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文化视域下泉州古城人居环境特色与改善策略研究
作者: 杨楷枫 胡金
摘 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带来了特色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泉州成为“多元文化宝库”的先决条件,不仅为泉州带来了商贸上的繁荣,还极大影响了泉州古城的整体环境,如街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立面、窗台纹饰等。泉州中山路自古以来都是泉州古城中最繁华的商业街道,本研究将以海洋文化为视角,以泉州古城中山路为调研对象,探讨中山路街道人居环境特色,宣扬泉州优秀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泉州申遗成功和国家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海洋文化对泉州人居环境的意义,让大众重新关注泉州的海洋文化。
关键词:泉州古城;中山路;人居环境;海洋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座城市,其建成环境、居民活动与文化相互间不断影响、拉扯,形成了该地独有的人居环境特色。自古以来,闽南地区因“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成为“兵家不争之地”,但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反而造就了闽南人敢打敢拼敢闯的精神,繁荣的海上贸易传统使其成为农耕文化中的一个异类,泉州最具代表性。繁荣的海上贸易带来的多元的海洋文化,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让泉州成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泉州拥有“多元文化宝库”之称。源远流长的海上贸易传统为泉州不断注入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文化,它们在历史中不断碰撞与交融,形成了泉州独有的文化基因。2021年7月,泉州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2024年春节期间,根据相关数据,泉州共接待游客818.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18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同时携程发布的《2024龙年春节旅行报告》显示,泉州为十大旅游订单增长较高的文化底蕴深厚、年味浓郁的城市之一。[1]在此背景下,泉州古城人居环境的改造更需要被重新考量,以此适应更加多元的服务对象,更好地展现泉州古城人居环境的海洋文化特点。
二、文献回顾
海洋文化由与海洋密切相关、受海洋启发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组成,它涵盖了从物质到精神信仰、从行为习惯到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与海洋之间深厚的联系和交流。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利用的表现,也是海洋与人类文明之间互相影响、交融的体现。
泉州古城申遗成功后,关于泉州古城的研究逐年增加。其中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古城中的建筑形式[2]、街巷空间[3]、铺境文化[4]等。目前也有部分学者针对泉州古城与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如林翔、关瑞明将海洋文化对泉州古城人居环境的影响及主要的建筑特色进行了系统介绍:泉州的人居环境因海洋文化的影响具有“儒商并重的价值观”“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对外来文化包容的文化观”。在此基础上,学者林乙着重研究了海洋文化对骑楼、番仔楼、红砖厝等泉州传统建筑装饰的影响。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目前,关于泉州古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形式与都市纹理上,而关于海洋文化对泉州古城人居环境影响的研究并不多。
三、泉州中山路人居环境的海洋文化元素特征体现
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影响着泉州古城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物质层面的饮食、建筑、装饰等,还是非物质层面的宗教、节日、习俗等,都可以明显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存在。泉州中山路是古城区内商业最繁华、人流量最大的街道,其人居环境中展现出的海洋文化特征最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骑楼、红砖厝与洋楼——繁荣的海上贸易
海洋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活动,闽南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使古代泉州人民向海洋前行,造就了泉州繁荣的海上贸易。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至今泉州的民营企业仍是全国翘楚。
繁荣的海上贸易在人居环境上体现出了海洋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泉州中山路自古以来便是泉州最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侧的骑楼建筑便是海洋文化的产物。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这种临街底层的连排柱廊,内部为店铺或作坊,楼与楼相连成的商住混合的长街,非常适合泉州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同时为街道上的行人与游客提供了良好的遮蔽空间,满足了人们经商、购物、步行的需求。
相较于骑楼这种商住混合的功能性建筑,泉州的红砖厝和洋楼则是泉州私人住宅的代表。清朝末年至今,泉州人大量前往东南亚等地经商,其中不乏衣锦还乡的华侨,他们回到家乡建起了梦寐以求的宅邸。相较于传统中式建筑典雅朴素的风格,泉州的红砖厝在平面布局上继承了中式宅院的风格与理念,同时也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以鲜艳张扬的红色为主色调,并搭配华丽个性的建筑装饰,而红色大多数是古时候的贵族人家才会选用,所以红砖厝又称为“皇宫起”。
洋楼又称为“番仔楼”,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许多海外华侨衣锦还乡,在家乡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别墅,甚至连建筑材料与建筑装饰都来自海外。位于中山路的陈光纯故居就是泉州诸多洋楼之一,从中可以看到具有浓厚南洋建筑风格的装饰,弧形的屋顶、高大的燕尾脊、斑斓的墙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碰撞与融合。
(二)宗教建筑与铺境文化——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与虔诚的信仰
中山路全长仅2.5公里,其区域周围却有代表着传统儒家文化的文庙、道家文化的关帝庙及各种祠堂、基督教堂、清真寺、寺庙等。它们在泉州这座城市中相安无事并且互相影响,体现了泉州海洋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开放融合。
宗教信仰带来了种类繁多的建筑样式,也进一步影响着泉州城市街巷空间的格局。在明清时期,出于对军事的管理,维系地方治安,以城下城墙为范围,在城下设“隅”,“隅”下设“铺”,“铺”下设“境”,所谓“铺境”是官方文书传递或物资储存的场所,但更重要的意义是加强对铺境内居民的管理,铺境中也会设立祠堂与庙宇,宣扬正统的意识形态,团结并约束居民。[5]
