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里曼主义理论的缘起与现状

作者: 涂纯

新里曼主义理论的缘起与现状0

摘 要:新里曼主义理论是为适应浪漫主义后期音乐高度半音化而产生的一种分析理论。文章对新里曼主义理论的历史缘起、六大基本核心概念及其拓展的一些理论进行阐述,以期获得对新里曼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了解与启发。

关键词:新里曼主义理论;三和弦变换;声部节俭进行;关联倒影;关联移位

音乐分析往往伴随着音乐创作实践和音乐表演活动的产生而存在。“作为一种研究音乐的途径和方法,音乐分析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50年代前后。而作为一种学术的工具,虽然只是起辅助作用,则在中世纪之前就已存在了。”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分析的理论层出不穷,出现了莱蒂的主题过程分析法、勋伯格的主题—动机分析法、结构元素分析法、句法结构分析、申克的简化还原分析法、福特的音级集合分析法、新里曼主义分析理论等具有不同分析手段、表现形式和特色的分析理论。

本文主要阐述20世纪音乐分析理论三大主要分析体系之一的新里曼主义理论。“它是一种以分析现代音乐中的复杂音高关系为目的用三和弦及三度关系转化变换方式构成音高组织体系的理论。”[1]20世纪80年代,它在浪漫主义后期音乐高度半音化发展导致运用传统音乐分析理论产生分析困难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不仅适用于无调性音乐的分析,也能适用于传统调性音乐的分析。

一、新里曼主义理论的历史缘起

新里曼主义理论借鉴了胡戈·里曼的名字及延续了德国和声学的传统,用调性和声功能外的和弦转化变换方式建立起一系列音高组织体系,由此命名为新里曼主义理论。新里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应归于大卫·列文(David Lewin)、布莱恩·海尔(Brian Hyer)、约翰·克劳夫(John Clough)、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hn)等音乐理论家的努力,并以理查德·科恩等领衔的“布法罗工作组”所召开的一系列学术活动而取得的成果为诞生的标志。[2]

最初涉及三和弦变换理论的是大卫·列文,并以他在1982年发表的《一种广义调性功能的形式理论》[3]为开端,其理论核心便是三和弦的变换理论,论文中主要提出了有关于三和弦的变换类型,是从里曼的三种变体和弦中发展而来,把一个三和弦进行倒转,使它们形成大小三和弦的关系倒影,现在用术语“关联倒影”来表明。列文在1987年发表的《广义的音程和转换》是对新里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其专著中重新定义了他的变换形式:由三种关联倒影所构成的关系分别被定义为“REL关系”“PAR关系”“LT操作”;按特定音位数移动所得出的和弦转换被定义为“属音转换”“中音转换”,使它们作用于三和弦的方式变得直接并更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最具有意义的是在该专著中提出了“几何表示法”。

布莱恩·海尔在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除三个关联倒影关系用首字母表示外,他摒弃了中音转换,并把列文的属音转换列入移位关系中,此外还拓展了里曼的音网表示法,即“调性关系图表”或“音格”。音格由三条关系轴(水平轴上的音构成纯五度关系,主对角轴或右下方对角轴上的音构成小三度关系,次对角轴或左下方对角轴上的音构成大三度关系)组成,由大三或小三和弦构成的三角形可以分别围绕一个轴进行翻转得出相应的P、L、R关系的大三或小三和弦。

理查德·科恩对新里曼理论的发展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六音体系”,他把24个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分成东西南北四环,每一环由三个大三和弦和三个小三和弦交替排列而成,同时他把这种六音环称为“最流畅的循环”;二是综合了“PLR”三种变换方式作为“PLR族(PLR-family)”,PLR不仅可以单一操作,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多重的复合操作,如单一操作P、L、R构成大小三和弦之间不同性质的关联倒影,或者两两组合构成大三和弦与大三和弦或小三和弦与小三和弦之间的同一性质的两重操作的关联移位(其中包括中音变换及中音变换的逆转、属音变换和属音变换的逆转),不仅如此,还有以此类推的三重操作、四重操作以及多重操作。可以发现以奇数为单位的操作可以构成大小三和弦之间的不同性质的倒影变换,以偶数为单位进行操作可以构成大小三和弦各自之间的同一性质的移位变换,其结果很有可能最后会回到自身。科恩的三种变换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共同音保持和使用了节俭的声部进行。

除了大卫·列文、布莱恩·海尔、理查德·科恩、约翰·克劳夫、杜塞特、伊恩·奎因等音乐理论家也在新里曼理论形成与探索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里曼主义的六大核心概念

新里曼主义发展至今,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其核心概念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三和弦的变换[4]、上下文关联倒影、共同音极大值或极小值、节俭的声部进行、等音等同、调的关系图表与音网。

(一)三和弦的变换

三和弦的变换是新里曼理论的核心,三和弦的变换共有保持共同音最大化(两个共同音)的P、L、R和保持共同音最小化(一个共同音)的P'、L'、R',还有(一个共同音)移位变换的D、D、M、M'、SM和SM'等十二种变换模式。其中最基本的六种模式为建立在关联倒影、声部的节俭进行(共同音最大化)基础上的P、L、R进行。

