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美与心动
作者: 胡笑兰
日暮时分,我从昆明长水机场飞往丽江。近了,从天空俯瞰,万家灯火,流转斑斓,远远近近,明明灭灭,逶迤着,似九天撒落的银河。刚下飞机,迎面而来的冷风呛了我一下,人也打了一个激灵。我忙穿上早有预备的皮袄。“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高原给我这个远方来客的第一个礼物,听闻传说与感同身受真的大不相同。
清晨,晶莹剔透的薄露打在光溜溜的青石板上,在晨曦的光影里,古城清新脱俗,如水墨丹青,又似清纯的少女。
晨曦渐退,宋元建筑,纳西人家,木屋庭院错落有致,玉龙雪山的雪水化为清澈的小溪穿城而过。小桥流水,花影婆娑,几疑梦回姑苏江南,古城又似个淡妆的少妇了。
到了晚上,华灯初上,及至灯火辉煌,古城披上迷幻的丽裳,那便是盛装的贵妇了。
丽江,我与你初一照面,更愿以这样如诗的语言拥你入怀。丽江,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寻一处客栈,盘桓几日,远离纷繁复杂的闹市,让浮躁的心暂且得以安放,享一份悠闲时光。
看一场《丽江千古情》,如果说它是一生必看的演出之一,一点也不过分。它用奇幻炫丽的灯光舞美,演绎了纳西人创世纪的生命礼赞。泸沽湖女儿国的浪漫情怀,木府的兴盛和睦,马帮传奇的惊悚震撼,玉龙第三国的生命绝唱……是一场极度震撼的视觉盛宴。
徜徉在四方街,街面的青石板被游人踩踏得圆滑光亮,不断翻新的店铺、民居热闹繁华。但我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是原味厚重的历史沧桑?我试图于这浓浓的商业气息里,寻找着我想要的东西。
原味纳西人家”便是这样一个所在。院子的主人老李细细地和我介绍这处祖宅,大到整栋建筑的布局规划,小到屋檐下的一处雕花。这是大研古城仅存的一处原始院落,院子的制式是四合五天井,木结构的房子异常坚固。在1996年地震中,很多建筑毁于一旦,而这座房子甚至连一片瓦都没有掉下来。木门上、屋檐下的手工雕花年份久远,精妙绝伦。
重木构架是纳西传统的建造方式,在丽江大研古城不断的更新中被保留下来,是非常难得的。当下,人们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高效率所裹挟,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木结构,少了榫卯传统结构的艺术感。那是匠人的行为艺术,是刀刻斧劈在时间的消磨里,在匠人之手的磨砂里,耐心与时间的赛跑,糅合审美的眼光,方诞生出如此精美的雕花木刻。牢固与柔软的完美统一,呈现了过人的智慧和审美。也许只有一个“匠”字更能和它们依傍在一起,才不辜负它的艺术。历史的厚重、家族的传承就这样静静地在午后的时光中流淌。
在这里,可以吃到用最讲究的食材做出的纳西家常菜,它们无一例外精致正宗。腌制了两年半的云腿,简单的清蒸过后就是一道美食;米肠、鸡豆凉粉、水性杨花……
水性杨花,我不得不隆重介绍一下。它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只能生长在干净的水中,水清则生,水污则亡,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水质的试金石”。“水性杨花”,这样的称号让人不免联想,其实并不是如你所想象。它们的根扎于4米深的水下,茎叶沉浸于水,茎长得又长又细。花朵遇阳光即盛开,随着水的流动而漂浮,水可以把花送到离根叶很远很远的地方。白色的花瓣拥着一朵鹅黄的花蕊,在阳光下随波逐流,可不就是水性杨花吗?蓝月谷,还有我没有去的泸沽湖就生长有这样的水性杨花。一道上好的野菜,用它凉拌或者清炒,口感丝滑而醇香,不可不尝。
夕阳的残红,在街边的楼层屋脊上坚持它最后一抹微光。街上的灯火,也星星点点地出现。日暮的空气带着微凉,拂上面来竟有几分寒意。我从四方城走出来,沿着街巷毫无目标地漫步。
灯火完全亮起来了。
丽江的商业街十分热闹。灯火辉煌,照见人流如织,也照着各种表情的脸。我看他们也和我一样漫无目的地闲逛,沿街铺满各种民族风味的小吃,让古巷里的风都带着香气,更不用说那《丽江小倩》的打击乐,又让人有点兴奋起来。
夹溪相对的街巷,两旁满是庭院花窗的小院子,篱笆墙上,探出各种花的影子,灯光让花影婆娑,溪水闪着波光,有一种婉约的宁静。在我看来,酒吧的热闹远不如纳西古朴小院的沉静美好,花伴着你,溪水细碎的声音也伴着你,你发发呆,晒晒太阳,或者闭目遐想,都能体会到岁月静好的美感。
古街上不会缺席的元素是扎染。云南的扎染自有特色。“嘎嘎嘎……”少女推着古老的织布机,在她那灵巧的手里,那些细如发丝的纱线,在它们的经纬里寸寸生长。还有少女头上的花帕子,身上的斜襟衫,无一不是合了那样的韵律,犹如一首古诗词,在同一个韵格间流动。“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东汉王逸《机妇赋》徐然在我心头升起。巧手扎锦绣,靛蓝染春秋,千针复万线,百花绽心头。这一场景让人平添怜爱,又让人不由停下脚步,或者欣赏,或者买点什么。
白族扎染,花型古朴还不失典雅,线条飘逸洒脱。染布的土靛蓝是生于自然的植物,他们自己种,自己制作,这来自大地的馈赠,无疑也自带大地的本色,是返璞归真,是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追求。因为手工、扎线力度不尽相同,色浆浸渗于植物纹理的深浅也不一,这就有了深深浅浅、虚虚实实、变化多端的色晕。这又是扎染特殊的美妙之处,是机器印染难以求获的。染缬奇葩,以青花瓷般的神韵,刻画细腻,呈现给我们变幻无穷、凝重素雅的美感。
纹样图案千姿百态,体现的是白族女人的聪颖和独特的审美。“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那些图案中有花草植物,有虫鱼鸟兽,还有完全来自想象的物件,比如有一种叫龙麟的动物,白族女人将祈愿、吉祥的诉求附着在它的身上,仿佛心有了归依,便能升起不灭的希望。一块简简单单的帕子,你可以用于许多场合,既可做头巾也可做披肩,还可以挂上墙,作一幅壁画。
领略古城繁华盛景,更能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睹其深刻的艺术魅力。扎染的工艺是极为考究的:退浆精炼,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用烧碱加水沸煮;捆扎染色,将已设计好的图案纹样用画粉在布上做记号,或用绘稿液描上,然后捆扎缝结布料;浸入水中湿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备好的染液,或浸染或煮染,时间拿捏得当,用清水冲洗;染后处理、晾干。其间付出多少心力,带着手中的温度,劳动者赋予了每一块布匹以灵性之光,以自然的意象呈现时间的动人,用静怡的表达延续东方的美学。
我面前有彩色渐变艺术创意扎染,许多人,包括我,深深着迷于它,驻足留观,爱不释手。于是,我从那些花样繁复的扎染里,给自己买了条披肩。披肩灰底粉花间杂着回形纹,很素净,又不失优雅。将它斜斜地披在肩上,不仅暖暖的,而且女人味愈发浓郁了。走在街上似感觉到许多眼神的聚焦,落在你的披肩上,或者你的身上,时不时收到回头一顾。我顾自流连,欢欣傍着我,自信也傍着我……
月华如银,街灯柔媚,满眼是光带来的明亮。心头氤氲着美与心动,延续在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