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角下合阳面花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达

作者: 刘静 杨羽琪

民俗视角下合阳面花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达0

摘 要:合阳面花是陕西省合阳县民间食祭礼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由小麦加工而成的色彩艳丽、造型夸张、做工精细的“馒头艺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合阳面花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从民俗应用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了合阳面花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探讨了其在不同社会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功能,旨在展现合阳面花艺术所传递的丰富情感价值。

关键词:合阳面花;民俗视角;文化意蕴;情感表达

面花艺术,在中国北方小麦种植区域尤为盛行。它以小麦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精细的加工步骤——揉制、发酵、捏制、上色,将普通的面粉转化为造型丰富、色彩艳丽的面花。这些面花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合阳面花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已被评为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官方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合阳面花常出现于人际交往、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中,是合阳县人民历经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审美意象和情感表达。这些面花作品融合了当地人质朴纯粹的情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祈盼和追求。合阳面花是合阳县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合阳面花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碰撞与融合。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合阳面花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达,以期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合阳面花的文化探源及表达形式

(一)合阳面花的文化渊源

合阳县位于陕西省渭北地区,地形多样,沟壑交织,地理风貌独特,被誉为“一滩二沟七分塬”。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湿变化明显,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年际波动显著。

受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合阳县以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地表水资源相对匮乏,旱地作物种植成为主流,其中小麦的广泛种植为面花艺术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合阳面花的产生与发展,与合阳县的地理优势和人文底蕴紧密相连,其艺术特色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成为中国民间美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洽川,是合阳县的古称,曾名为莘国。《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这不仅描绘了周文王迎娶莘国之女的情景,也标志着合阳与诗经文化的深厚渊源。被誉为“诗经文化之乡,中华情诗之源”的合阳,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仪习俗。

合阳面花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合阳县人民的情感与寄托。面花的造型多样,源自民众对吉祥图案的喜爱、对原始图腾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元宵节的“插花娃娃”到清明节的“燕燕馍”,再到诞辰礼的“鱼儿变娃”,合阳面花在岁时节庆和人生礼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这些面花不仅是合阳群众内心深处共同的审美追求,更是千百年来合阳人民精神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二)合阳面花的表达形式

合阳面花从造型上大致可分为贴花型、单体型、插花型三类。贴花型以水为黏合剂,将装饰贴到馄饨馍上;单体型都是具体塑造的单体形象,可单独成为面花,也可用作插花部件,多为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插花型是以插花馄饨为主,将形态各异的小型面花插在竹签上对馄饨馍进行装饰。

合阳面花在个体塑造上多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动物某一部分的雕饰来强调生动性。如“老虎头花馍”,将胡须捏制成形似花瓣的线条来进行装饰。合阳面花也讲究形态的对称美学,如单体无法对称,则会成对制作。插花面花也会呈现出对称的形式美。在插花单体塑造时,除了采用动物形态,也会借鉴花鸟虫草对主体进行装饰,从而使整体层次更加丰富,营造浓厚的喜庆氛围。

起初,装饰面花用的是带有颜色的谷物杂粮,如黑豆做眼睛,枣做嘴巴。可食用色素普及后,手艺人逐渐用色素对面花进行装饰。合阳面花多采用红、绿、蓝、黄四种颜色,色彩艳丽,凸显其夸张形象。

除固定制作方法外,手艺人也会根据自身审美进行面花制作。合阳县在端午节时流行送“艾艾馍”,其底部为绿叶形状,在上面点缀花卉瓜果或动物,体形普遍较小。一般是娘家母亲为出嫁女儿赠送,传达对出嫁女儿的关心。

二、合阳面花的民俗应用

在合阳县,面花伴随民俗产生。在重要场合,随处可见合阳面花的身影,无论是岁时节庆还是人生礼仪,都需要蒸制面花来传达情感。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面花为每一场民俗活动增添了文化色彩。

(一)岁时节庆中的合阳面花

合阳人非常重视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是其中最重要的六个节日。在这六个节日里,花馍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不同的节日里面花的造型各不相同,所传递的情感也不同。

合阳人一般从腊月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妇女也在这个时候蒸制面花。年节面花一般分为祭祀和送礼两种类型。大年初一时,家中母亲为天地诸神敬献“神桃馍”以祈求天神庇佑;“银子行行”是指家中瓮里满载银子,敬灶神“银子行行”以求家中财源满贯、灶火兴旺;土地爷是家宅六神之首,送土地爷“积积馍”和“笼笼馍”以祈求五谷丰登。合阳人非常注重礼仪文化,晚辈给长辈拜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调和馍”。“调和馍”是在馍里包上芝麻、盐、油等,送“调和馍”表示对长辈的敬重与孝顺。送其他亲朋好友则用和“调和馍”内馅一样的“馄饨馍”,但在制作上更加精致。

元宵节是当地俗称“老看小”的节日,一般是长辈带着“娃娃馍”去晚辈家里。“娃娃馍”以黑豆做眼睛,红豆做嘴巴,制作者再用手捏制出形状各异的耳朵、鼻子等,造型十分有趣。若是给新婚的女儿女婿,娘家母亲则要送一对“插花娃娃馍”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插花娃娃馍”中男娃娃头上佩戴的是相公帽,女娃娃佩戴的是花冠,其上各有一只龙、凤,寓意早生贵子。合阳妇女将对家族人丁兴旺的希冀寄托在“娃娃馍”中,在蒸制面花时加入自己的想象,用杏仁做心脏,胡萝卜丝做肚肠,辣椒面做血液。正月十五时,为保来年家宅安宁,家中母亲还会在水缸中放入“鱼馍”,寓意水源充足;在粮仓中放“鳖馍”,寓意粮仓富足;在磨子上放“尾虎”,有辟邪、守护之意。

