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Desmond Doss
作者: 高玉洁
回想该影片自上映之初便好评如潮,我抱着不舍错过一部好电影的念头,前去一睹究竟。时隔几年,电影细节虽已在记忆中模糊,但初看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如今拾起重温,竟仍如当时那般震撼。由此可见,确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好电影。动笔之前,脑海里浮现过很多想法:写信仰?写战争?写人性?写坚持?写导演在细节刻画上的别出心裁?还是写诸多令人感动落泪的瞬间?思绪杂乱无章时,我就一直看,一直积累。终于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点亮了我:原来所有牵动我情绪的根源,都来自我心中的Desmond Doss啊!
关于该影片感触颇多,在此略述一二。
一、戴斯蒙德在参军前的成长经历。这部分是对他后来决定要参加部队,做一名以救人为己任的医疗兵,并不顾反对坚持信仰做的一个重要铺垫。影片主要通过以下几条脉络来呈现:
首先,他参加部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想法,而是在心里埋藏已久。通过四个细节可以看出:其一,他第二次主动去医院找多萝西表露心意,此时刚好有一个身着军装、脸部受了重伤的士兵与他对视,他感到震惊;其二,他与多萝西第一次约会时所看的电影是《美国政府》,在荧幕上出现战争画面时,他若有所思;其三,家庭聚餐时,哥哥不顾父母反对穿起军装,戴斯蒙德对着哥哥眨了眨眼,暗暗表明支持哥哥的做法;其四,在告诉多萝西自己要参军时,他说“我不能自己留下,让别人为我战斗”。
其次,戴斯蒙德救人的想法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可以通过以下细节得以印证:其一,在他用腰带为受伤的人止血并将其送到医院后,医生的一句话让他脸上的表情突然顿住——“干得好,你可能救了他的命”,也许就是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内心深处救人于水火的想法;其二,他读医学解剖手册,为靠近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其三,他告诉多萝西,他决定做军医,这样就可以只救人不杀人了。
再次,当戴斯蒙德下定决心要参军时,家人的反对没能阻挠他。影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父亲在墓地和战友聊天的场景。在第二次时,他找到父亲并表明了自己参军的决心,可父亲一口反对。因为一个亲历过枪林弹雨、跟死神近身搏斗过的人,不相信所谓的崇高。残酷冷血的战争使父亲眼睁睁地看着身边从小到大的朋友一个个死去,也给他的内心造成了永久的伤害。他不愿儿子再次经历战争的丑陋和不堪,更不愿他在战场上失去宝贵的生命。在描写父亲时,有一个细节刻画得非常好,当哥哥不顾反对穿起军装时,父亲言语间嘴唇的抽搐,仅仅几秒便将父亲的愤怒、难过、无奈等复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戴斯蒙德的妻子多萝西,虽然不愿意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奔赴生死未卜的战场,但是出于爱,她毫无怨言地支持丈夫追寻自己内心的想法。
最后,让戴斯蒙德在逆境中仍坚持信仰的主要原因也来自这些成长经历。主要包含两件事。其一,在与哥哥打架中失手伤到哥哥,内心的惭愧和懊悔使他开始去看墙上挂着的《主祷文》和《摩西十诫》,于是,第六诫“不可杀人”便深深刻在了他心里,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他发誓不再使用暴力。其二,父亲对母亲经常性的打骂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同一个场景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他小时候,他听到外面的争吵声,跑出房间去安慰哭泣的母亲,此时画面里并没有出现父亲;第二次是躺在监狱里的时候,当面临是否认罪的选择,他再一次梦到了这个场景,画面里他冲出房间把父亲按在墙上,父亲手里拿着枪,一不小心扣动扳机,枪响了;第三次是在他与史密提单独相处时,他又回忆起了在一次暴力中,因实在无法忍受,他拿起枪指着父亲的脑袋,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他已经在心里打死了父亲。这一次他完整地说出了为什么向上帝发誓再也不会碰枪。三次画面反复出现,一次比一次更加丰富和具体,足以说明影响他除了“第六诫”之外更多的是童年阴影。也正是因为父亲的暴力加上母亲的培养,他心中对上帝的信念日加笃定。
