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曾无题诗意蕴探析

作者: 吕冰彦

钱曾无题诗意蕴探析0

摘 要:钱曾是明末清初虞山诗派的重要成员,作为遗民诗人,其诗歌因诗集难觅而声名不显。钱曾现存的诗集中有19首无题诗,内容分为男女恋情和遗民心迹两种。前者鲜明地反映出钱曾诗学西昆的风格特色,后者则体现出“诗史”的诗学理论对钱曾创作实践的影响。这两种书写内容既有明末清初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又有虞山地域诗学的鲜明色彩。现今清诗研究应予钱曾一席之地,避免遗珠之憾。

关键词:钱曾;无题诗;虞山诗派;诗史

钱曾,字遵王,苏州虞山(今江苏常熟)人。他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的曾孙。钱曾去世之后,其诗歌少见于世,更罔论深入研究。直到谢正光先生发现藏存国外的钱曾诗集“何氏响山堂”本,并以此为底本,参校现归常熟图书馆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本、国家图书馆《今吾集》刻本整理出了《钱遵王诗集笺校》,于1990年出版,为后世对钱曾诗歌进行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文本。

一直以来,钱曾诗歌的价值随其诗集的沦坠而为人所忽视。关于钱曾之诗,从钱谦益为其诗集所作的序中可见,钱谦益对其诗歌价值的肯定:“其为诗,别裁真伪,区别风雅”“其新诗淘洗熔炼,不遗余力矣。而其天然去雕饰者,自在西施之嫣然一笑”。钱谦益贵为一代文坛祭酒,由他的评价可推测出钱曾诗歌水平不低。在此笔者从其无题诗着手,挖掘钱曾在诗歌中所寄托的意蕴情感。

一、无题诗及钱曾无题诗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诞生可溯源至《诗经》《离骚》。早期诗歌往往是人民即兴吟诵而成的作品,人们并未命名。顾炎武曰:“三百篇之诗人,大率诗成,取其中一字、二字、三四字以名篇,故十五国并无一题,雅颂中间一有之。五言之兴,始自汉魏,而十九首并无题,郊祀歌、铙歌曲各以篇首字为题。”《诗经》三百首中的许多诗名是由后人选取诗中数字而成,至屈原开始有作者命名的诗歌出现,但诗歌发展至乐府、五、七及杂言诗时期,无题之诗仍是常见。

无题诗至唐代产生了新的变化。“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创作了第一首以“无题”命名的诗歌。而李商隐无题诗的大量创作,为无题诗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范式。根据清代朱鹤龄笺注的《李商隐诗集》来看,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诗歌数量为16首。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以诗歌的开头和诗中语词为题的诗歌。李商隐的无题诗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其无题诗主要以吟咏旖旎的风怀为题材,既有男女之情的深寓,又有内心郁塞之寄托,以深婉委曲的表现手法,为无题诗树立了隐约、深奥的范式。自此多有诗人以“无题”为名进行诗歌创作。

综上,无题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没有题目的诗歌;名为“无题”的诗歌;以诗歌开头或诗中语词为题、表面有题而本质无题的诗歌。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三类中的哪一类,大量无题诗的产生具有高度相似的原因。除了早期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体例的不成熟以外,后期的大多数诗人写作无题诗只是因为他们不愿作题目,而非不能作题目。既然是“不愿”而非“不能”,那么就应该探索其中的原因,这自然为研究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本文以钱曾诗集中用“无题”命名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根据谢正光先生整理的《钱遵王诗集笺校》可以得出,钱曾目前存世诗集共有七种,诗歌共513首,其中以“无题”为名的诗歌有19首,4首收录在《莺花集》,其余皆收录于《判春集》之中。《莺花集》是收录爱情主题诗歌最多的诗集。钱曾的4首无题诗皆以男女情爱为题材展开描写,其中一首为《无题一百韵》,是《莺花集》中除组诗之外篇幅最长的诗歌。《判春集》则以遗民心态为基底,所写诗歌大部分与反清复明相关,此中的无题诗用《无题五首》《后无题五首》《题无题后五首》命名,以每组各五首的组诗形式呈现,从命名上可推测出作品创作的前后顺序。