(二)上下文关联倒影

上下文关联倒影是“三和弦变换模式”的基础。可以将上下文关联倒影概括地分为“关联倒影”和“关联移位”两种方式。关联倒影指的是在“上下文关联倒影”的基础上,围绕大三或小三和弦的一个共同音或两个共同音而做倒影变换,其结果是大三和弦变换成小三和弦或小三和弦变换到大三和弦的保持一个共同音或两个共同音的改变和弦性质的变换方式。例如保持两个共同音的P、L、R和保持一个共同音的PLR倒置变换成P'、L'、R'就是在关联倒影基础上进行变换的。关联移位指的是围绕大三或小三和弦的一个共同音而做移位变换,其结果是大三和弦和大三和弦之间或小三和小三和弦之间保持一个共同音的一种不改变和弦性质的变换方式。例如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属音变换“D”以及它的倒置“D'”、上中音上的与主和弦同性质的三和弦到主三和弦的上中音变换“M”以及它的倒置“M'”、下中音上的和主三和弦同性质的三和弦到主三和弦的变换“SM”以及它的倒置“SM'”。

(三)共同音最大化

共同音最大化即保持两个共同音的三和弦变换,其实质可以与关联倒影相互联系;或保持一个共同音的三和弦变换,其实质可以与关联移位相互联系。无论保持一个共同音还是保持两个共同音的变换,都可以由“PLR”单一变换形式取得想要的结果,也可以通过“PLR族”的复合操作达到,其方法和路径可以千变万化,具体选择用何种方法由分析者分析的目的决定。

(四)节俭的声部进行

节俭的声部进行可以与共同音最大化一起理解,它指的是三和弦尽可能地在最大程度上以平滑、节俭的方式进行连接,声部的移动越小越好。实质上最节俭的声部进行是保持两个共同音(两个声部不变)的三和弦进行的形式,另外一个声部以最平滑的方式(半音或全音级进)进行;次之则是保持一个共同音(一个声部保持不变),另外两个声部分别以最简捷的方式(半音)进行。

(五)等音等同

等音等同是无调性音乐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新里曼理论与里曼理论中的一个不同点。在传统调性分析理论中,♯E和F是在功能和表现意义上不同的两个音,而在新里曼理论和无调性音乐理论中它们不仅相等而且在功能意义上也是相同的。

(六)调的关系图表与音网

调的关系图表与音网是为了使和弦之间的变换可以较为直观地被理解而作出的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新里曼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源于数学分支的图表概念的里曼音网,并从原来的二维表达形式逐渐向三维、四维以及多维形式发展。

三、新里曼主义理论的拓展

源于大卫·列文转换理论的新里曼主义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与申克分析理论和音级集合理论并列为20世纪三大音乐分析理论,该理论为分析实际音乐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新里曼主义理论随着在北美的持续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且获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所涉及的概念不仅局限于三和弦转换理论,而且包含各种元素在内的转换理论层出不穷,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ph N.Straus)的音级集合变换理论是基于三和弦变换理论的新里曼理论的拓展形式之一。约瑟夫·施特劳斯在其专著《Introduction to Post-Tonal Theory》(第四版)中,将音级集合与变换理论进一步结合,使其可操作范围不仅局限于由三度叠置而组成的三和弦的变换,还可以分析除三和弦之外的其他和弦以及三音(见图)、四音、五音集合等。

我国关于新里曼理论的研究文献屈指可数,且大多属于概念性梳理或源头的追溯。郭新在2007年发表于《黄钟》上的《自然音七和弦声部进行的转换——用新黎曼主义理论的观点分析流行音乐中的和声进行》是我国第一篇以新里曼主义进行命题的期刊论文,其后郑中的《转换与抽象——新里曼主义音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高畅的《新里曼理论三和弦转换的基本模式及其扩展》等也都是以新里曼理论为主题进行研究的。其实早在20世纪末我国的童忠良先生在《近现代和声功能网》一书中提出的“宫角轴”理论也涉及了新里曼理论,它是将新里曼理论与我国民族和声进行结合的一大拓展与延伸。许琛在《宫角轴与五声性音级集合的变换网络》一文中,在约瑟夫·施特劳斯对新里曼理论与音级集合拓展后的基础上,做出了与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相结合的进一步尝试。以源于西方的新里曼理论和我国音乐理论家提出的宫角轴理论为理论支撑,将民族“五声性”和声与音级集合理论相结合,进而以音网的方式呈现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五声性风格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秩序(见图2),以寻求西方音乐理论与我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融合点,不仅立足于民族传统,更是向西方理论觅范式的一大举措。

四、结 语

新里曼主义理论为后调性的音乐创作实践与音乐分析实践,提供了一套操作性更强的理论依据和一个新的视角,但新里曼理论的内涵及外延远不止于此,其中的很多领域还在探索中。本文虽然是以新里曼主义理论为视角对其历史与发展进行的一个梳理,但主要目的在于能对新里曼主义理论有进一步的了解,让新里曼主义理论之花在音乐创作与音乐分析领域开花结果。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中.转换与抽象:新里曼主义音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50-158.

[2] 同[1].

[3] DAVID L. A Formal Theory of Generalized Tonal Functions[J]. Journal of Music Theory, 1982, 26(1):23-60.

[4] 许琛.宫角轴与五声性音级集合的变换网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2):129-141,163,16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