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域旅游地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地图

作者: 艾小娟

围绕全域旅游地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地图0

摘 要: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石泉县坚持围绕全域旅游地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地图,紧扣“山水田园、康养休闲”基本定位和“一核引领、四区联动”发展布局,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提升要素配套、优化产业业态、深化文旅融合,全面助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转型、迭代升级。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旅产业;全域旅游;升级转型

2020年11月18日,石泉县被国家文旅部正式命名为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6月10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名单,石泉上榜。2023年,石泉县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并驾齐驱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石泉县2023年前三季度旅游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1-9月份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07.6万人次,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30.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2%,3.4%,文化旅游产业对石泉县域经济的综合贡献呈现出快回暖、稳增长的态势,再度跃居疫情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致富增收的龙头产业。石泉县图书馆作为石泉县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应当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积极的文化引领、文化支撑和文化服务作用。如何进一步深耕公共文化,为县域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更快、更好地推进石泉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时下公共图书馆人应该思考和付诸实践的大课题。为此,笔者带着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调查后的思考。

一、发展现状

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穿境而过,总面积1516.4平方千米,总人口18.05万人。石泉是“丝路之源”印证文物鎏金铜蚕出土地、先秦文化重要发祥地、纵横学派鼻祖智圣鬼谷子故里。近年来,石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了“文化引领、旅游支撑、突出特色、多元发展、打造品牌、提升形象”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起“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立足石泉地域实际,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化、文旅产品经济化进程。

(一)将文化发展融入旅游规划,构建“一心”“四区”“多点”的全域全景总体布局

“一心”“四区”“多点”全域总体布局,就是以石泉县城景区为中心,以云雾山为核心的秦岭生态文化体验区、以汉江为轴线的汉水文化休闲度假区、以池河金蚕小镇为重点的鎏金铜蚕丝路文化体验区、以饶峰、两河为突破的康养休闲度假区,利用山水生态、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形成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二)依托优势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资源

自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石泉文旅各部门联动,深入挖掘鬼谷子先秦文化资源,打造了云雾山鬼谷岭AAAA级景区;依托汉江古城文物资源建成了汉江古城AAAA级景区;开发远古地质生态文化资源和古镇古村落文化资源,建成了燕翔洞AAAA级景区和中坝大峡谷AAAA级景区;追寻古丝绸之路见证物鎏金铜蚕文化记忆,打造了池河金蚕小镇AAA级景区;汇集火狮子、采莲船、舞龙舞狮等民俗技艺和庖汤会、古法榨油、拓辣子、鼓气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成了中坝七十二作坊非遗小镇AAA级景区;借助汉水码头古镇文化资源,建成了后柳水乡AAA级景区;整合鬼谷子文化研究、桑蚕文化研究、汉江根艺文化等资源建成了杨柳秦巴风情园AAA级景区;利用汉水文化+农耕文化建成了饶峰驿站AAA级景区;利用现代农业种植文化及田园风光,打造了草池湾朱鹮小村田园综合体。“石泉十美”文化名片、旅游形象和空间布局基本形成。

(三)利用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石泉县是一个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的陕南边陲小县。小县城为了发展乡村大旅游,做足了农耕文化功课。为了打好农耕文化这手牌,石泉县发动乡村旅游主体参与市场经营,充分利用农耕体验+田园风光+休闲康养开发建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5个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

(四)依托精品文化活动吸引游客

近年来,石泉县坚持以文化活动促进旅游营销,从而增强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力。在过去以“云雾山之春”“汉江之夏”“水乡之秋”“燕翔之冬”为主题的四季文旅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打造了规格更高、规模更大、参与范围更广、影响力更深远的“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金蚕文化高峰论坛”“汉水文化旅游节”以及“红红的庖汤宴 浓浓的大年味”四季品牌活动。景区内常年常态化开展“情景+演绎”活动,县太爷巡游、县衙断案、“丝路之源·十美石泉”情景歌舞剧等文化活动为小城旅游聚集了人气。