二、戴斯蒙德参军后的军队生活。进入军队后,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不碰枪、不杀戮而被针对。上司想尽办法把他劝离部队、战友挖苦殴打他、结婚当天不被准假、被关进监狱、被送上军事法庭……还没有走上战场,他已经历了种种孤立、不解、敌对、嘲笑。这些他都可以不在意,只求能够待在军队,和其他人一样上前线。
这部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法庭上父亲和法官的那段对话,军人之间不言而喻的默契带给我一种法律无情人有情的感动。站在戴斯蒙德的角度看,他并非故意破坏军队纪律,只是对自己的信仰执着。但客观地站在军队角度来说,他独特的存在破坏了军人铁一样的纪律,毕竟杀戮是战争的本质。所以当身处如此特殊的环境中,个人的独特性便受到了限制,因此才会产生巨大冲突。不管怎样,戴斯蒙德终究用他自己的坚持使战友对他一步步转变态度,这也正是他人格魅力的逐步展现。
三、冲绳岛战役的战争场面以及戴斯蒙德救人的英雄事迹。刚登陆冲绳岛时,迎接士兵们的是一具具被摞在卡车上的血淋淋的尸体,还有幸存战士们僵尸般无神的双眼,看起来仿佛已对生活失去希望。在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后,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无比沉重。而戴斯蒙德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在角落读着《圣经》,丝毫不被环境打扰。除此之外,他总是在躺着时把《圣经》捂在胸口,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着他对信仰的忠诚。
战争进行时,戴斯蒙德与史密提两者之间的人物关系令我深受触动。最初两人一同在军队训练时,史密提对戴斯蒙德有着很深的误解,甚至当众羞辱他。但当戴斯蒙德不计前嫌,及时扑倒敌人救了史密提一命时,史密提开始重新审视他了。于是,当戴斯蒙德为救战友冒着炮火冲向战场时,史密提紧紧跟随为其掩护。战斗结束后,史密提又主动陪伴戴斯蒙德去寻找散落在各处的伤员。黑夜里,两人开始像一对老朋友一样坐着聊天,在经历过生死之后,史密提已经完全抛下了对戴斯蒙德所有的偏见,他们的对话也让我感受到了两人在战时产生的惺惺相惜的战友情。不幸的是这份美好只存在了片刻便消失了,在敌人第二次的猛烈进攻下,史密提失去了生命。他的死,深深打击了戴斯蒙德。望着前方的炮火,戴斯蒙德心中产生了迷茫。
突然,听到战友的一声呼救,他毅然决然返回了炼狱般的战场。他救起了每一个尚存一丝呼吸的战友,不断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安慰,无论战友的伤势多么严重或是活下来的概率看似有多小,他甚至还救了几个日本士兵。他从不轻易审判别人的生命,因为在他眼里,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且值得被尊重的。他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从战争手中抢夺生命,与时间赛跑。“上帝,让我再救一个”……体力透支的那一刻,支撑他继续下去的是内心坚定的信仰。
战争暂告一段落时,戴斯蒙德从悬崖下来,精神恍惚,表现得像一只惊弓之鸟。当长官试图安抚他的时候,他突然流露出了一种令人心疼的脆弱。他只是个普通人,也会怕、会痛,但是当“拯救生命”这四个字占据了他全部思想的时候,他便忘记了一切恐惧。他踉跄着走出去,接受所有人目光的洗礼。这些目光,是那么沉重……
在某种程度上,戴斯蒙德不仅是在救战士们的命,更是在唤醒他们心中的信任与爱。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勇敢、坚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战士们在充满恐惧和痛苦的战争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所以,当再次登上钢锯岭应战时,所有人都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勇气,而这也正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战后,戴斯蒙德成为第一个获得荣誉勋章的拒服兵役者,这是美国表彰军人大无畏精神的最高奖项。采访时,他却谦逊地将此归功于信仰,并说道:“真正的英雄埋葬于此……”毫无疑问,他赢得了所有人的接纳和尊重。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