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 朱亚飞摘 要: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强大的内在动力。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是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条件。本文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努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多元价值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价值
在国家把乡村振兴提到新的历史高度和战略地位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也被赋予了更丰富更重要的意义。非遗不仅仅是寄托人们乡愁的文化符号,还是乡村振兴的有力载体和抓手,目前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生产力。非遗在振兴乡村中呈现的多元价值,势必转化为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强大力量。
一、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时代背景
(一)乡村振兴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与此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被提上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该法明确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还指出,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农业文化深厚内涵,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振兴乡村中,非遗保护和传承也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二)非遗保护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国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加大对脱贫地区的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并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规划明确了非遗在振兴乡村中的意义和作用。2021年8月,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独特性、艺术性、稀缺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经济开发价值,而其价值更多依赖于文化价值。非遗在振兴乡村中,最为突出的是在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城乡融合、文明乡村等方面的价值。
(一)非遗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凝聚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积累的生活智慧和宝贵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遗是上千年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文化振兴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二)非遗在加强人才振兴中的价值
非遗传承人是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遗项目、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非遗从业者。非遗传承人,在当地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他自身的非遗制作技艺水平和感召力,对非遗保护传承有积极作用。积极推行“艺人带动+农户生产”的模式,这对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加强振兴乡村人才建设都有重要作用。如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在培养凤翔泥塑从业者方面就做出了很多贡献,他设计的“凤尾鸡”就登上了央视元宵晚会,在全国销售火爆,他将“凤尾鸡”的设计制作传授给乡邻,让全村人都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有西秦刺绣省级传承人李惠莲,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创建刺绣合作社,培养绣娘,2021年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理事长。这些优秀的传承人,为加强乡村人才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是非遗在加强人才振兴中的价值体现。
(三)非遗在推进产业振兴中的价值

近年来,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方面,宝鸡市探索成立了非遗手工作坊、非遗传习所、非遗扶贫工坊以及非遗技艺合作社。如宝鸡有代表性的凤翔泥塑博艺园、西秦刺绣绣娘合作社、熙地社火演艺公司等,在为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战中,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助力扶贫”“非遗购物节”“非遗扶贫工坊”活动,非遗合作社积极吸收贫困户加入,传授技术,代销产品。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凤翔泥塑村成为享誉省内外的民俗旅游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中小学生研学,还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20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近年来,千阳县已建成西秦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21个,建成工艺品制作专业村11个,从事刺绣制作的妇女已达到12700余人,刺绣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骨干产业。
(四)非遗在促进城乡融合中的价值
非遗是乡土文化的最主要代表,是镌刻在人们内心最深沉的记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进城工作生活,但最能打动他们的还是那凝结着先辈智慧和经验的非遗文化。非遗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与纽带。乡村旅游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如美食、手工艺品、非遗体验园等,人们在文化认同中加强联系,在文化认同中促进城乡融合,一个非遗项目拉近乡村和城市的距离,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非遗在建设文明乡村中的价值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更加美好,目前重点是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和素质修养。非遗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明的有力载体,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尊师重道,恪守技艺,诚实守信,宣传村风民俗,弘扬工匠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人文情怀,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能有效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如大力发展非遗项目凤翔泥塑的凤翔区六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六)非遗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薄弱环节,公共文化资源要向农村倾斜。非遗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公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非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方式,每年的“非遗日”前后,还有重要传统节日,宝鸡市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及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非遗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当前非遗保护和传承存在的瓶颈
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能称为“遗产”,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们已经失去了本来原有的生命力。要想让非遗重新焕发出原有的生命力,就必须从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各个层面来保护传承。《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年来,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发展的瓶颈。
(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非遗项目传承人大多在乡村,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的青壮年通过求学务工,离开了乡土,守着故土和老手艺的人大多都上了年纪。非遗项目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健康程度令人担忧。
(二)非遗项目后继传承人匮乏
传统手工艺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低一些,很难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很难让年轻人去学习从事加工生产,甚至有些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子女也不愿意学习相关技艺。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和推广滞后
我们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当今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推送到手机终端的信息都看不完,谁还愿意去寻找那些快失传的记忆。非遗要进入群众视野,就需要适应新的智能化传播途径,大力传播推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虽然各级政府、文化部门都在积极努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只有在每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社会、媒体的关注度最高,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宣传关注模式。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地域禁锢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宝鸡市的国家级项目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在凤翔,宝鸡社火大多在陇县,西秦刺绣多数在千阳等,都有很浓的地域色彩,主要是当地群众在参与和传承。一定要明确这些优秀的非遗项目不仅仅属于凤翔属于宝鸡,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更属于中国,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宝藏。
(六)非遗保护和传承缺乏项目之间的融合
非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同一地域不同项目之间存在交流不畅的问题。美术手工类、传统美食类虽品类不同,但是文化是相通的,都是传统技艺,只是存在于人民生活的不同领域。除此之外,非遗在城市之间的交流很少,省际甚至国际的交流就更少了。
四、乡村振兴中发挥非遗多元价值的几点思考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实践和保护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手工技艺等需要从事生产的非遗资源来说,生产实践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从事非遗项目的生产就是在保护传承非遗项目,而且可以使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凸显,在保护传承的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推进非遗与乡村旅游理念的融合
旅游是流动的市场化的商业行为,人们旅游就是寻找一个“非常态”的文化猎奇。非遗是一个地域的名片,是很独特的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元素。非遗只有和乡村旅游融合,才能活起来、火起来,同时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提高非遗从业者的经济效益。如现在最受青少年欢迎的研学旅游,很多非遗传习所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旅行社、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体验。如凤翔泥塑传习所、凤翔木版年画传习所、黑陶博艺园、宝鸡社火博物馆等,通过旅游为孩子们开辟“第二课堂”,让孩子们亲手绘制泥塑,感受体验泥塑制作技艺,这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教科书上的介绍印象深刻,更有意义。
(二)推进非遗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
旅游强调市场价值,非遗是强调社会价值。二者共同关注的是群众(游客)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研发非遗体验项目,寻找最佳价值点。非遗与旅游业深度合作,剖析市场,发展成产业。非遗项目吸引游客的地方在哪里?要根据游客的需求研发旅游项目,游客最大的旅游获得感来自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非遗项目技艺体验,是最能让游客产生体验感的活动,自己亲手制作一个泥塑、亲手绘制一个脸谱、亲手制作一个香包等等,都能让游客有更多的留恋。体验项目同时也是旅游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如宝鸡市千阳县每年端午节举办的“香包节”,已经形成规模与品牌,不仅有香包售卖,更多的是DIY,游客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个性化的香包,以此吸引游客。
(三)推进非遗与其他乡村产业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