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学习观探微
作者: 钟诗敏 张宸源摘 要:《论语》是儒家经典文献之一,记录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内涵丰富,其中的学习观是孔子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学习理论体系。孔子认为好学能够积累知识并提高品德修养。学习是成为君子的正途,“学”与“习”是内修和外修的统一,关键在于躬行,致力于成为内外兼修、文质兼备的仁人。
关键词:《论语》;学习观;君子;躬行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是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动荡时期,这也是孔子提出恢复周礼,通过重建伦理道德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以此恢复有序社会的原因。因此,孔子十分重视品格的培养,主张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做一名具有仁德之心、遵守礼节、富有孝心的君子。孔子的学习观不仅要求汲取理论知识,还要求学习道德修养。首先,好学之人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自身修养道德,达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精神境界以及“好学”升至“乐学”的高度;其次,将学习的理论、道德内化于心,力求达到君子的境界;最后,学以用之,可以达到“学而优则仕”,“克己复礼为仁”。
一、学以增智:好学
《论语》开篇讲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并且时常温习和实践,不也高兴吗?《论语》中多次把“好”与“学”进行关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果决,说话谨慎,接近贤能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一)学习主动性
好学直观体现为学习的主动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篇》)。此句描述了孔文子好学的态度,作为卫国大夫,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颜回学习灵活有度,勤于思考,能以一知十、举一反三。鲁哀公曾问孔子众多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篇》)颜回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极高,常常称赞颜回的心“三月不违仁”,别的学生只是短期偶然想起罢了。具有“为学之心”,明确自身学习的方向和价值,学习才有主动性,而学习主动性又是学习的开端。
(二)终身学习观
好学是一种终身学习观。孔子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便随心所欲,却又不越出规矩。他的一生以学贯之,活到老,学到老,以至于到了年老阶段可以心态平和,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孔子的学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篇》),他认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不缺像他这般忠诚信实的人,他们只是不及他爱好学问的程度罢了。
孔子还从道德论的角度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篇》)如果不通过好学以明其理,只是爱好和推崇这些美德,自然会产生种种弊端。不学之人无法看清事物发展的根源,容易眼界狭隘,甚至陷入愚昧的境地。
(三)学之愉悦
好学可上升为乐学,知之、好之、乐之,从爱好学习变为在学习中获取快乐,以便达到新的高度。《论语·雍也篇》讲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乐学还是一种对安贫乐道的追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吃着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可以乐在其中。孔子认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修养,就不怕艰苦的外部环境,甚至可以通过文化知识改变心智,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二、学以修身:君子
古代重视对品格的培养,儒家有君子、圣人,道家有真人、至人,君子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赋予了君子“德性”,是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强调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多方面的品质来成为君子,其内核是“仁”。《论语·颜渊篇》讲述了不同弟子向孔子问仁而得到不同答案。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就是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说外出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给别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核心在于“仁”,根据弟子的性格特点回答何为“仁”,引导弟子能真正知“仁”、学“仁”,成为一名君子。“节用而爱人”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君子,孝顺懂礼是君子,而学习就是成为君子的正途。
(一)孝为君子之本
“百孝善为先”,孝顺是古代衡量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父母在世时,赡养父母并不是简单养活就行,《论语·为政篇》讲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今的孝只是养活父母,而犬马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那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平日要恭敬父母,并且从精神和物质上赡养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二)取财有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常常将君子与小人对比分析,君子爱财但取之有道。孔子从不反对追求财富,但是如何取财便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了。孔子的弟子冉求,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可他为季氏搜刮财富。孔子得知季氏比周天子的卿士还富有后说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从此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孔子强调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财富,否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时刻保持仁德之心很艰难,面对财富诱惑时,心中的君子信念是否坚定不动摇,关键考验平日对品德的学习是否真正入心、入耳、入行。
三、学以致用:躬行
“学”与“习”是内修和外修的统一,“学”是内在修养的过程,包括文化内涵和道德修养,“习”是修养的外在表现,将品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方为君子。《论语·述而篇》讲道:“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对于学习书本上的学问,孔子认为自己和别人不相上下。在生活实践中做一名君子,孔子认为自己还没达到。孔子谦虚地表明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学识修行永无止境,提高修养贵在躬行。
(一)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和弟子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了,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而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心中,“仕而优则学”比“学而优则仕”更为重要。“学而优则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开拓视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为官者的从政能力。孔子曾叫弟子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他认为自己不够成熟,仍需要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才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能耐,这种能耐在春秋时期是指礼、乐方面的能力。孔子听了很欢喜,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漆雕开严于律己,有君子之风,不急于成名获利,把升官发财看得很淡,致力于自我修养的提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仁人修身齐家、脚踏实地、心术端正,为政时有道,做好自己的事,正确发挥自身才能。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国大夫史鱼刚直不屈,政治清明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起来。孔子对蘧伯玉评价极高,直接赞誉为君子,十分欣赏其对于仕途的淡泊态度。关于邦有道、邦无道的问题,《论语·公冶长篇》讲道:“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体现了儒家对个人如何自处于乱世的思考,君子自处的根本在于保持人格的独立,用之则行、舍之能藏的风范。
(二)“习”礼
“知”要靠勤奋的“学”来充实,内化于心;“行”即外在修养则靠“习”获得,外化于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一个人在年幼之际要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诚实可信,博爱大众,多亲近有仁德的人,践行这些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内在修养为“道、德、仁”,外在修养为孔子提出的“六艺”。孔子主张内外兼修、知识能力并重,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
《论语·乡党篇》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一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孔子在朝廷时“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走进朝廷不站门中间,不踩门槛;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孔子在平日生活里也保持严谨、守礼、诚敬的态度:“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学”是内在修养的过程,“习”是外在修养的表现,正如孔子主张既要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也要行为举止合乎礼仪。
四、结 语
综观孔子的学习观,“学”与“习”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孔子主张的学习体现出了一种生命力,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与对自身的要求都以“学习”为中心,应有“好学”的态度,随之上升为“乐学”。“学”的是内在修养,明白何为文、道、德、仁,努力内化于心,追求君子境界;“习”的是外在修养,厘清学与仕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为官之道。同样重要的还有合乎礼节的制度,在此制度之下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的君子。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下转页)
(上接页)局,2006.
[2] 张丽丽.从《论语》看孔子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22-24.
[3] 张琴诗.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J].新西部,2020(18):76-83.
[4] 王攀.论《论语》中的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J].品位·经典,2020(3):151-153.
[5] 黎哲.孔子的学习观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3):7-13.
[6] 沈龙辉.论孔子“学”与“习”中的学习观[J].科技展望,2016,26(34):154-156.
[7] 任晓燕,王曰美.论孔子的真学、好学与乐学[J].阴山学刊,2022,35(5):47-53.
[8] 王樊,颜冰.探求先秦儒家学习观之道:以孔孟荀学习观为例[J].文教资料,2020(16):48,65-66.
[9] 田雪.论儒家学习思想的内在逻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10] 姚海涛.“儒家学宗”荀子的“学习观”[J].走进孔子,2022(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