二、书写恋情的无题诗

清代初期,虞山诗派崛起对清代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虞山诗派所学并非一家,唐宋之音皆有涉及。两位初期的中心人物钱谦益和冯班都对晚唐西昆推崇备至,使得清初虞山诗派沾染了西昆风貌。钱曾师从钱谦益,且为其“门人加亲”的传承弟子,受钱谦益影响颇深,在诗学晚唐的态度上,与钱谦益十分相似。但在无题诗的创作上,钱曾则受冯班影响更甚。钱曾作为虞山诗派中的重要成员,他的爱情诗歌创作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在《莺花集》。这些诗歌既有情思深挚之作,也有绮丽浓艳之作,其中不乏浓重的胭脂气息,甚至有一些涉及男女房中之事。

李商隐创作无题诗之后,不少诗人纷纷效仿,以“无题”为名创作诗歌。但许多诗人模仿不到李商隐在诗中寄予的丰富幽微的深意,使得诗歌变为简单的爱情诗或艳情诗。如唐彦谦与韩偓,前者缩小了李商隐的诗歌内涵,后者转向更为绮靡的风格。虞山诗派诗人冯班与前人不同,以比兴寄托喻以深意,在无题诗的创作上颇有造诣。冯班的无题诗共有十三首,散见于《冯氏小集》《钝吟集》以及《集外诗》。在冯班的倡导下,虞山诗派以晚唐温李为典范,学李商隐者甚多,钱曾便是其中之一。《莺花集》中第一首《无题》与李商隐诗意相近,此诗运用了一些幽微隐约的意象,表达了缠绵深切的情感,诗虽短小,却意味无穷。诗云:

鸦重蝉轻宫样鬟,春寒连晓镜台间。

星河有路原通海,云雨含情欲下山。

荷叶田田金项去,桃花漠漠翠衣还。

罗屏迭锦分明见,一片虾须抵九关。

首句描写女子发饰,发丝如鸦羽般漆黑浓重,鬟髻又轻薄如蝉翼。春夜仍有微寒,女子却于镜台前坐了一晚。“星河有路”“云雨含情”运用“牛郎织女”和“楚王神女”的典故喻示男女交好。接下来诗人以“荷叶田田”“桃花漠漠”为象征性意象,描摹女子身影在罗锦屏风和虾须帘帷的遮掩之中,朦朦胧胧,更具神秘感,带给读者悠长的回味。冯班曾评价李商隐诗“正当以不解解之”,此诗也可当此解,可以看出钱曾欲学李商隐比兴寄托之法,所想所思并非铺陈直叙,而是将万千思绪皆蕴含于诗句。

钱曾的《无题一百韵》是一首独特的诗歌,以往的无题诗多以抒情为主,而钱曾却创新性地采用叙事的手法展开描述,丰富了无题诗的内容与创作手法。此诗以一百句的篇幅叙述了诗人与意中人见面再经历分离的过程。整首诗笔致精细,处处含情。诗人的心情、形态跃然纸上,使人读之动情,恍如亲见。

