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视角下吉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张雪

高校参与视角下吉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0

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吉林省文旅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高校作为主角,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服务区域社会,还要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全过程参与文旅产业开发,全面助力文旅产业高效发展。本文以高校为主体,分析吉林省高校参与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职能部门政策上的扶植,资源的融合构建,市场导向的引领,而且要突出文化企业、文化机构、文化单位与旅游产业的有效合作,走多维赋能发展之路。高校凭借强大的知识资源优势,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地方服务等社会功能,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随着吉林省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吉林省高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发丰富和重要,不仅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更要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发挥好“区域智囊团”“人才库”的作用。

一、吉林省文旅产业发展和高校参与产业发展状况概述

(一)吉林省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共庆,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2538.86万人次,同比增长113.56%,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39.9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2.15亿元,同比增长179.29%,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43.03%,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1]吉林省着力探索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径,不断推进文旅产业做大做强,产业整体实力在不断增长,但目前发展机制尚未成熟,可优化空间巨大。

第一,吉林省文旅产品开发缺乏特性,趋同性明显。

趋同性突出表现在文旅产品差异性不明显,产业发展定位简单。吉林省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同属东三省,相近的地理位置、接近的风土人情、差异性较小的社会生产活动等,直接造成了吉林省在文旅产品开发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趋同性,欠缺亮点。

第二,吉林省文旅融合模式单一,缺乏高质量衔接点。

吉林省在文旅融合开发过程中,虽然注重引导构建多元融合模式的文旅项目,但目前仍以自然景色的旅游观光为主,而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老工业基地、电影城、汽车城以及吉风吉韵吉剧等,与旅游产业融合适配度有限,并未有效实现产业联动发展,也缺乏对区域的营销力和推广力。

第三,吉林省本土文旅人才缺乏,人才供给存在不匹配性。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因教育模式单一陈旧,所培养人才的“普适性”特点明显,缺乏与吉林地域性特色的有效结合,导致高校在地方人才供给上存在不匹配性和滞后性。就目前情况来看,了解吉林历史文化的本土专业人才仍处于大量短缺的状态。

(二)吉林省高校参与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高校资源丰富,在参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表现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高水平师资团队有限、高校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等方面。

第一,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对接存在盲区。

吉林省现有30所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其中有影响力的特色高水平院校数量有限。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基本调研,与文旅产业紧密相关的其他专业发展滞后,缺乏相关配套专业学科体系支撑,这些都直接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在对接文旅产业发展上,尚未形成特色分工、统筹推进的科教赋能文旅模式,高校间的差异性特色优势无法与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新业态进行良好对接。

第二,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课程结构设置趋同。

省内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都明确写道:要培养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会展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但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无差异化”的课程设置,都缺乏对吉林省历史文化、社会民生、产业发展、未来规划的足够关注,所培养的行业普适性人才无法满足吉林省文旅产业发展的需求,使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参与文旅产业发展的功能大打折扣。

第三,高水平师资团队紧缺,行业引领力有限。

省内高校旅游相关专业的很多教师原本来自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缘构成复杂,很难形成强大的科研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的学科应用能力也受到极大限制,导致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尤其近年来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兼具不断创新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亟待壮大,行业引领力和高端支撑力亟须提升。

第四,高校主体意识不强,文旅融合后劲不足。

高校参与文旅产业发展是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省内高校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大多停留在进言献策上,缺乏有效跟进和后续发展投入的持久保障,无法切实推进策略建议走深走实,难以及时协调、应对、解决理论转化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在各自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产教学研用”有机融合,无法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一站式全效解决方案,“虎头蛇尾”现象明显。

二、吉林省高校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些年,吉林省高校虽然不断将自身发展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但参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仍然有限。高校参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从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聚焦紧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强化参与主体意识等方面来寻找有效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

1.支持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省内高校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持久提供人才输送,需要立足吉林省新发展战略全局,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这是助推吉林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自身内涵式发展和建设的必由之路。相关高校要明确办学目标,深挖自身专业优势,主动跳出传统发展框架束缚,不断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合理适时增设新学科、新专业,积极探索文旅产业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并与相关专业协同联动,构建与吉林省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相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共同打造高校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吉林模式。

2.谋划合理分工与侧重

省内高校要立足高点,结合实际,综合衡量自身区位优势、办学特色,统筹文旅产业发展布局,做到合理分工和侧重,逐步确立高校间的区域化、差异化、层级化、互补化的发展定位。具有旅游专业教学优势的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聚焦服务于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谋划产业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拥有农研科技的院校,可以聚焦服务于乡村经济振兴的文旅产业发展;医学院校可以凭借自身优势,聚焦服务于健康养生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艺术类院校可以依托艺术创意、媒体传播等方面的优势,聚焦服务于文旅产业创意宣传开发;体育院校要充分利用各自在冰雪运动上的优势,聚焦服务于冰雪文旅项目发展,加速形成冰雪产业集聚等。

