忘可以形成空白,那么加深记忆,就是唤醒,一个人走进地图,如果不曾陷落,就会抵达山巅。而无法进入地图的人,或者不曾勾画线路的人,他们是否会在清风里,以喝酒忘记所有?是否还有一种可能,地图在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分解?生活会让线路清晰,进而模糊;模糊之中,还会看到清晰。
沉静之室
寓身于此,也许心还是乱的,渐渐就静了下来。萎缩就成为了释放,像鸟儿在雨水之后梳敛羽翅。事实上,室内还有其他人,大家都仿佛静默中的树枝或者水流,彼此小心保持着距离,或者各自为战,有些并不清晰的界限,存在着,也消隐着。一块魔方,被切割成若干块,又随时可以组合成一块。地上铺着浅蓝色的地毯,应该是为了减弱脚步的声响;灯是圆形的节能灯,在白日里也亮着,但并不特别亮;桌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隔断,仿佛地图上的界限,它们的缝隙就是高山、河流、轨道和沙漠之间的细线,在实际的比例上也许就是千山万水;桌椅都是木质的,也许曾有鸟群落在树枝上,也许木工曾将倔强的它们改造,也许它们曾在寂静中吸收了孤独的气质,也许一朵云曾同它们一起沉默。我们在这种沉默里,恍惚就理解了生,同时也看到了死。有时候,生可以盛大,其实也可以孤寂,郊野之花从不在意目光,它们慢慢逝去;同时死亡也可以极其沉静,来和去,并不需要多大动静,啼哭是一种生命形式,闭上眼睛也是。读一本书,写一幅字,构思一段人生,回忆某些人……我们在自我的笼子里,忘记了时钟的刻度。这不就是一种纯然的死亡吗?而它多么轻盈、自然,就像花开花谢。这沉静之室,从不纠结,它不在意目光和喧闹,你来与去,它都如斯静默,甚至不眨一下眼睛。它只是世界给予我们的爱。
山谷
我凭空虚构了许多山谷,在诗里,在一部电影里,在所有深夜的梦境中……只是我从未真正抵达。我曾以为这里代表隔绝,对着远处呼喊,只有回声。事实上,钟声和鸡鸣很容易在沉静中,让人恍然清醒:如若心没有改变,移动也不会发生。我也曾在月夜,倾听窸窣的松涛,民房里的灯火才是温暖的所在。年老的诗人说,神住在那里。清晨的树下,板栗哔哔啵啵,掉在地上就发生了炸裂,但刺还是青绿色的。山谷里的居民似乎醒得很迟,我散步归来,屋顶才冒出炊烟。民居的旁边,就是一条小溪,水流之上有几块白石,小鱼在周围撞来撞去。我踏石过河,就在溪流中央,捧起溪水,红日破碎的光,由此生殖,并且形成更多的光芒,轻轻刺着眼睛。我并不喜欢他们安排的篝火,这种消费主义的奢侈,在此依然多余。一座山谷的空灵在于“空”,而不是“满”,就像我的到来一样,是如此多余。而如我一般的人,走在这里,仿佛在触摸一幅壁画、一段故事、一种依恋,抵达以后才明白,山谷早已铺好了通往天空的道路,靠着执念生活的人,在湖水里看到的,并不是羽毛,而可能是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