在清明节,最重要的就是祭祖活动。合阳县家家户户都要蒸制“蛇蛇馍”“燕燕馍”敬献祖先,这也有万物复苏、迎接春天之意。除此之外,还要送给出嫁女儿“娃女子”,一般在出嫁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娘家要给女儿送去五个“娃女子”,一直放到孩子出生为止。“娃”指男孩,“女子”指姑娘,“娃女子”性别特征明显,也映射出了合阳县民众的生殖崇拜风俗。

自古以来,端午节都有挂艾叶驱虫辟邪的风俗。五月初五同样也是“老看小”的时候,娘家母亲会带着“艾艾馍”送女儿,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农历七月七日时,为求子祈福,要敬奉送子娘娘。除了送神桃,妇女也会送砚台或笸篮形状的面花以代表对生男孩生女孩不同的期望。

中秋节时,合阳人家家都会做“月饼馍”,馅料与“调和馍”基本一致。沟南地区的人们则会做枣糕,面与馅料层层叠加,寓意步步高升。

(二)人生仪礼中的合阳面花

在合阳县,面花伴随着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是情感传递的依托。

诞生礼,是迎接新生命的开始,从孩子出生到周岁有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新生儿满月后,娘家要给女儿送“压心糕”,寓意给女儿安心定神,“压心糕”代表女儿因孕育生命保持紧张的心终于可以安定下来。周岁时,小孩的外婆家会根据性别为小孩送上面花,男孩是蒸一对“牛轭斗”,寓意勤奋能干,寄托着外婆对于外孙肯吃苦耐劳的期盼;女孩则送一对“鱼儿变娃”,寓意活泼可爱。

婚礼,是成人之后最重要的一场仪式。亲朋好友送来形态各异的面花,为新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娘家母亲在女儿结婚时要蒸制“插花馄饨”,一般为“龙凤呈祥”“双凤朝阳”“老虎馍”等样式,借此表达新婚夫妇互相登对、幸福美满。

在合阳,为六十岁的父母祝寿,也是每个子女的责任。祝寿时,一般送寿糕或者“插花馄饨”,有希望长辈长命百岁、福寿安康之意。“插花馄饨”的底部是馄饨馍,在上方插上寿桃、菊花等进行装饰,中间插上面花做的“寿”字或“福”字,特征明显,可以清楚辨别出是祝寿面花。

中国自古重视丧礼,在当今合阳地区,参加葬礼的人要带上“献贴”以慰藉亡灵。“献贴”是在“大馄饨”上插上仙鹤、四周用小花装饰的花馍,意味着亡者驾鹤西去,希望死者灵魂可以升天。

(三)社会生活中的合阳面花

特定的区域环境和传统的风土人情让合阳县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信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看忙罢”,筑房时的“上梁”都是合阳县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的体现。

“看忙罢”是夏季农耕结束后,女儿带着“调和馍”去看望父母的一种习俗。“麦登场,女看娘”,合阳人注重亲人间的密切联系,即使女儿已经出嫁,也不忘时常孝敬父母。

盖房在农村也是一件大事,给房子上梁时,亲朋好友要带“神桃馍”拜访,以敬天地神灵,祈求安定。在上梁即将结束时,要放鞭炮举行祭祀之礼。

除此之外,还有“跌痂”。早期天花病毒肆虐,小孩打过牛痘疫苗的地方伤疤脱落称为“跌痂”。大人祈求孩子健康平安,就会带“野狐子”面花看望孩子,认为这种动物可以为孩子带来免疫力,抵抗疾病。“野狐子”是由各种寓意吉祥的动物身体组成,被合阳人赋予新的寓意。这种习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已经逐渐被抛弃。

三、合阳面花的情感表达及价值传递

在过去经济不发达时,面粉是合阳人最珍贵的东西,面花的传赠是合阳人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直至今天,合阳人民依旧用这项传承千年的习俗继续谱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其中蕴含的不只是繁复的礼仪文化,更是合阳人民亘古不变的最纯朴的情感表达。

不同的场合中,合阳面花的造型不同,所含寓意也各不相同。每一个面花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作为情感传递的依托,面花承载着每个送礼者真挚的祝福。

合阳面花突出精神层面的表达,人的主观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面花制作中,自然界的生物可以超越空间随意组合,合阳人摆脱一切限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拟人化形态来表达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鱼儿变娃”这一造型,夸张却也不失真实。合阳面花体现的是人们对于吉祥图案的喜爱,对于自然界万物以及生殖的崇拜,表达了合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结 语

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不断兴起,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日益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合阳面花作为合阳地区的文化符号,成为研究该地区独特文化传统的重要窗口,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合阳人民情感表达、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纽带。

合阳面花,这一蕴含着中国民族基因的文化现象,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民的目光。它不仅向本国人民展示了合阳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活力。作为合阳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合阳面花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工艺技巧和文化记忆,体现了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生命力和创新潜力。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彭璐.合阳面花的民俗学阐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3.

[2] 史耀增.合阳面花的艺术特色及民俗应用[J].民艺,2020(3):105-108.

[3] 王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合阳面花研究[D].咸阳:西藏民族大学,2020.

[4] 袁华祥,肖芬.中国传统文化在合阳面花中的形式美表达[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8):338-340.

[5] 周晓.简论合阳面花的艺术风格[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