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答汤因比“斯芬克斯之谜”

作者: 肖郎平

汤因比成名很早,这和大英帝国国势方盛当然有内在联系,也是他早期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必然因素。但是,在他晚年关于人类文明未来的深邃思考中,中国文明成为主角。

为什么呢?他盛赞中国文明的环境友好理念。要知道,汤因比作出这一判断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化水平还很落后。智者之所以是智者,就在于不被当时发展水平迷惑,而是以长远历史眼光审视文明本身的内在价值。

半个世纪之后,中国工业化已今非昔比,是否如汤因比期待的那样,可以在环境方面承担拯救人类的使命呢?

去年底,我国宣布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全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都在持续缩减。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绿色围脖”,世界为之惊叹。

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是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人工林面积居首。环顾全球,森林覆盖率排在前面的国家,要么原始,要么发达,像中国这样一边发展经济一边培育森林的例子极其罕见。

中国成就大而快,这不容易做到。比如,承诺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有130多个,中国提前6年实现,大多数国家无望履约。1982—2017年,美国农田总面积减少2.7%。著名微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乔·汉德尔斯曼在《无土之地》一书中指出,美国土壤侵蚀速度比土壤发生速度快10—100倍,作物产量每年为之减少0.3%,中西部1/3农田失去全部表土。

事实上,全球土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40%土地已退化。仅2015—2019年,全球至少损失420万平方公里的高产土地,面积大于中亚五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说:“我们正在破坏养育我们的地球。每秒钟,约有四个足球场大的健康土地在退化。”

在破坏中发展,还是在保护中落后,曾经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两难选择。现在,中国用事实证明,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可行的。中国有句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中国向全人类展示既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要“一方人养一方水土”。

人类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关键性的挑战在于,如果治理环境只是净投入,没有哪个国家承担得起如此沉重的代价,也无法刺激人们尤其是资本修复环境的积极性。中国经验之可贵,恰恰就在于此,不但为世界探索了很多治理经验,而且和致富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汤因比对中国寄予厚望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在最后的作品也是遗留之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汤因比提出新的历史哲学,那就是文明的生物圈理论。他明确指出,西方工业文明后果严重,对人类带来战争和自然破坏的深重苦难。西方社会不足以承担起拯救人类的使命,美国和苏联也不例外。

“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

反观中国,尽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可是,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天下一统的文明魅力令汤因比折服。他断言,中国显示出“良好的征兆”,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前景灿然。

假若汤翁再世,一定会感慨自己所言不虚吧。