骖鹤离玄圃,乘虬渡碧渊。

云梯登十二,星路去三千。

夹岸桃成锦,清池藕似船。

花开迷阮肇,槎泥忆张骞。

峡里深藏雨,壶中回隔天。

东墙曾屡顾,南国剧知怜。

何意留金钏,甘心溉玉田。

月随秋桂满,河集夜乌阗。

芳树连阴直,丛花着露鲜。

羁雌惊拨刺,睡蝶梦翩翾。

斜过朱栏畔,还来阿阁前。

小檐排木瓦,曲径瓷花砖。

迢递长廊转,参差绮陌联。

心忪行处慢,神凝眼常先。

死怕乌龙吠,难因青鸟传。

登阶犹徙倚,入户更迁延……

石墨凭人画,都梁唤婢煎。

情关汉殿雁,魂断蜀江鹃。

柔液时粘粉,芳膏讵假荃。

拟教弹积雪,只恐作非烟。

越鸟思寻侣,曹蝇易逐膻。

娉婷良不忝,放诞敢讥焉。

织手劳遗枕,微躯愿受鞭。

芙蓉秋并蒂,杨柳日三眠。

未许轻谗宋,何当赋感甄。

回灯怜燕影,小语转鸾咽……

巢禽争宛宛,街鼓尚阗阗。

后约多难定,幽怀两未宣。

半衾温渐歇,余粉污休湔。

回袂肠真断,粘妆泪暗涟。

玉寒宁易灿,丹重不辞妍。

易悬惭投李,连城乏报瑄。

欲留知不可,拟别有愁牵。

草蹙施金勒,懵腾上锦鞯。

岭云犹仿佛,洛水自潺湲。

回首风光隔,低头树影连。

楼台何处所,想像梦游仙。

诗人和心爱女子见面是不为人知的,这位女子居所幽深,为了与她相见,诗人要越过朱栏,穿过曲折的长廊。因为时刻警惕他人发现,诗人“心忪行处慢,神凝眼常先。死怕乌龙吠,难因青鸟传”,在寻找女子的途中,一直凝神静气,悄然前行,一路小心翼翼。前二十一句都在描写诗人在前往会面途中的曲折,可见这一面相见十分艰难。二人见面之后,诗人先对女子的闺房进行描写,然后对女子的才华和体貌进行夸赞。这位女子不仅会弹奏乐器,而且“无时离砚匣”,是具有良好学养的文雅之士,擅长“攻诗赋”,平时以“玩简编”为日常。关于女子的外貌描写有“薄眉”“低鬟”“松鬓”“蜂腰”“蝤领”“如葱指”“软玉肩”。诗人的笔触十分细腻,仿佛女子的每个微小细节都被诗人刻画在心间。然而二人欢情未足,却已街鼓阗阗,不忍别离却不得不分开。诗人心肠寸断,女子泣泪涟涟,“欲留知不可,拟别有愁牵”,把二人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在不得已分别之下,在最后四句以游仙笔法展开想象:强烈的不舍促使诗人幻想自己在朦胧之中与心上人匆忙驾驭天马脱离尘世,现实的景物逐渐遥远,而相爱的人终能像神仙眷侣般相守。钱曾的心上人身份令人好奇,此女子当是家境优渥的闺房千金,因此居住于深闺大院,对“石墨”“都梁”这些昂贵之物不加吝啬。可二人的恋情很显然是未曾公开的,才导致会面如此小心谨慎。

在冯班《钝吟集》中有《次和遵王无题一百韵》一诗,冯班比钱曾年长二十六岁,但从二人频繁往来唱和的情况来看,关系可见一斑。谢正光先生评价冯班:“表章《才调集》,好以《玉台新咏》教人,尤工于艳词。”钱曾的《莺花集》与冯班《钝吟集》中数作风格相近,可见钱曾艳词的创作受冯班影响。

从这几首以爱恋为题材的无题诗之中,可看出钱曾的深厚笔力。钱曾继承了李商隐为无题诗赋予的新的范式及意蕴,并依此发展,创作出意境隐约深远、寄托深长的诗歌。他的一百韵雕琢细致,辞藻华丽,情深义重,对无题诗的形式有所创新,于内容上有新意。钱曾不少诗歌体现了对晚唐诗歌的继承,正如王应奎对他的评价:“诗学晚唐,典雅精细,淘练功深。”

三、书写“诗史”的无题诗

诗史”之说源于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杜甫把所见史实“必陈于诗”,使其诗歌获得“诗史”之称。明清之际,关于“诗史”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并对明清之际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钱谦益作为一代文学领袖,有十分鲜明的“诗史”观念,他对自己会被载入史册有清醒的意识。早在万历年间开始,其创作的七言诗便呈现出“诗史”的特点。凌凤翔曾评价这些诗歌:“皆有关时事之大,可备一朝典故,足称诗史。”钱谦益不仅在诗歌实践上显示出诗史的特点,其在《胡至果诗序》和《列朝诗集序》中的诗论中也表达过“而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的主张。

钱仲联先生在《〈钱遵王诗集笺校〉序》中提道,牧斋门下真正能得钱谦益精髓的人,“惟其族曾孙钱遵王一人而已”。钱谦益的诗史观承自杜甫,钱曾自然也受其影响颇深。另外虞山诗派之中二冯亦是杜甫的追随者,冯吟在其《钝吟杂录》之中就提道,“杜诗不可不学,若要再出一个老杜,恐不可得”。可见宗杜学杜乃虞山诗派中的广泛风气。

谢正光先生在笺注中对诗集名进行释意:“‘判春’者,谓大明之正朔,已为清人所割裂。此遵王《判春词》中忆往吊亡之什也。”明末清初,遗民数量不在少数,有些难以忍受清廷的民族打压,选择隐居山林,皈依佛道,一些则开始策划反清复明的起义运动。许多移民诗人以记录历史史实为己任,但在清代文字狱的背景下,他们的作品很难留存于世。这也是钱曾诗歌流传不广的原因之一。《判春集》中以“无题”命名的三组组诗,就是以清初遗民故国之痛为题材。

在《无题五首》中,钱曾在为故国已逝的悲恸与对收复河山的期待中来回转变。《其一》和《其三》写诗人不可抑制的哀痛,而从《其二》《其四》《其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现状的不甘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