二、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调研认为,石泉县文化旅游产业与同类区县相比,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后疫情时代造成的经济低迷影响、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旅游审美疲劳、民众消费观念转变形成的“穷游”新概念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需求等冲击,文旅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不得不升级转型的瓶颈期,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思想认识不深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石泉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大刀阔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但是部分单位、企业和民众在思想认识上尚未与县委、县政府完全达成共识。更有甚者还在吃“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老本,在片面的自我认知、自我陶醉当中固步自封。这类人群对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路径思考不深、研究不透,对文化旅游业已从单纯“观光游览式”转向综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沉浸式”的深刻变革缺乏深度理解,对后疫情时代、“双减”政策以及宁石高速通车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缺乏敏锐性,对旅游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缺乏有效应对措施。人才、项目、资金向文化旅游产业聚焦不够、倾斜不足。

(二)文化旅游产业体制机制不畅

一是机构赋能不足。文化旅游产业链职责与其赋能尚未完全统一,配套不足,权责不对等,调配不畅,与旅游排头兵身份不符。二是激励措施滞后。现有激励措施奖补方式类型单一,在景区机制体制创新、经营模式更新、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大部分优质资源掌握在市场主体手中,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缺乏反向激励措施,对部分私营景区的制约无法实现,无相应退出机制可依。三是资金筹措困难。现有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又缺乏优势市场主体和优良资本注入,加之受本级财力影响,县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不足,制约了项目建设和新业态的引进落地。四是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育缺乏系统性战略性统筹,目前急需的专业策划、项目包装、经营管理、营销推广人才尚未得到解决,聚焦本土所需、放眼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吸附机制尚未建立,这制约了文旅产业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三)文化旅游业态品质不高

一是同质化竞争明显。石泉旅游多为山水自然风光,县域内景区景点发展模式趋同,个性化、品牌化产品少,可参与的体验性项目更少,极易被复制,与周边区县旅游业发展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品牌影响力弱。石泉虽为安康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但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产品、精品线路和稀缺性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品牌在目标市场中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中高端游客少,来石泉的游客停留时间短,拉动消费乏力,旅游综合效益带动不强。三是新业态引入缓慢。文化旅游产业紧跟市场风向的新业态引入力度不够,中高端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滞后,服务品质不高。

(四)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套不优

1.“吃”而不精。美食菜品不成体系、地域特色不够明显、品质档次不高,缺乏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老字号饭店。“石泉食美”美食文化IP市场竞争力差,社会影响力弱。2.“住”而不优。“住”的布局不合理,多集中在县城;“住”的供给不充分,旅游旺季一房难求;“住”的业态不平衡,满足多元化、多层次住宿需求业态欠缺;“住”的文化没跟上,从外部环境到空间布局再到室内外陈设均没有考虑到游客住宿过程中独特的地域文化体验感。3.“行”而不捷。旅游道路标准、环线建设有待提升,旅游专线有名无实,多元化交通工具配套体系尚未建成,智慧化交通建设滞后,慢游体验功能性设施设备配套欠缺。4.“游”而缺魂。地域文化挖掘深度不够,“以文串景”的氛围不浓,文化艺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不佳,特色文化对外展示的张力不强。5.“购”而缺名。以简装农特产品为主的“大众货”“大路货”产品居多,缺乏有精品化、规范化、特色化地域符号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游客购买意愿不强烈,亟待精包装打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商品体系。6.“娱”而缺质。“文化变文娱、文娱变产品”的转化不够,满足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研学旅游、休闲康养的参与性项目开发不足。“娱”的整体档次不高,呈现低端化水平。

