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沔县书院

作者: 陈晓莉

浅探沔县书院0

摘 要:沔县书院的诞生、繁华、衰落再到复兴无不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沔县书院,始于明嘉靖年间,由地方世子筹金,在卧龙冈读书亭建龙冈书院,不久即废;嘉庆六年建沔阳书院……2021年10月,诸葛书院在诸葛街景区挂牌成立,标志着勉县的文化事业又上新台阶。

关键词:沔县书院;发展沿革

书院始创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

书院盛于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有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及嵩阳书院。

勉县(1964年沔县改为勉县)有书院不是今时今日,而是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它从诞生、繁华、衰落再到复兴无不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勉县儒学产生于官学兴盛的明初,可谓应运而生。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由地方世子筹金,在卧龙冈读书亭建龙冈书院,然而受“四毁书院”事件波及,龙冈书院不久即废。

清代初期,统治者对书院极力采取抑制政策。雍正十一年(1733)谕各省及地方设书院,乡镇设社学、义学。嘉庆六年(1801)沔县知事马允刚在县城(今老城)建沔阳书院,因无固定经费,不久又废。嘉庆二十年(1815),湖南人王香亭因入籍考试,捐县城东关堡湖南会馆五间为书院,当时沔县知事范抡策与邑贡生马济川、郡庠生柏光斗等极力筹款,在捐房的基础上添建生舍数十间,规模宏敞。初名作新,继名正谊。范知事与时任教谕原锡□、训导董其祥镌石《钦定学校规条》置明伦堂,书院管理、发展向好。

书院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地方官员的关心支持,如马允刚、范抡策、徐兆兰等,还有地方学士的同心合力经营,其中出力盛者有柏光斗、柏倬斗、张鹏翀以及知名的书院主讲胡芝林。而柏光斗更是上阵父子兵,其子柏台,“监修书院及各祠宇,独任勤劳。办公三十余年,百废俱举,一毫不苟”,后为孝义厅训导,遗憾的是遭遇乱军而殉难,朝廷追赠布政司知事。其次,张鹏翀,其人“性朴直,不治威仪,而有干略”,本县如有公事“如改修考棚、改存书院经费,官绅必与之谋,而任之以劳”。

说到书院就不能忽略了书院主讲胡芝林。胡芝林,举人,先以拔贡考得教职,咸丰七年(1857)主讲汉南书院,因从游者不能容继而转讲沔县正谊书院。其在汉南时,书院经费有田产碑,常欲拓数百纸,分存各邑读书家,以防兵火,未果。同治元年(1862),有乱兵攻沔县,胡芝林携书院子弟助官守城,曰:“是亦吾辈责也,岂可专责之官。”后察官不可助而止。时为沔主讲,力排众议,提出将书院存在典当的经费取出,安排张鹏翀当水田五十亩。不到两月,乱兵至,典铺付之一炬,而书院经费不失,生员们的生活、学习费用得以保障。汉南书院经费碑果然被毁损,产业多失,而沔之经费“独不与典铺俱烬”,而水田亦在。论者赞曰“其明大义、有远识如此”。

书院的繁荣发展,还离不开细致的管理。《沔县志》(光绪)详细记载了书院收入支出情况:收入上其坡地、平地、水田数段,收佃钱数千文,“数宗每年共收入钱叁佰肆拾陆仟伍佰文”,其中有多项收入为地方官员即汉中抚台、沔县知县拨入,嘉庆年间马允刚、范抡策赫然在列;支出上“共出使钱叁佰零贰仟陆佰贰拾贰文”,多个大项支出为每月堂课贰次,即生员、童生的津贴费用支出,另有书院其他供职人员如伙夫、院夫等人员薪水开支;每年结余约肆拾仟文,以备旱涝。可见前人经理书院账目繁多、工作繁杂,非尽心竭力者不能为。

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进攻汉中,在沔县境内与清军激战,县署毁于兵战,事后,清政府借书院作衙署,移书院于文昌宫。“且沔县正谊书院,现尚借作衙署,生童暂借文昌宫地,延师讲诵,而地方过于狭小,诸生恒以肄业无所为憾。应先以息银,就西院酌添小房二三十间,仍题‘静观精舍’旧名,俾诸生奉师借居于内,暂将通祠侧门隔断,别开外门,再立规条,不准肄业者喧扰正祠中院,及越占东院,免清严之地,致多輶亵。一俟县署修复,还出书院,生童即日移回旧所,再行筹款,于此间设立大义学一堂,以广教育。”(见《汉中府批示武侯祠呈文碑》)

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事徐兆兰节用平粜余款,购防军营房木料,选择县城东关汉江北岸,重建沔阳书院。“今夏雨旸协律慨然,集合邑绅耆议建沔阳书院一所,捐廉而外,设法筹款,极力经营,规模宏广,又为之买书籍,延主讲,遗惠于无穷。嘻,是即父母而师保者也,推斯意也可以宰天下,一邑云乎哉。”(见《邑侯徐公与如德政碑》,其碑石现存武侯祠)“房计百间,院分四面,面军山,带沔水”,一座气宇轩昂、巍峨壮观的书院屹立在依山傍水的县城东南隅。事成之日,徐知事亲临主持庆典,并撰书院大门、讲堂、学舍楹联三副以示庆贺。现录讲堂联如下:

学规本三代皆同,看多士济济一堂,沔阳旧属周南地;

讲舍乃一弓新辟,独怅我匆匆归去,汉上今开稷下风。

“乃书院甫落成,而上应迁升之命适至,先是我邑绅民,欲援汉代借寇故事,赴郡请留,而侯再三阻止,依恋之忱,未能自释。”

徐知县“广教化以厚风俗”的德政得到了当时乡绅士庶的赞扬,更为后来本县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科举,儒学停办;三十年(1904)“诏天下兴学堂”;三十一年(1905)改沔阳书院为沔县高等小学堂。原书院田产五十余亩移作学堂固定基金。

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小学堂为沔县第一高级小学,这是沔县最早的一所完全小学,为地方造就了许多有用人才。民国十九年(1930)地方驻防西北军东进南下讨蒋(介石),留守空虚,加之连年天旱,土匪蜂起,个别失意军阀哨集陕南王三春、李刚武、韩世昌(即韩剥皮)、周树民(即周敬仁)、牛填春、钟人杰、倪九襄等八股土匪来沔集聚,一时沔勉县成了五王八侯、乱七八糟的陕南土匪大本营。

由于地方连年旱荒,饿殍遍野,有技谋生者远逃他乡,平时背柴卖草贫民慑于匪徒横行,不敢进城营生,以致路断人稀。匪众无薪为炊,到处毁民房、拆祠庙作薪炭取暖炊食。大套原书院改葺之学校空房,在匪徒眼中已是“在劫难逃”。地方群众多寄保存校舍希望于曾任原陕西督军陈树藩部混成第二旅旅长,时为“军长”的邑人曾继贤(子才),但曾尽负众望,袖手缄口听任众匪所为。最终百余年来地方人士暨几任县知事辛苦经营的沔县唯一规模庞大的学舍毁于一旦,余断垣残碣,随荒烟蔓草任人凭吊。

2021年10月,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旨在弘扬三国历史文化的诸葛书院在诸葛街景区挂牌成立,标志着勉县的文化事业又上新台阶。斯人已逝,书写历史的人也必将以另一种方式被人们认识和铭记。

(勉县武侯墓博物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