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口述史访谈实践探析

作者: 夏金凤

摘 要: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他们以非凡的才智与灵性,创造、掌握、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域,更是有“一位传承人就是一座图书馆,一位传承人就是一座博物馆”的说法,因此对传承人的技艺与记忆进行记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和旅游部自2015年全面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记录,其中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谈是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有幸参加此项工作,现对传承人口述史访谈实践要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访谈;记录

现代口述史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国外率先兴起并发展的研究方法和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1]将口述史学运用在对传承人的记录当中,可以通过传承人自己的讲述,再现传承人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从艺经历、实践情况、技艺特色以及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对项目和传承人的影响等,将自己掌握的精湛技艺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呈现出来。一方面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完善以往宏观的历史书写。传承人通过口述访谈,讲述了自己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增加了具体人物的社会体验,这是一种个人主动参与历史叙述、积极创造新的意义的过程。[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是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自2015年启动的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全面记录的一项工作,由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实施。在记录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手段完整记录传承人进行非遗项目实践的过程,尤其对步骤和细节进行细致展示,体现其技艺特色,形成项目实践片;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记录传承人传授技艺的过程,对传承人的特色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体现,形成传承教学片;将本次采集的素材进行归纳、精选、艺术化处理后,剪辑成以传承人为核心,能体现非遗项目特色和魅力,并且能完整展现出传承人非遗传承精彩历程的综述片;整理从记录工作开始到结束全套工作,形成工作卷宗。除以上内容外,记录工作还包括了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谈,从而制作成口述片以及编辑、整理成口述文字稿的内容。口述片不仅要对本次被记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访谈,还要对与传承人相关的周边人员,例如传承人的师傅、徒弟、家人、同事、研究者等进行访谈,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式还原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个人风格特色、技巧经验,以及其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的民俗背景、文化生态等。[3]

江苏省自2015年至今已经完成了六批共7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笔者有幸参与,并承担了对部分记录成果整理的工作。现将其中积累的有关传承人口述史访谈的部分经验进行梳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实施和验收都是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2016年起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为基本依据,故笔者下文的分析也以该指南为根本遵循。

本文按照传承人口述访谈的具体实施过程展开,分为口述史访谈前的准备、口述史访谈的正式实施、口述史访谈后的整理补充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访谈是一项系统、周密、严谨的工作,因此在正式开始访谈前要做好团队组建、知识准备、设备准备、与传承人沟通协调等前期准备工作。

(一)团队组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访谈有较高的学术要求,除进行一般口述史访谈记录所需的导演、摄像、录音、后期、翻译等业务人员外,还需要一名甚至数名学术专员。学术专员应由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专家担任,负责整个项目的学术工作,具体担任口述史访谈的采访人,承担口述文字稿的编辑、审校工作,以保证口述史访谈的学术质量。

访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采访人的素质、经验和技巧,作为采访者的学术专员对口述史访谈的作用至关重要,是工作团队的核心,因此要慎重考虑学术专员的选择。具备一定学术素养且经验丰富的学术专员既能在访谈前期紧扣被记录的传承人的人生,拟定合适的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沟通,保证整场访谈能够顺利进行,又能深挖细节,获取更加隐蔽有效的信息。同时,学术专员能在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上对访谈的传承人进行引导,避免整个口述史访谈出现学术问题。例如,在一些传统音乐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等专业性较强的项目传承人记录当中,由于采访者不是学术专员,采访者无法与包括传承人在内的被采访者进行深入对话,导致传承人总是在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知识,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无法实现传承人口述史访谈的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分工合作原则,学术专员一般会选择2人,一位学术专员由资深专家担任,主要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本人,另一位学术专员由年轻的专家担任,具体完成传承人周边人物的采访、口述文字稿的编辑等工作。

(二)知识准备

采访团队,尤其是采访者,为口述史访谈所做的准备是整个采访过程中最重要且最可控的因素。工作团队组建完毕后,应该在学术专员的指导下,针对涉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及必要的文献搜集工作,并初步拟定访谈提纲。

首先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熟悉该项目的历史源流、发展变迁及传承情况,掌握传承人的基本资料和信息,尤其是传承人掌握的核心技艺。采访者如果事先了解并研究好传承人及其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更容易与讲述者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还能在已有的公开记录之外发现新的探究范围,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取那些早已被大众所熟知的讲述内容。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基本状况掌握情况下,初步进行文献搜集。有关传承人的所有文献资料均在调查搜集范围内,充足的文献搜集能让采访者获得丰富的信息,拟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也能在进入采访现场时对信息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点并加以追问,从而对问题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访谈提纲主要对一些核心问题以时间顺序列出框架,并不是最终的访谈问题,在实际访谈过程中还要进行拓展细化。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代表性项目的基本情况、传承人基本情况、传承人学习技艺情况、传承人技艺实践情况、传承人传承教学情况、传承人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访谈提纲的拟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多次修改。