(五)公共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不足,支撑不够,服务单一

公共文化职能部门对石泉县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利用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辨识度、消除同质化影响不足,对“石泉十美”文化IP支撑力不强,旅游业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不优,文化旅游融合领域较窄,未形成共建、共享、共融发展合力。县域精品文艺原创作品缺乏,旅游宣传品亟待更新,景区景点解说词有待加强,情景剧、歌舞剧及民俗表演活动亟待由表演型向体验型提档升级。

三、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各种风险挑战,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对旅游产品的引领、支撑和服务,增强产品内涵、丰富产品结构、细分产品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吸引中高端游客延长来石旅居时间和刺激消费动能是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

(一)凝聚思想共识,夯实发展责任

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关键在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一是重视再提升。坚定“文化旅游兴县”发展主线不动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底蕴,旗帜鲜明地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日程。集中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运行机制。二是责任再具体。夯实工作责任,实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项目化、任务具体化、责任清单化,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大赋分权重,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三是动能再激发。完善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措施,引导市场主体坚定发展信心,全面准确把握新时期的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发展方向,推进新产品研发,储备人力资源,自觉提升服务、经营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协作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理顺关系促赋能。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链职能、任务、责任需要,赋予相匹配的工作保障和统筹职能,使各级单位和市场主体履职尽责、权责对等,有效保证工作推进落实。二是优化规划强引领。以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果统领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按照“一次高点规划统领、一张蓝图分步实施、一套机制保障落实”思路,统筹考虑空间布局和区域差异化发展,编制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构建“一规引领、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三是双向激励正导向。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奖补措施,加大对机制体制创新、经营模式更新、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奖补力度。同时建立惩戒机制,对疏于管理、服务质量差的景区景点,责令限期整改,并在项目支持、资金配套方面予以约束。四是拓展渠道筹资金。统筹财政资金,壮大县级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抢抓新增专项债券集中申报机遇,争取更多专项债券,支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文旅投公司投入运营及县域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加大资源、资产收储力度,引导外来优良资本注入、优势主体运营,实现资本增值。利用固定资产抵押、债券、资产入股等方式撬动银行和社会资金,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切实发力“投资端”。五是强化“引培”育人才。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注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和培育一批急缺的旅游策划、管理、营销高端人才和团队。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专题业务培训,发挥文化旅游专家库作用,提升各镇各部门干部业务知识专业化水平。

(三)丰富产业业态,满足多元需求

一是盘活存量谋发展。分步落实盘活措施,对A级景区实施重点突破。建议有条件的景区引进运营维护团队,以投资入股、比例分成等形式,盘活资产变资本,与社会优势资本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议鬼谷岭景区、秦巴风情园、喜河风情街、汉江石泉古城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专业市场主体盘活放大存量资产;建议中坝大峡谷、雁山瀑布加快二期投资建设,加大研发二销产品力度,丰富旅游业态文态;建议燕翔洞景区与总公司剥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减负轻装前进;建议中坝作坊小镇统一运营管理,丰富业态产品,提升服务品质和接待能力;建议饶峰驿站、醉美桑海精心策划包装,加强运营管理,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提升现量塑品牌。以文态、业态提升为切入点,着力实施“农家乐品味提升、农业园区变景区提升、农产品变旅游产品提升”、“石泉食美”品牌打造、网红营销人才与市场主体培育、文化挖掘和旅游融合、交通环线提升、智慧旅游提升、全域旅游品牌提升,繁荣夜间经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深挖旅游消费项目,让广大游客充分享受自然风光、感受人文石泉、体验美食潮玩,推动文旅消费经济稳步回升。三是发展增量赢市场。重点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新业态布局,围绕“夜游有景”“夜食有味”“夜购有物”“夜娱有乐”打造精品夜间娱乐项目,丰富旅游业态。紧跟市场需求提升改造“丝路之源·十美石泉”情景剧,及时更新老街民俗文化演艺活动,推动其由展演式向沉浸体验式转变,培育演艺小品以及亲子游人群需求的精品舞台剧和传统文化小剧场,拓展夜间消费业态,打好夜间经济组合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