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与儿童美育课堂的融合

作者: 杨威

摘 要:近现代时期,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儿童美术教育也在蓬勃进步。蔡元培先生倡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于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感性、人格和创造力造就了美育”这一理念,如今也依旧在儿童美育领域占据重要位置。中国水墨画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将它的特性融入儿童美育的课堂,会摩擦产生不一样的火花。本文拟从儿童美育出发,浅谈中国水墨画与儿童美育课堂的融合。

关键词:儿童;美育课堂;中国水墨画;融合

艺术的发展表明,捍卫个体生命本能,还原心灵初始形式的思想和力量是十分重要的;真正的艺术之美,应表现在人内在本身具有的质朴、真诚和纯真的特质。儿童绘画的创作思维大多依靠直觉和感性,表现经验、情感、想象和美感,是人类自身的本能意识。他们的艺术更直接、更纯粹、更朴实,也更具有人类初始的天真。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们,如高更、凡·高、马蒂斯、毕加索、克利、米罗、夏加尔、莫迪里安尼等人,以及表现主义画家杜布菲、约恩、阿佩尔、阿列钦斯基等人的绘画创作,在主题和造型上也多受儿童绘画思维的启发和刺激,在绘画变形和简化中,追求原创动力。绘画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表达,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专注力,因此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一、将“天真”与水墨融合

中国画特别重视传统和传承,作为儿童美育工作者,要让儿童了解和体会传统中国画,学会用“水墨”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天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中一直都推崇儿童的“天真”。老子的思想“复归于婴儿”,指成人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和阅历,做事会依照思维定式,有着功利性;而婴儿状态是最纯粹的,在艺术表现上,儿童的率真也是具有终极意义的,是很多艺术家向往的状态。明代思想家李贽写了一篇文章叫《童心说》,其中“童心者,真心也”指失去了童心便失去了真心,失去了真心便失去了真人。在李贽看来,人类的艺术表达,应当是真心的活动。清末著名书画家赵之谦曾说:“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意思为古今的书法有两种人境界最高,一种是有很深积累的读书人,他们以一生的修炼达到了人性非常高的境界;另一种是儿童,三岁孩童能见天质,孩子的作品天性流露。他们都肯定了儿童的天真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意义。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最干净、最单纯的时期,要将“天真”与水墨融合到儿童美育课堂中,需要教授孩子如何表达。技巧产生于表达的需要,表现主观情感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表现主义画家始终以表现个人内心情感为艺术追求目标。成熟画家的技巧表现是各有特点的,因为他们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儿童绘画同样以个体生命意识和生活体验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绘画是情感的表达,是人类对生存欲望、心理需要、精神发展的探求,是人类精神的揭示。[1]在美育课堂与中国水墨画结合的过程中,能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稚拙的状态表现出来,又使其具有一定美感。虽然低幼儿童的图式往往简单粗糙,因为年龄限制,他们欠缺对水墨工具材料的驾驭能力,但这时表达的作品内容也特别单纯,风格稚拙,画面妙趣天成,最能打动人。将“天真”与水墨融入儿童美育课堂中,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引导孩子独立思维。因为孩子在准备水墨绘画工具和寻找素材时需要自己构思画面,所以水墨画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增长孩子各方面的知识。绘画时会接触很多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也不同,艺术家们也需要通过这些不同媒介把感受、感情外化。每一种材料也要求有一套相应的技能,比如版画,需要刀刻和拓印;画水墨画也需要用笔用墨晕染等技巧。孩子们在课堂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和艺术情操,另外,画画是没有重复的,也不受固定的方式方法约束,它是自由的,所表现的内容也永远是新的。[2]

二、将“游戏水墨”的方式融入儿童美育课堂

中国画有一整套的技法系统,这些技法是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慢慢形成的。这些知识对于孩子来说过于庞大和繁杂,老师应删繁就简,去粗存精,把它设计成游戏,挑选最为孩子所需要,最能表达孩子“天真”的内容技巧,让孩子在娱乐中提升用“水墨”表达“天真”的能力,这就是“游戏水墨”。水墨画就是用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画出的画,也是众多绘画形式中的一种,有黑白水墨画和彩色水墨画两种。而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色与白色之分,但进阶的水墨画同样色彩缤纷,意境丰富、深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形式。传统水墨画可简单概括为“笔触”的艺术,从最早的一根线“高古游丝”,就开始重视用笔。随着时代发展,到元明清时期越来越重视笔墨,但始终没有游离于形象之外,一直是主体精神和客体形象兼顾。南朝宗炳的画论“含道映物”,就是主客体交融。将“游戏水墨”融入儿童美育的课堂,就是引导孩子用水墨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笔墨可是零也可以是一切,关键是在于有没有真诚地表达感受。