(二)聚焦紧缺人才培育,形成区域专业优势集聚效应

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开展文旅人才需求调研[2],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培养机制。健全高职-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建立“卓越文旅人才班”“文旅实验班”等,夯实基础;科学整合校内外实践活动,走进文创基地、乡村振兴基地等文旅融合基地进行特色实践考察,生成文旅调研报告,完成文旅专业毕业论文,发表相关专业论文,逐步形成系统性研学体系;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类相关讲座、报告、文化论坛、峰会等拓展文旅人才知识视野;组织骨干教师带队,参加文旅人才培养类比赛;与省内景区建立实习合作关系,拓展本土文旅人才成长空间;积极推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背景下旅游育人平台的升级与重构,有效保证文旅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可持续性发展[3]。

2.完善特色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高校要重点突出区位特色,开发具有吉林省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情特色的垄断性课程,编写具有吉林省特色的高水平精品教材,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不断打造使之成为品牌课程、精品课程;对与文旅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历史文化类、艺术设计类、数字传媒类、中医药类等专业加大扶持力度,并在此类专业中增设文旅类专业课、选修课、通识课,不断培育学生跨学科发展优势;围绕省内文旅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业态创新要求,不断构建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实践平台,实现“特色化”“一体化”的实践设计;在打造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以一流课程为中心的文旅特色优势专业课程体系。

(三)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强化文旅发展高端引领

1.建设精英师资队伍

高校要加强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梯队建设,优化学缘结构,重点打造一批业务素质优、科研能力强、教育观念新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业务素养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通过评教评学、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核,不断督促教师自我提升;着力培养重点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骨干,促进教学团队和学术梯队建设;积极选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赴国内大学研修,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术视野;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文旅类人才评选教学名师、精英人才、拔尖人才创造更多机会,支持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师团队、标杆教研室的认定工作,积极谋划搭建一流学术交流平台及教师发展高端平台。

2.建立校企合作提升机制

建立文旅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提升长效机制,不断壮大文旅类企业校外专家、兼职教师队伍的规模,加强校企教师“互兼互派”合作,加强专职、兼职教师间的联系沟通,共同构建紧跟行业发展新趋势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实现校内外教师合作教学,校内外资源共享[4],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育质量;重视教师提升机制长久稳定,制定有效激励和保障制度,切实推动合作提升走深走实,不断深挖行业发展资源优势,全方位服务于文旅师资队伍发展。

(四)强化高校参与主体意识,深化过程性参与

1.注重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强化

高校要在发展层面将服务与引领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作为高校发展的内驱动力,使之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性计划,优化整合资源,建立高校文旅联盟,加强协调联动,深化高校对文旅产业发展的主体推动作用。吉林省已于2022年成立了高校文化旅游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确立了“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后续需要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文旅协作走深走实。吉林省要不断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建立密切联动的深度合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批集文旅科技发展、人才实践培养、运营管理于一体,并充分展示吉林省文旅特色的市场化社会实践运营示范基地,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高校主体提供实践的场所,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活动过程性参与、旅游管理运营等实战能力。

2.主动打造高校参与对话平台

高校要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等科研成果转化类、专利技术转化类高质平台建设,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实现科研向生产力的高效转化。高校要积极为相关部门、企业、各类文旅综合体开发等提供政策咨询、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文旅发展服务,通过规划、设计、管理、运营、维护等环节使科教成果不断转入实体化运行,为科教赋能文旅提供根本保障。高校要设立社会合作对接组织机构,积极鼓励教师全过程深度参与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实现科教与文旅产业无障碍沟通。高校要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信息云平台等技术平台的搭建,使文旅项目开发过程性、阶段性信息公开化,为高校深入参与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文旅产业想要提质升级,文旅融合强化发展是其必然趋势。高校作为其中的主角,要大力推动实现自身在区域文旅产业发展中服务者、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的角色塑造,立足吉林省“一主六双”的发展战略,不断整合优化自身资源优势,强化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构建参与机制与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以高水平参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文旅产业振兴之路。

(长春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2022年项目“高校参与地方文旅产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GJX2022D115)。

参考文献

[1] 马俊华.东北文旅观察:整体快速恢复,吉林处于全国前列.

http://jl.people.com.cn/n2/2023/1014/c349771-40603256.html

[2] 白长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行业人才培养:实践需求与理论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36-42.

[3] 卓毅.旅游产业转型视域下协同育人平台的升级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7):156-160.

[4] 邓梅娥,冯茜,刘嘉欣,等.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