泉州铺境的形成深受民间信仰的影响,通过“铺主”或“境主”周期性地举办仪式[6],铺境成为维系泉州人民邻里、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与场所,也象征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建筑装饰——战火与和平并存
海洋文化作为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人居环境的建筑装饰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历史上曾与泉州进行交流的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建筑装饰元素在这里可以找到,这些都是中西方交流的产物。弧形脊线、花岗岩与红砖砌成的墙面、精美的建筑细部装饰、厚重而精美的罗马柱体,这些都让人感受到欧洲建筑中典雅的洛可可艺术风格。除了整体建筑风格,在一些窗花装饰上,则采用了极具伊斯兰风格的尖顶装饰,搭配独特的山花花纹和伊斯兰藤蔓纹饰,展现了多元的人居环境。
海洋为泉州带来了文化融合,也带来了战火与纷争。明朝中后期,海上倭寇肆虐,对沿海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坏。人们在战火过后的残垣断壁中重建家园,将破砖烂瓦再次利用,石块立好后先砌入比较大的红砖,完成后再用小块的碎砖进行填补,同时用砌砖砂浆黏合并配上红糖水和糯米浆,形成了闽南当地有名的“出砖入石”墙体工艺。[7]砖石混砌后所呈现的红白相间的墙体装饰具有韵律感,体现了一定的艺术价值。“蚵壳厝”运用了同样的理念,以沿海地区遍地的蚵壳作为原材料,砌在外墙上作为装饰。无论是“出砖入石”还是“蚵壳厝”,都体现了古代人民面对天灾人祸时就地取材、艰苦奋斗的民族智慧。
四、泉州中山路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泉州中山路人居环境形态相对比较紧凑,所以人居环境的艺术性及舒适性是环境品质提升的主要方向,不仅要考虑整体的艺术景观氛围,还要考虑街巷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协调问题。古城人居环境的改造,在物质形态上要保护原有的空间结构、街道路网、建筑风貌等,在精神层面上要保护古城居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海洋文化是维系泉州古城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海洋文化不仅为古城人居环境中建筑样式、立面装饰等方面带来了提升,更给予了古城居民和睦的邻里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使泉州古城丰富的多元文化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从未间断。因此,人居环境的改善策略,需要立足于海洋文化,致力于提升居民满意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泉州古城的文化氛围。
(一)特色海洋文化节点的触媒辐射
从文化、产业、社区等多视角多方面入手,对泉州古城人居环境进行通盘检查与资源整合,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元素,选择海洋文化价值潜力大的人居环境点,针对其现存的环境问题进行改善,延续并活化原有的海洋文化特色与环境景观特色。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和功能,联动和引领周边环境,带动周边产业业态更新与发展,由点到面,提升历史文化辐射和供给能力。
(二)提升宗教建筑的周边环境品质
研究发现,宗教文化对泉州古城的街道活力具有深刻的影响。[8]从宗教建筑与人居环境的空间关系来看,一些设有广场或宽敞人行道的宗教建筑,如中山路周边的府文庙、泉南基督教堂、清净寺等,因其自身体量本就可以吸引较多人气,所以需要在这些宗教建筑周边建立与之形成呼应互补的公共设施,开发推出文创产品,同时注意宗教建筑入口广场与街道之间的关系,组织好周边环境交通线。
此外,泉州铺境文化与宗教祭典仪式是互相影响的,这些宗祠庙宇对促进本地社区的凝聚力和维系宗族关系有着重大意义。所以一方面应尊重当地民间习俗与宗教仪式,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文化,营造良好的街道环境;另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具有海洋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立足于海洋文化,塑造具有凝聚力与归属感的生活社区。
(三)加强群众参与
目前,在全国的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更新改造过程中,一直存在群众参与热情不足、群众参与途径单一等问题,泉州亦如此。在2018年至今的泉州古城街巷改造项目中,环境层面得到了巨大提升,但是在对中山路两侧绿化清理的举措上,群众反馈并不良好。
居民对生活的街区具有较深的感情,人居环境的改造应争取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对不同人群的改造意见要进行全面了解,也可以通过网络投票或实地访问的方式,运用一定的奖励措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为更新改造建言献策,使本土特色文化更好地展现出独特魅力。
五、结 语
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海洋文化是构成这一切的核心文化。笔者对泉州市最核心的商业街道中山路及周边人居环境的景观的空间发展和海洋文化特征进行归纳分析,认为泉州中山路人居环境的保护与改善首先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切入点,将人的行为活动与海洋文化内涵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推动闽南历史城区的旅游和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发展,更有利于巩固和宣扬闽南地区的华侨情、闽台情,增强民族自信。
(闽南理工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2023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023D29。
参考文献
[1] 陈智勇,洪其铮,曾世彬.泉州春节假期文旅市场火爆[N].泉州晚报,2024-02-20(1).
[2] 林乙.闽南传统民居的海洋文化因子探析[J].建筑,2017(10):46-48.
[3] 蔡舒翔.泉州古城街巷空间形态演变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1):52-59.
[4] 王逸凡,张杰,李滢君,等.泉州铺境及其“场所精神”:一种建筑民族志的视角[J].建筑学报,2022(3):97-103.
[5] 蔡舒翔.泉州古城形态变迁中的日常生活街区[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22论文集:发展中的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61-667.
[6] 同[5].
[7] 杨楷枫,胡金.“出砖入石”工艺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泉州市旧馆驿巷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1(6):82-83.
[8] 陈晓婧,高悦尔,李思仪,等.宗教文化对泉州古城街道活力的影响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2):196-205.
[9] 林翔,关瑞明.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泉州人居环境地域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2(5):39-41.
[10] 刘锡涛.试述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特色[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52-59.
[11] 王珊,关瑞明.泉州近代骑楼与当代骑楼比较[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8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