笔者参与的一个传统戏剧类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访谈中,由于访谈人前期准备不足,对传承人参与的几次重大交流活动未能进行挖掘,传承人自身年事已高,无法进行系统回忆,也没有对这几次重大交流活动进行讲述,造成了整个传承人访谈内容的重大缺失,而这些交流活动对该剧种的改良与传承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三)设备准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访谈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有摄像设备、录音设备、照相设备和后期设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访谈现场需要配备至少三台摄像机,满足对采访人和被采访人不同景别的镜头采集需要。在以往拍摄过程中,存在缺少采访人画面的情况,只注重了对被采访人的镜头采集,忽略了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和被采访人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采访人和被采访人都要佩戴专门的录音设备。在实际记录过程中,部分项目没有让受访人佩戴专业录音设备,导致声音掺杂了环境音,影响了整体效果。

同时,为了方便后期整理口述史文稿,访谈现场要单独准备录音笔录音,形成独立的音频文件,为后期进行口述史访谈文稿的转录提供方便。

(四)与传承人沟通协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杰出的文化实践者和创造者,他们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还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记忆,这也是整个记录工作的主要目标。因而,工作团队要充分尊重传承人,要主动与传承人沟通协调,将口述史访谈的价值、内容告知传承人,争取传承人的认同和配合。前期拟定的访谈提纲要请传承人审阅,根据传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同时,对于周边人物的选择也要征求传承人的意见。

与传承人沟通过程中要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和权利保护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是指要保障传承人的知情权,让传承人全面了解口述史访谈的内容、目的,尤其需要传承人配合的内容,强调这项工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争取传承人的理解和配合;权利保护原则是指要保护传承人与本次口述史访谈相关的权利,如著作权、隐私权等。在口述史访谈过程中不得直接或间接侵犯传承人及家人的隐私,对于传承人愿意讲述但是不愿公开的内容或者附条件才能公开的内容,要根据要求进行处理。如果因为口述史访谈影响了传承人的工作和收入,还要给予传承人合理的补偿。

在实际工作中,一旦调动了传承人的积极性,传承人在讲述的过程中会非常热情,能够主动讲述人生经历,而且会提供周边采访人的推荐人选,后期在文稿转录时也会主动参与。

二、正式实施阶段

口述史访谈正式开始之前,工作团队要高效完成访谈地点环境的布置及摄像、录音、灯光等设备的调试,并请采访人和被采访人试录一段,查看录制效果,而不是等到访谈正式开始再进行调试。

访谈地点应选择受访人熟悉且相对安静的环境,如受访人的家中、工作场所等,保证受访人在放松、舒适的状态下进行讲述。在已完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口述史访谈中,出现过访谈地点选择在户外、有杂乱的背景音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中,采访人和被采访人都很难集中精力。

访谈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受访人及家人的意愿,考虑其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例如,夏季的采访不宜安排在午后,每次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小时以内,并且要根据传承人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整。

摄像机的分配除了按照专业的构图需要,还要特别注意对传承人的照护,维护传承人的良好仪容。在已完成的口述史访谈中,部分传承人会存在肢体或者面部某侧因疾病等原因产生的不足,在机位设置上要做到“扬长避短”,尽量让拍摄机位对准另一侧。

待所有现场调试完成后,传承人口述史访谈正式开始。现场的采访人要在一些关键环节有一些访谈技巧。认真倾听、跟进问题、澄清疑惑、探究细节是对采访人的基本要求。

(一)预热

正式访谈不需要一开始就急于抛出正式问题,可以从日常话题入手先作寒暄,这些话题可以减轻采访人和被采访人面对镜头时的紧张感和压迫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接下来访谈的顺利进行。这些日常话题可以是某个共同认识的人,或者是传承人最新创作的某件作品,或者是最近的一些热点话题等。

(二)客观提问

采访者在提问时要保持中立、开放的态度,避免使用带有倾向性的语句。例如,在对传承人成长背景进行询问时,如果涉及早期跟随父母迁移的历史,一位经验丰富的口述史采访者绝不会这样提问:“您当时不喜欢跟着父母到处迁移,对吗?”一个更开放的提问版本可能是:“您当时跟着父母迁移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前一种提问方式隐含了对传承人的“暗示”,即早期生活让传承人产生负面情感,传承人会顺着这个方向展开讲述,更多的可能是对父母迁移带来的飘忽不定的感受的内容。后一个提问避免了对传承人的诱导,让传承人全面评价早期跟随父母迁移的经历,这种经历可能给传承人带来了不那么愉悦的心理感受,但同时可能对传承人后来接触到自己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所裨益。

整个访谈尽量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便于传承人进行回忆。采访人在采访时切忌代替传承人进行总结,对于这种总结式的提问,会出现传承人仅以“是”“对”等简单词句回答,无法扩展访谈内容。对于尚且存在争议的学术性问题也不宜作为结论,而是要作为一个深入交谈的信息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