传统水墨画能表现出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其色彩微妙、意境丰富,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在干湿浓淡层次变化之间引发人的联想,让水与墨的交融渗透更具有多种可能性。有了这些特征,在“游戏水墨”的过程中,儿童在不断尝试中观察纸张被水墨印染后自然产生的画面,从而对水墨艺术产生初步的兴趣。变化自如的毛笔,奇妙渗化的宣纸,水墨画自有其随机、变通、接近童趣的一面。儿童在水墨中玩起来,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感悟自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体味水墨画的趣味。此外,儿童还可以了解到传统水墨画的工具——笔、墨、纸、砚,它们也叫“文房四宝”其中笔分为笔杆和笔锋两部分,且笔锋又分为笔尖、笔肚和笔根。教师在展示运笔的方式时要多角度演示,让儿童了解什么是中锋、侧锋、拖锋和逆锋。教师可以用水与墨不同比例的融合引导儿童自己做实验感受了解墨的“焦、浓、重、淡、清”五色。水墨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支持还应体现在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中。儿童水墨画因其天真烂漫的稚拙之趣、氤氲淋漓的水墨韵味以及意向造型的绘画特征,成为最适合表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且适应儿童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的美术活动形式。儿童水墨画游戏教学把儿童带入一个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并树立自信心,整个学习活动成为激发儿童艺术激情、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三、将中国水墨画中的“线”融入儿童美育课堂

中国画重视“线”的造型。“线”的造型是线描启蒙教育的核心。在美术教育中,东西方对于“线”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西方普遍会认为“线”是一个面的压缩,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线”表达的是一种结构,一种物象的韵律。虽然东西方对“线”的理解不一样,但是在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把这两者兼容并收。孩子们对“线”的理解是在绘画过程中用写生的方式去提炼,学习用一根“线”去表达物象,表达形状,或概括轮廓,接着再用“线”去表达结构。如何把“线”组织成有意思的语言,而这个“线”就是绘画的语言,绘画语言是真实的,与观察到的物象不一样。另外,在线描的写生中应让儿童明白对比产生的韵律美并不需要那么真实,只需要画面本身产生一种美感就够了。在“线”的表达中,“线”的形态以及“线”的组织最终会落实在通过“线”来表达它的穿插结构以及组织的一种秩序感,所以通过写生去组织画面,可以锻炼儿童的创作能力。在写生过程中,锻炼孩子对于形体的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绘画的实践过程中,慢慢地总结经验,积累自信,了解自己。绘画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过程中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3]

儿童时期主要是探索艺术的阶段。那么,教学目标便是让孩子感受真实的线条,感受线条的可塑性,探索性地用线条进行创作,并感受毛笔在纸上画出的痕迹效果和真实线条之间的联系。课程要以儿童感兴趣的绘画主题为切入点,引导儿童感受、探索和观察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和艺术材料特性,增强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其对水墨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增强认同发现的乐趣和对生活、艺术的感受力,形成对美的初步感知。将中国水墨画中的“线”融入儿童美育课堂,可以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也就是个人感受、审美能力;而个人感受是他人无法感知和替代的,所以要尊重儿童自己的感觉和表达方式。线描启蒙教育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通过线描课激发儿童的感知能力。从小培养感知能力,儿童将会对身边的事物中的美极为敏感。将“线”融入美育课堂可以推动儿童的认知发展。感知和认知在线描启蒙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感知是通过直观的感受,比如说尝、看、闻、触等方式产生的直接反应;认知是通过逻辑知识积累形成的一种综合的理解。线描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是能够提高儿童感知以及认知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用线条组合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加入儿童自己的想象,以线描的方式表现更多造型,能表现出略微复杂的水墨作品,为进入下一步绘画阶段做好准备。儿童可以通过线描这一课程通往艺术专业的大陆,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儿童的绘画甚至打动过很多卓越的艺术家。儿童美术教育界认为儿童的绘画是没有技巧的,是情感的直接表达。他们是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生命,理解世界,发现自己。看懂儿童绘画,往往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鉴。一幅有审美价值的儿童原创绘画,有时要经过反复细看,才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大多是由家长教导,按照既定的主题和绘画效果进行创作,家长很容易用他们的理解去要求孩子,认为他们总是对的,孩子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个过程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和感受,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更多地倡导融入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绘画意愿,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将他们的天赋和灵性发挥出来,要充分给予孩子自主创作、独立思考的绘画空间,真正体验绘画的乐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作品,因为他人的肯定非常重要。在了解认可的基础上,对待它们要像对待真正的艺术品一样,最好是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悬挂展示,这种鼓励,比赞美的语言要更有意义。在儿童美育中一定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儿童的技能学习与知识学习上,要关注儿童把学习到的技能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表达。

四、结 语

美术教育是能够体现和贯穿儿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是培育完整的人所不可或缺的,是不断净化心灵的必修之路。在绘画创作中要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遵从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引领他们进入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教育工作者还要深入思考与研究,如何通过美术活动来提升儿童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允许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反复试验、受到挫折、失败、再尝试、再试验,要引导儿童深度学习、不断探究,逐渐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当代儿童美育要坚持科学教育观念,紧跟教育方针,与家长共同努力,促进儿童素质教育健康发展。从儿童艺术创作的“天真”表现到以游戏的方式体验水墨韵味,再到用传统的“线”的方式去锻炼孩子对艺术美的感受,这些放到儿童美育课堂中都能很好地融合,但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强调体现孩子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儿童美术教育使儿童终身受益。大多数人不一定能成为美术家,但童年的美术学习带给他们较强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智慧以及对美术的基本了解感悟和基本技能,这会在他们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发展是儿童美术真正的价值,是儿童美术重要的功能,这是我们看待和认识儿童美术的基本观念,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理念、方法的根本依归。

(吉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力元.儿童美育视角下小学美术课程的创新设计路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1-3.

[2] 曾繁琦.儿童美育视角下水彩画艺术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1.

[3] 贾宇.剪纸艺术与儿童美育课堂的融合[J].参花(下),2021(4):109-1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